本實用新型涉及摩托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摩托車后視鏡以及摩托車。
背景技術:
摩托車后視鏡作為摩托車行駛過程中重要的安全視野工具,能夠反饋后方、側方、下方車人流情況,便于提前超車、變道、拐彎等動作準備。傳統的,摩托車的體積較小,行駛過程中容易被汽車駕駛員忽略,可能造成摩托車事故,影響行車安全。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本實用新型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帶警示功能、安全性高的摩托車后視鏡以及摩托車。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摩托車后視鏡,包括鏡殼體、燈座以及LED燈,所述燈座包括安裝本體以及設置在所述安裝本體上的燈殼體,所述安裝本體與所述鏡殼體連接,所述燈殼體上設有容納所述LED燈的安裝空腔,所述安裝空腔貫穿所述燈殼體沿行車方向的兩側,所述燈殼體的兩側分別設有與所述燈殼體的對應側面匹配的燈片。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每塊所述燈片靠近所述燈殼體的側面上設有至少一個導光凹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每塊所述燈片上設有五個導光凹槽,五個所述導光凹槽沿所述燈片的長度方向依次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摩托車后視鏡還包括連桿、固定板以及至少一根固定件,所述連桿靠近安裝本體的第一端設有連接球頭,所述固定板的中部設有限位孔,所述固定板上在所述限位孔的外周設有至少一個第一連接孔,所述固定板安裝在所述連桿的第一端與所述連接球頭之間,所述安裝本體的中部設有用于安裝所述連接球頭的安裝槽,所述安裝本體上在所述安裝孔的外周設有與所述第一連接孔對應的至少一個第二連接孔,所述鏡殼體上設有與所述第二連接孔對應的至少一個第三連接孔,所述固定件伸入對應的第一連接孔、第二連接孔和第三連接孔,使所述連桿、燈座與所述鏡殼體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安裝槽的槽壁與所述連接球頭的外壁匹配,所述固定件為固定螺釘,所述固定件為三根,所述第一連接孔、第二連接孔和第三連接孔均對應為三個。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安裝本體上設有第一過線槽,所述固定板上設有第二過線槽,所述LED燈的導線通過所述第一過線槽、第二過線槽與車身線路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摩托車后視鏡還包括套設在所述連桿外側的保護套,所述安裝本體呈筒狀,所述安裝本體遠離所述鏡殼體的一側的外周開設有環槽,所述保護套的一端安裝在所述環槽處,并與所述安裝本體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燈殼體靠近所述鏡殼體的側面與所述鏡殼體的外壁匹配。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LED燈包括兩個LED光源,所述燈片與所述燈殼體焊接連接。
一種摩托車,包括上述所述的摩托車后視鏡。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上述摩托車后視鏡,燈座的安裝本體與鏡殼體連接,燈座的燈殼體用于安裝LED燈,LED燈安裝在燈殼體上的安裝空腔中,且安裝空腔貫穿燈殼體沿行車方向的兩側,燈殼體的兩側分別設有燈片,燈座、LED燈以及燈片形成帶警示功能的轉向燈,所述摩托車后視鏡安裝在摩托車上后,當駕駛員駕駛摩托車轉向時,LED燈閃動,進而使得所述燈殼體沿行車方向的前側面與后側面均閃動,可對周圍車輛起到有效的安全警示作用。此外,采用LED作為光源,節能環保、使用壽命長。所述摩托車后視鏡的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摩托車事故發生率,節能環保,使用壽命長。
所述摩托車包括上述所述的摩托車后視鏡,具備所述摩托車后視鏡的技術效果,安全性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摩托車后視鏡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摩托車后視鏡的主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燈座及燈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鏡殼體,110、第三連接孔,20、連桿,30、燈座,310、安裝本體,312、安裝槽,314、第二連接孔,316、環槽,320、燈殼體,322、安裝空腔,40、LED燈,410、導線,50、燈片,510、導光凹槽,60、固定板,610、限位孔,620、第一連接孔,630、第二過線槽,70、固定件,80、連接球頭,90、保護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摩托車后視鏡,包括鏡殼體10、燈座30以及LED燈40,所述燈座30包括安裝本體310以及設置在所述安裝本體310上的燈殼體320,所述安裝本體310與所述鏡殼體10連接,所述燈殼體320上設有容納所述LED燈40的安裝空腔322,所述安裝空腔322貫穿所述燈殼體320沿行車方向的兩側,所述燈殼體320的兩側分別設有與所述燈殼體320的對應側面匹配的燈片50。
本實施例中,所述安裝空腔322設置在所述燈殼體320靠近所述安裝本體310的根部。所述燈片50與所述燈殼體320焊接連接,連接可靠。所述燈殼體320靠近所述鏡殼體10的側面與所述鏡殼體10的外壁匹配,所述燈殼體320安裝完成后,燈殼體320與所述鏡殼體10可以緊密貼合,結構美觀。LED燈40包括用于與車身線路連接的導線410以及LED光源,本實施例的摩托車后視鏡安裝在摩托車上后,摩托車轉向時,摩托車上的控制電路、控制開關等可控制LED燈40在轉向時閃動。
上述摩托車后視鏡,燈座30的安裝本體310與鏡殼體10連接,燈座30的燈殼體320用于安裝LED燈40,LED燈40安裝在燈殼體320上的安裝空腔322中,且安裝空腔322貫穿燈殼體320沿行車方向的兩側,燈殼體320的兩側分別設有燈片50,燈座30、LED燈40以及燈片50形成帶警示功能的轉向燈,所述摩托車后視鏡安裝在摩托車上后,當駕駛員駕駛摩托車轉向時,LED燈40閃動,進而使得所述燈殼體320沿行車方向的前側面與后側面均閃動,可對周圍車輛起到有效的安全警示作用。此外,采用LED作為光源,節能環保、使用壽命長。所述摩托車后視鏡的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摩托車事故發生率,節能環保,使用壽命長。
本實施例中,所述LED燈40包括兩個LED光源,可滿足轉向燈的配光要求,LED燈40的光照符合實際需求。所述燈片50為透明燈片。每塊所述燈片50靠近所述燈殼體320的側面上設有至少一個導光凹槽510。通過設置導光凹槽510,所述燈片50通過導光凹槽510可形成燈片導光域,進而,由燈座30、LED燈40及燈片50形成的轉向燈發光均勻,光的使用效率高。本實施例中,每塊所述燈片50上設有五個導光凹槽510,五個所述導光凹槽510沿所述燈片50的長度方向依次設置。
如圖1、圖3、圖4所示,所述摩托車后視鏡還包括連桿20、固定板60以及至少一根固定件70。所述連桿20靠近安裝本體310的第一端與鏡殼體10連接,所述連桿20遠離鏡殼體10的第二端用于與摩托車車身或手把管連接。所述連桿20靠近安裝本體310的第一端設有連接球頭80,所述固定板60的中部設有限位孔610,所述固定板60上在所述限位孔610的外周設有至少一個第一連接孔620,所述固定板60安裝在所述連桿20的第一端與所述連接球頭80之間,所述安裝本體310的中部設有用于安裝所述連接球頭80的安裝槽312,所述安裝本體310上在所述安裝槽312的外周設有與所述第一連接孔620對應的至少一個第二連接孔314,所述鏡殼體10上設有與所述第二連接孔314對應的至少一個第三連接孔110,所述固定件70伸入對應的第一連接孔620、第二連接孔314和第三連接孔110,使所述連桿20、燈座30與所述鏡殼體10連接。實際安裝時,固定板60通過限位孔610限位在所述連桿20的第一端與連接球頭80之間,將所述連接球頭80安裝在所述安裝本體310的安裝槽312中,將固定件70依次伸入第一連接孔620、第二連接孔314和第三連接孔110中,進而可使得連桿20、燈座30與鏡殼體10之間相互連接。通過采用上述結構,所述連桿20、燈座30及鏡殼體10之間連接可靠、結構簡單,安裝方便。
本實施例中,所述安裝槽312的槽壁與所述連接球頭80的外壁匹配,所述固定件70為固定螺釘,所述固定件70為三根,所述第一連接孔620、第二連接孔314和第三連接孔110均對應為三個。安裝槽312的槽壁與連接球頭80的外壁匹配,連接球頭80安裝在所述安裝槽312中時,連接球頭80可在安裝槽312內活動,定位、調整方便。所述固定件70采用固定螺釘,通用件成本低,連接可靠、安裝便捷。固定件70為三根,所述第一連接孔620、第二連接孔314和第三連接孔110均對應為三個,所述燈座30、連桿20以及鏡殼體10連接可靠。進一步的,所述安裝本體310上設有第一過線槽(圖中未示出),所述固定板60上設有第二過線槽630,所述LED燈40的導線410通過所述第一過線槽、第二過線槽630與車身線路連接。通過設置第一過線槽和第二過線槽630,便于LED燈40的導線410通過。
所述摩托車后視鏡還包括套設在所述連桿20外側的保護套90,所述安裝本體310呈筒狀,所述安裝本體310遠離所述鏡殼體10的一側的外周開設有環槽316,所述保護套90的一端安裝在所述環槽316處,并與所述安裝本體310連接。通過設置保護套90,可有效保護連桿20,且保護套90在環槽316處與安裝本體310連接,結構美觀。本實施例中,所述保護套90為橡膠保護套。
本實施例所述的摩托車后視鏡,通過設置由燈座30、LED燈40以及燈片50形成的轉向燈,所述摩托車后視鏡實際使用過程中,當駕駛員駕駛摩托車要轉向時,所述燈殼體320沿行車方向的前側面與后側面均會閃動,可對周圍車輛起到有效的警示安全作用,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摩托車事故發生率。采用LED作為光源,配光滿足要求。采用固定板60與固定螺釘配合,使所述燈座30、連桿20以及鏡殼體10相互連接,連接方式簡單可靠。在摩托車的行車過程中,所述摩托車后視鏡可起到較好的警示功能,行駛安全性系數高。
一種摩托車,包括上述所述的摩托車后視鏡。所述摩托車包括上述所述的摩托車后視鏡,具備所述摩托車后視鏡的技術效果,安全性高。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