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平衡車結構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平衡車。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電動平衡車,又叫體感車、思維車,其運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種被稱為“動態穩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車體內部的陀螺儀和加速度傳感器,來檢測車體姿態的變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統,精確地驅動電機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保持系統的平衡。現有的電動平衡車一般有三種,一種是車體上具有一個操作桿,使用者站在電動平衡車的腳踏平臺上對操作桿進行操作,從而前進、后退及停止,這樣的控制也稱“手控”。一種是車體由兩部分組成,左部分和右部分之間通過轉動機構實現相互轉動,從而實現“腳控”。一種通過腿部與操作桿接觸而控制為“腿控”。
2015年12月9日公開的專利CN204846212U一種可快速收折的兩輪平衡車,該實用新型中把手橫向安裝在控制盒上,方向桿上端固定安裝在控制盒上,下端安裝在底座上,轉向套設置在底座上,轉向套與車體連接。方向桿由伸縮立柱和伸縮套筒構成,伸縮套筒內設有軸向的下端封閉的立柱插孔,伸縮立柱上端與控制盒固定,伸縮立柱下端可滑動地插入伸縮套筒立柱插孔內并通過伸縮鎖緊機構鎖緊;伸縮套筒下端通過轉軸可轉動地安裝在底座上并通過轉向鎖緊機構鎖緊。本實用新型可實現兩輪平衡車的快速收折和打開,由于可同時進行方向桿的伸縮和翻折,收折后體積大大減小,降低了兩輪平衡車折疊后的空間占有率,方便了兩輪平衡車的存放、攜帶和運輸。然而在一些對空間高度有限制的場所或者僅需要暫時對平衡車稍作折疊并還可以使用的時候,這樣便不能為使用者提供方便,比如外出取餐對平衡車做完全折疊收納較麻煩,取餐后又會用上平衡車離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用方便的平衡車。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平衡車,所述平衡車包括平衡車主體和置在所述平衡車主體上的車桿,所述車桿包括車桿操作部和車桿轉向部,所述車桿轉向部與所述平衡車主體連接,所述車桿操作部的長度小于所述車桿轉向部的長度,所述車桿操作部與所述車桿轉向部通過轉軸連接,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車桿操作部轉動與所述車桿轉向部靠近相貼。
優選的,所述車桿轉向部上設置有坐具,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車桿操作部與所述車桿轉向部靠近相貼,所述車桿操作部與所述坐具居所述車桿轉向部兩側。使用者還能采用坐著的姿勢對平衡車腿控使用,車桿操作部和坐具分別在車桿轉向部的兩側,利于保持平衡。
優選的,所述坐具與所述車桿轉向部通過第二轉軸連接,所述坐具可繞所述第二轉軸轉動,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坐具轉動與所述車桿轉向部靠近相貼。坐具也能折疊,一方面便于收納,一方面使用者可以自主地選擇站立姿勢還坐姿。
優選的,所述坐具可沿所述車桿轉向部的軸向方向移動,所述坐具包括坐具主體和從所述坐具主體一端伸出的坐具連接端,所述坐具連接端與所述車桿轉向部連接。坐具高度可調能更好的適應使用者,使用者可以在使用平衡車時選擇更舒適的位置和姿勢。
優選的,所述坐具連接端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坐具連接端兩側的移動條,所述移動條有兩個,所述移動條的一端與所述坐具連接端連接,所述移動條的另一端與所述車桿轉向部連接。車桿轉向部與坐具通過移動條溝通連接的實施例。
優選的,所述移動條與所述車桿轉向部通過螺栓連接,所述螺栓包括螺栓頭部和螺桿,所述螺桿上設置有外螺紋,所述移動條設置有對應所述外螺紋的內螺紋,所述螺栓穿過所述車桿轉向部與所述移動條連接。明確移動條與車桿轉向部的連接,通過內外螺紋配合連接,螺栓取材廣泛、成本低,通過螺栓連接簡單穩定。
優選的,所述車桿轉向部上設置有沿所述車桿轉向部的軸向方向開設的移動凹槽,所述螺桿穿過所述移動凹槽與所述移動條連接,所述移動凹槽的寬度大于所述螺桿的截面最大長度,所述移動凹槽的寬度小于所述螺栓頭部的截面最小長度。移動凹槽用于螺桿的通過,移動凹槽的寬度的設置更提供螺桿在其中上下移動的條件。
優選的,所述移動凹槽為矩形。矩形簡單,開鑿方便。
優選的,所述坐具連接端與所述移動條通過第二轉軸連接,所述坐具連接端可繞所述第二轉軸轉動,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坐具轉動與所述車桿靠近相貼。坐具通過轉軸能實現折疊,減小占用空間,便于收納。
優選的,所述移動條為矩形條,所述坐具連接端寬度小于等于靠近所述坐具連接端的所述車桿端面的寬度。移動條為矩形條溝通坐具與車桿轉向部的連接,寬度的設置保證坐具上下移動的實現。
本實用新型由于車桿操作部的長度小于車桿轉向部的長度折疊后便不會影響車桿對平衡車使用的控制作用,平衡車的車桿折疊后仍能正常使用,使用者可以通過腿部對車桿轉向部進行操控,折疊車桿后平衡車在高度上縮短,利于使用者在一些對空間高度有限制的場所或者僅需要暫時對平衡車稍作折疊并還可以使用的時候正常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平衡車的完全展開示圖;
圖2也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平衡車的完全展開示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平衡車的車桿折疊示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平衡車的坐具折疊示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平衡車的收納示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平衡車的完全展開示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平衡車的車桿折疊示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平衡車的車桿繼續折疊示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平衡車的收納示圖。
其中:10、平衡車主體;20、車桿;21、車桿操作部;211、伸縮立柱;212、伸縮套筒;22、車桿轉向部;221、第一開口;222、凹槽;23、車桿固定部;25、移動凹槽;26、移動條;31、坐具主體;40、扶手;41、扶手球部;42、扶桿;51、凹坑;52、扶桿收納部;61、第一轉軸;62、第二轉軸;63、第三轉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較佳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9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平衡車,所述平衡車包括平衡車主體10、設置在所述平衡車主體上的車桿20以及與車桿20連接的扶手40。平衡車主體的一端面為使用者提供操控空間,平衡車主體的兩側對稱設置有車輪,平衡車主體內設置有供平衡車正常使用的其他結構及單元。
如圖1-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平衡車,所述車桿20上設置有坐具,所述車桿20與所述平衡車主體10通過第一轉軸61連接,所述車桿20可繞所述第一轉軸61轉動,所述坐具與所述車桿20通過第二轉軸62連接,所述坐具可繞所述第二轉軸62轉動,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坐具轉動與所述車桿20靠近相貼,所述車桿20轉動與所述平衡車主體10靠近相貼。平衡車的坐具與車桿20轉軸連接,車桿20與平衡車主體10轉軸連接,當平衡車折疊時坐具、車桿20都能折疊,減小占用空間,便于收納、攜帶及運輸。
所述車桿20包括車桿操作部21和用于收納所述車桿操作部21的車桿轉向部22,所述車桿操作部21與所述車桿轉向部22通過第三轉軸63連接,所述車桿操作部21可繞所述第三轉軸63轉動,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車桿操作部21進入所述車桿轉向部22。構成車桿20的兩個部分也能折疊,車桿20經過兩次折疊使得平衡車的占用空間更小。
所述車桿轉向部22設置有對應所述車桿操作部21的凹槽222,也可以將凹槽換做敞口的設置,敞口加工更方便,同時也更節省材料。所述第一轉軸61在所述平衡車主體10上的投影在所述第二轉軸62在所述平衡車主體10上的投影與所述第三轉軸63在所述平衡車主體10上的投影之間。車桿操作部21和坐具分別在車桿轉向部22兩側,利于保持平衡。正因此,敞口的設置可以通過坐具對折疊的車桿操作部21進行限位。所述車桿轉向部22設置有與所述坐具的螺栓連接口,所述坐具與所述車桿轉向部22通過螺栓連接。螺栓取材廣泛、成本低,通過螺栓連接簡單穩定。所述車桿轉向部22與所述車桿操作部21的連接端設置有第一開口221。設置第一開口221便于保證車桿操作部21折疊時能夠順利的進入車桿轉向部22的凹槽222內。所述車桿操作部21和所述車桿轉向部22也通過螺栓連接。
所述車桿操作部21包括伸縮立柱211、伸縮套筒212和伸縮調節件,所述伸縮立柱211的一端與所述扶手40連接,所述伸縮立柱211的另一端可在所述伸縮套筒212內沿所述車桿20的軸向方向移動并通過所述伸縮調節件固定移動位置。車桿20可通過車桿操作部調節長度。所述伸縮立柱211上設置有外螺紋,所述伸縮套筒212設置有對應所述外螺紋的內螺紋,所述伸縮立柱211與所述伸縮套筒212轉動螺紋連接。車桿操作部21調節長度的一種方式,螺紋結構使用簡單、開鑿方便。車桿操作部21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調節長度,比如開設槽,通過螺栓固定的方式使伸縮立柱211在伸縮套筒212內上下移動。一般車桿操作部21設計為最低身高長度的,也就是伸縮立柱211在伸縮套筒212內沒有在進入空間時的長度為最低身高長度的,最低身高長度則根據該平衡車產品面向的消費者群體而定。
所述伸縮套筒212的一端設置有第二開口與所述伸縮立柱211連接,所述伸縮套筒212的另一端封閉。第二開口用于伸縮立柱211的進入及移動,伸縮套筒212的另一端封閉則避免伸縮立柱211伸出伸縮套筒影響車桿操作部21在車桿轉向部22的折疊。伸縮套筒212的另一端也可以采用開口設置,不過開口的尺寸小于伸縮立柱211的尺寸。
如圖1-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平衡車,所述車桿20上設置有坐具,所述坐具可沿所述車桿20的軸向方向移動。平衡車的車桿20上設置有坐具,坐具高度可調能更好的適應使用者,使用者可以在使用平衡車時選擇更舒適的位置和姿勢。坐具可設置在車桿轉向部22上。坐具也可以不設置在車桿上,比如可以設置在平衡車主體10與車桿20同側的一面上。
所述坐具包括坐具主體31和從所述坐具主體一端伸出的坐具連接端,所述坐具連接端與所述車桿20連接。所述坐具連接端與所述車桿20通過螺栓連接,所述螺栓包括螺栓頭部和螺桿,所述螺桿上設置有外螺紋,所述坐具連接端設置有對應所述外螺紋的內螺紋,所述螺栓穿過所述車桿20與所述坐具連接部連接。
所述車桿20上設置有沿所述車桿20的軸向方向開設的移動凹槽25,所述螺桿穿過所述移動凹槽25與所述坐具連接端連接,所述移動凹槽25的寬度大于所述螺桿的截面最大長度,所述移動凹槽25的寬度小于所述螺栓頭部的截面最小長度。移動凹槽25用于螺桿的通過,移動凹槽的寬度的設置更提供螺桿在其中上下移動的條件。所述移動凹槽25可設置為矩形。矩形簡單,開鑿方便。
所述坐具連接端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坐具連接端兩側的移動條26,所述移動條26有兩個,所述移動條26的一端與所述坐具連接端連接,所述移動條26的另一端與所述車桿20連接。所述移動條26與所述車桿20通過螺栓連接,所述螺栓包括螺栓頭部和螺桿,所述螺桿上設置有外螺紋,所述移動條26設置有對應所述外螺紋的內螺紋,所述螺栓穿過所述車桿20與所述移動條26連接。所述車桿20上設置有沿所述車桿20的軸向方向開設的移動凹槽25,所述螺桿穿過所述移動凹槽25與所述移動條26連接,所述移動凹槽25的寬度大于所述螺桿的截面最大長度,所述移動凹槽25的寬度小于所述螺栓頭部的截面最小長度。所述坐具連接端與所述移動條26通過第二轉軸62連接,所述坐具連接端可繞所述第二轉軸轉動,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坐具轉動與所述車桿20靠近相貼。坐具通過轉軸能實現折疊,減小占用空間,便于收納。所述移動條26為矩形條,所述坐具連接端寬度小于等于靠近所述坐具連接端的所述車桿20端面的寬度。移動條26為矩形條溝通坐具與車桿的連接,寬度的設置保證坐具上下移動的實現。移動條26靠近坐具連接端一端有圓弧,相對來說更緩和。
如圖1-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平衡車,所述車桿20的一端與所述平衡車主體10連接,所述車桿20的另一端設置有扶手40,所述平衡車還包括收納所述扶手40的扶手收納部,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扶手40進入所述扶手收納部。平衡車折疊后往往扶手40伸出平衡車主體10的投影范圍外,容易受到破壞,影響使用。扶手收納部用于收納平衡車折疊后的扶手40,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其受到外界碰撞、刮擦等破壞,起到保護作用。
所述車桿20與所述平衡車主體10通過第一轉軸61連接,所述車桿20可繞所述第一轉軸61轉動,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車桿20轉動與所述平衡車主體10靠近相貼,所述扶手收納部為設置在所述平衡車主體10對應位置的凹坑。保留通常扶手40的設置,在平衡車主體10位置設置凹坑簡單方便。
所述車桿20包括車桿操作部21和用于收納所述車桿操作部21的車桿轉向部22,所述車桿操作部21與所述車桿轉向部22通過第三轉軸63連接,所述車桿操作部21可繞所述第三轉軸63轉動,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車桿操作部21進入所述車桿轉向部。車桿的兩個部分能折疊。所述車桿操作部21的一端與所述扶手40連接,所述車桿轉向部22設置有對應所述車桿操作部21的凹槽222,所述車桿轉向部22設置有對應所述扶手40的凹坑51。保留通常扶手的設置,在車桿20位置設置凹坑51簡單方便。所述凹坑51設置在所述凹槽222的兩個側壁上。
所述扶手40包括扶手球部41和兩個與所述扶手球部41連接的扶桿42,所述扶手收納部為設置在所述平衡車主體10對應位置的凹坑51。扶手形式進行變化,扶手收納部設置在平衡車主體10位置。所述車桿20與所述扶手球部41連接,所述扶手40還包括連接件,所述扶手球部41的兩側對稱設置有連接槽,所述扶桿42的一端進入所述連接槽通過所述連接件連接,當所述平衡車使用時所述扶桿展開到與車桿20的最大角度位置時與所述平衡車的前進方向垂直,所述扶桿可以所述連接件為圓心在所述車桿與所述扶桿確定的平面內轉動。扶桿可動,但受到限位件限位轉動的最大角度大約為九十度。兩個扶桿42在扶手球部41兩側以扶手球部41的圓心對稱。所述凹坑51為球面凹坑,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扶手球部41進入所述球面凹坑。所述車桿20靠近所述扶手球部41的一端的兩側對稱設置有所述扶桿42的扶桿收納部52,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扶桿42進入所述扶桿收納部52。
所述凹坑51與所述車桿20在所述平衡車主體10的連接位置在一條軸線上。保證平衡車折疊時扶手進入收納部。如圖9所示,三段折疊收納后車桿的位置分散、受力更平均,不至于因為久置受到磨損破壞部件。
如圖1-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平衡車,所述車桿20包括車桿操作部21和車桿轉向部22,所述車桿轉向部22與所述平衡車主體10連接,所述車桿操作部21的長度小于所述車桿轉向部22的長度,所述車桿操作部21與所述車桿轉向部22通過第三轉軸63連接,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車桿操作部21轉動與所述車桿轉向部22靠近相貼。車桿操作部21的長度小于所述車桿轉向部22的長度折疊后便不會影響車桿20對平衡車使用的控制作用,平衡車的車桿20折疊后仍能正常使用,使用者可以通過腿部對車桿轉向部21進行操控,折疊車桿20后平衡車在高度上縮短,利于使用者在一些對空間高度有限制的場所或者僅需要暫時對平衡車稍作折疊并還可以使用的時候正常使用。
所述車桿轉向部22上設置有坐具,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車桿操作部21與所述車桿轉向部22靠近相貼,所述車桿操作部21與所述坐具居所述車桿轉向部22兩側。使用者還能采用坐著的姿勢對平衡車腿控使用,車桿操作部和坐具分別在車桿轉向部的兩側,利于保持平衡。所述坐具與所述車桿轉向部22通過第二轉軸62連接,所述坐具可繞所述第二轉軸62轉動,當所述平衡車折疊時所述坐具轉動與所述車桿轉向部22靠近相貼。坐具也能折疊,一方面便于收納,一方面使用者可以自主地選擇站立姿勢還坐姿。坐具也能如前所述調整高度。
如圖6-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平衡車,所述車桿轉向部22與所述平衡車主體10前方固定連接,所述車桿操作部21與所述車桿轉向部22通過轉軸連接,所述車桿操作部21可繞所述轉軸往所述平衡車主體10后方位置轉動;所述車桿20還包括使所述車桿操作部21往所述平衡車后方轉動時保持懸空狀態的車桿固定部23。平衡車的車桿20折疊后仍能正常使用,折疊車桿20后平衡車在高度上縮短,利于使用者在一些對空間高度有限制的場所或者僅需要暫時對平衡車稍作折疊并還可以使用的時候正常使用。
所述車桿固定部23和所述車桿轉向部22分列在所述車桿操作部21兩端,所述車桿固定部23包括桿體,所述桿體一端與所述車桿操作部21轉軸連接,所述桿體的另一端設有扶手40。車桿固定部23既用于車桿操作部21的定位,又能在車桿20完全直立時當扶手40使用。
所述扶手40的頂部為曲面,所述平衡車主體10的后方設有容納所述曲面的凹坑51。車桿20由三段構成,通過扶手40進入扶手收納部,固定更穩定。所述扶手40的兩側設置有可折疊的扶桿42,所述桿體上設置有容納所述扶桿42的扶桿收納部52。
所述車桿操作部21上設置有坐具。將車桿20通過三段折放形成坐具使用狀態,使用者能夠保持坐著的姿勢,更輕松。使用者既能選取站立的姿勢使用平衡車,也能將車桿20折疊采用坐著的方式。既能通過腿部控制,在坐著時也能通過身體的其他部位比如臀部控制平衡車的使用。所述車桿操作部21遠離所述平衡車主體10的一面設置為平面,所述車桿操作部21往所述平衡車后方轉動至與所述平衡車主體10平行時形成坐具。也可為中間凹陷的弧面。所述車桿操作部21上還設置有靠背,形成座椅,使用者的體驗更好?;蛘哕嚄U操作部21設置有坐具的安放部,使用者可以自行選擇坐具通過套扣等方式安裝使用。所述扶桿42可作180°轉動,所述平衡車主體10的后方設有容納所述扶桿42的固定孔。通過扶桿42插入固定孔可將折疊后的車桿20固定住,車桿操作部21不擺動,完全當坐具用。
所述車桿固定部23包括伸縮立柱211、伸縮套筒212和伸縮調節件,所述伸縮立柱211的一端與所述扶手40連接,所述伸縮立柱211的另一端可在所述伸縮套筒212內沿所述車桿固定部23的軸向方向移動并通過所述伸縮調節件固定移動位置;所述車桿轉向部22包括伸縮立柱211、伸縮套筒212和伸縮調節件,所述伸縮立柱211的一端與所述平衡車主體10連接,所述伸縮立柱211的另一端可在所述伸縮套筒212內沿所述車桿轉向部22的軸向方向移動并通過所述伸縮調節件固定移動位置。明確車桿固定部23和車桿轉向部22的具體設置,兩者都可通過伸縮結構調節長度。所述車桿轉向部22的伸縮立柱移動距離等于所述車桿固定部23的伸縮立柱移動距離。保證車桿轉向部22與所述車桿固定部23的可調范圍相等,實現坐具的正常使用。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