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嬰兒車,尤其涉及一種可調整背靠角度的嬰兒車。
背景技術:
嬰兒車一般會包括一車架,車架包括兩側支架,兩側支架之間設置有座椅,座椅設置有背靠,為了小孩坐得更舒服,背靠的角度能進行調整。公知技術中,有些背靠角度調整操作很麻煩。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點,提供一種可調整背靠角度的嬰兒車,其背靠角度調整操作很簡單方便。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可調整背靠角度的嬰兒車,包括一車架、設置于所述車架前下方的前輪、設置于所述車架后下方的后輪,所述車架包括左右兩側支架、設置于兩側支架之間的座椅,所述座椅包括背靠,所述背靠與兩側支架之間設置有用于調整背靠角度的調整機構,所述調整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背靠上的操作件、設置于所述背靠與兩側支架之間的鎖定機構、連接所述操作件與鎖定機構的鋼線;所述背靠上設置有前后向的通孔,所述操作件前上端樞接于所述背靠前側,后端經所述通孔穿出位于背靠后方;所述鎖定機構設置有兩個,分別設置于所述背靠左右兩側與兩側支架之間,所述每一鎖定機構均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樞接座、旋轉件、推動件、齒輪、彈簧、第二樞接座,所述第一樞接座設置于所述背靠上,所述第二樞接座固定連接于所述側支架上,所述第一樞接座朝向第二樞接座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樞接座朝向第一樞接座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與第二容置槽的側壁分別設置有可與所述齒輪嚙合的內輪齒,所述旋轉件朝向推動件的一側設置有波浪形面,所述推動件朝向旋轉件的一側設置有對應的波浪形面,在彈簧的作用下,所述齒輪同時與所述第一容置槽與第二容置槽的內輪齒嚙合;所述鋼線設置有兩根,兩根鋼線上端均連接于操作件,下端分別固定連接于兩鎖定機構的旋轉件下端。
所述操作件包括中間部分、自所述中間部分前端往上延伸的樞接部、自所述中間部分后端往下延伸的操作部,所述中間部分穿于所述通孔內,所述樞接部的上端樞接于所述背靠前側,所述操作部位于背靠后側,且所述鋼線上端連接于所述中間部分下端。
所述操作件樞接部的上端設置有左右方向上的橫向通孔,所述背靠前側左右間隔設置有兩向前開口的第一U形板,一壓板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一U形板的前端,所述樞接部的上端置于兩第一U形板之間,一第一樞軸穿過所述樞接部的橫向通孔,且所述第一樞軸的左右兩端分別置于所述兩第一U形板內。
所述兩第一U形板下方設置有兩第二U形板,一第二樞軸的左右兩端分別置于所述兩第二U形板內,所述操作件中間部分的前下端抵靠于所述第二樞軸后側,所述壓板同時與所述第一U形板、第二U形板連接;
所述背靠往前凹陷形成有凹槽,且所述凹槽設置于所述背靠通孔的底壁下方,從而所述操作件的操作部位于與所述凹槽的后側。
所述兩鎖定機構的第一樞接座分別一體形成于所述背靠的左右兩側下端。
所述推動件外圍設置有L形凸起,對應的,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側壁設置有與L形凸起匹配的槽。
所述背靠前側設置有用于供引導兩鋼線走向的導線槽,所述鋼線穿行于所述導線槽內。
所述座椅還包括一座板,所述座板左右兩側后端分別設置有樞接于第一樞接座一側的第三樞接,且所述第一樞接座設置于所述第二樞接座與第三樞接座之間,所述第一樞接座朝向第三樞接座的一側對稱設置有限位凸臺,對應的,所述第三樞接座朝向第一樞接座的一側對稱設置有兩凹槽,所述兩限位凸臺分別置于兩凹槽內。
所述每一側支架均包括車手、前腳、后腳,所述車手下端、前腳后上端以及前腳前上端相互樞接,所述第二樞接座固定設置于所述車手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想要調整背靠角度時,只需往后拉操作件,即可拉動鋼線,從而帶動旋轉件旋轉,進而驅使推動件將齒輪完全推入第一樞接座的第二容置槽內而不與第一容置槽的內輪齒嚙合,此時,即可前后旋轉背靠,調整背靠角度,操作非常簡單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的背靠爆炸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的操作件與背靠連接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的操作件與背靠爆炸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背靠的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6為根據圖5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鎖定機構的爆炸放大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鎖定機構的另一角度的爆炸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3、4、5、6、7、8所示,本實用新型可調整背靠角度的嬰兒車包括一車架1、設置于所述車架1前下方的前輪2、設置于所述車架后下方的后輪3,所述車架1包括左右兩側支架11、設置于兩側支架11之間的座椅12,所述座椅12包括背靠121,所述背靠121與兩側支架11之間設置有用于調整背靠121角度的調整機構,所述調整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背靠121上的操作件4、設置于所述背靠121與兩側支架11之間的鎖定機構5、連接所述操作件4與鎖定機構5的鋼線(圖未示);所述背靠121上設置有前后向的通孔131,所述操作件4前上端樞接于所述背靠121前側,后端經所述通孔131穿出位于背靠121后方;所述鎖定機構5設置有兩個,分別設置于所述背靠121左右兩側與兩側支架11之間,所述每一鎖定機構5均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樞接座51、旋轉件52、推動件53、齒輪54、彈簧55、第二樞接座56,所述第一樞接座51設置于所述背靠121上,所述第二樞接座56固定連接于所述側支架11上,所述第一樞接座51朝向第二樞接座56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容置槽511,所述第二樞接座56朝向第一樞接座51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容置槽561,所述第一容置槽511與第二容置槽561的側壁分別設置有可與所述齒輪54嚙合的內輪齒512、562,所述旋轉件52朝向推動件53的一側設置有波浪形面521,所述推動件53朝向旋轉件52的一側設置有對應的波浪形面531,在彈簧55的作用下,所述齒輪54同時與所述第一容置槽511、第二容置槽561的內輪齒嚙合;所述鋼線設置有兩根,兩根鋼線上端均連接于操作件4,下端分別固定連接于兩鎖定機構5的旋轉件52下端。
較佳的,所述操作件4包括中間部分41、自所述中間部分41前端往上延伸的樞接部42、自所述中間部分41后端往下延伸的操作部43,所述中間部分41穿于所述通孔131內,所述樞接部42的上端樞接于所述背靠121前側,所述操作部43位于背靠121后側,且所述鋼線上端連接于所述中間部分41下端。
要調整所述背靠121的角度時,往后上方拉所述操作部43,從而往后拉動剛線,使得與鋼線下端連接的旋轉件52旋轉,其波浪形面521作用于推動件53的波浪面531,從而推動件53被驅使往齒輪54側移動,從而推動齒輪54朝第二容置槽561內移動,直到齒輪54全部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槽561內,此時,齒輪54只與第二容置槽561內的內輪齒562嚙合,不再與第一容置槽511內的內輪齒512嚙合,鎖定機構5釋鎖,從而第一樞接座51與第二樞接座56可相對旋轉,即背靠121能相對側支架11旋轉。往前或者往后旋轉背靠121到需要的角度時,松開操作件4,在彈簧55的恢復力作用下,齒輪54再度同時與第一容置槽511、第二容置槽561的內輪齒同時嚙合,從而使得背靠121定位于該角度。
在本實施例中,較佳的,所述操作件樞接部42的上端設置有左右方向上的橫向通孔44,所述背靠121前側左右間隔設置有兩向前開口的第一U形板132,一壓板133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一U形板132的前端,所述樞接部42的上端置于兩第一U形板132之間,一第一樞軸134穿過所述樞接部42的橫向通孔44,且所述第一樞軸134的左右兩端分別置于所述兩第一U形板132內。因為第一U形板132的前端固定連接有壓板133,從而可防止所述第一樞軸134從第一U形板132內脫離出來。
所述兩第一U形板132下方設置有兩第二U形板135,一第二樞軸136的左右兩端分別置于所述兩第二U形板135內,所述操作件中間部分41的前下端抵靠于所述第二樞軸136后側,所述壓板133同時與所述第一U形板132、第二U形板135連接。所述第二樞軸136的設置從而可防止操作部43往前旋轉太過。
為了使得操作的時候更方便,所述背靠121往前凹陷形成有凹槽137,且所述凹槽137設置于所述背靠通孔131的底壁1311下方,從而所述操作件4的操作部43位于與所述凹槽137的后側,所以使用者在操作的時候,手指可以伸到所述凹槽137內往后側拉動操作部43。
所述兩鎖定機構5的第一樞接座51分別一體形成于所述背靠121的左右兩側下端。
所述推動件53外圍設置有L形凸起532,對應的,所述第一容置槽511的側壁設置有與L形凸起532匹配的槽513,從而在推動件53組裝到第一容置槽511內后,能保證推動件53只能相對左右移動而不能旋轉。
較佳的,所述背靠121前側設置有用于供引導兩鋼線走向的導線槽138,所述鋼線穿行于所述導線槽138內,所述導線槽138的設置能規整鋼線,而且使得鋼線的移動更順暢。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導線槽138前側設置有壓線板139,從而防止鋼線往前移出導線槽外。
所述背靠121前側還連接有頭靠122。
如圖2、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座椅12還包括一座板123,所述座板123左右兩側后端分別設置有樞接于第一樞接座51一側的第三樞接1231,且所述第一樞接座51設置于所述第二樞接座56與第三樞接1231座之間,所述第一樞接座51朝向第三樞接1231座的一側對稱設置有限位凸臺514,對應的,所述第三樞接座1231朝向第一樞接座51的一側對稱設置有兩凹槽1232,所述兩限位凸臺514分別置于兩凹槽1232內,從而限位凸臺514只能在凹槽1232所限定的范圍內移動,如此,即限定了背靠121的旋轉角度范圍,避免背靠121誤被誤調整至比座板123還低的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每一側支架11均包括車手111、前腳112、后腳113,所述車手111下端、前腳112后上端以及前腳112前上端相互樞接,所述第二樞接座56固定設置于所述車手111上。
上述方位描述中,以前輪2所在為前,后輪3所在為后,車手111所在為上,前后輪所在為下,兩側支架11所在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