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技術領域,且特別涉及一種車身B柱下部空腔的隔斷結構。
背景技術:
通常,汽車B柱的下部由內外板焊接而成,會形成一較大的空腔,此空腔往往會成為路躁、風噪向車內傳遞的路徑,如果不將此空腔封堵住,則會在行車過程中產生較大的噪音和振動,影響整車的NVH(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效果。空腔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身B柱下部空腔的隔斷結構。
為達上述優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身B柱下部空腔的隔斷結構,包括內鈑金和外鈑金,所述內鈑金和所述外鈑金之間形成一空腔,所述空腔內設有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膨脹膠條,以及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膨脹膠條和第三膨脹膠條,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膨脹膠條和所述第三膨脹膠條的靠近所述第二膨脹膠條的邊界凸出于所述第二膨脹膠條的對應邊界一定的長度(d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膨脹膠條和所述第三膨脹膠條與所述第二膨脹膠條隔開一定間隙(d2,d3)。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進一步地,所述內鈑金具有兩水平板面和一豎直板面,所述兩水平板面和所述豎直板面上均形成有開孔,所述第一膨脹膠條和所述第三膨脹膠條由所述兩水平板面上的開孔注入所述空腔內,所述第二膨脹膠條由所述豎直板面上的開孔注入所述空腔內。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方向為汽車的長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為汽車的寬度方向。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膨脹膠條、第二膨脹膠條和第三膨脹膠條等厚。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膨脹膠條和第三膨脹膠條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凸出于所述第二膨脹膠條的長度(d1)為5mm。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膨脹膠條和第三膨脹膠條與所述第二膨脹膠條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間隙(d2,d3)為5mm。
通過本實用新型的車身B柱下部空腔的隔斷結構,能嚴實封堵車身B柱下部空腔的,且能隔斷風燥,進而能提高整車NVH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車身B柱下部空腔的隔斷結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車身B柱下部空腔的隔斷結構的示意圖。車身B柱下部空腔的隔斷結構包括內鈑金4和外鈑金5,兩者通過焊接連接,兩者之間形成一空腔,所述內鈑金4具有兩水平板面41和一豎直板面42,該兩水平板面41和該豎直板面42上均形成有開孔,這些開孔形成于汽車的其它加工過程中。在豎直板面42上的開孔處經打膠機注入有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膨脹膠條2,在兩水平板面41上的開孔處經打膠機注入有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膨脹膠條1和第三膨脹膠條3,所述第一膨脹膠條1、所述第二膨脹膠條2和所述第三膨脹膠條3優選為具有相同的厚度。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為汽車的長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為汽車的寬度方向。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膨脹膠條1和所述第三膨脹膠條3的靠近所述第二膨脹膠條2的邊界凸出于所述第二膨脹膠條2的對應邊界一定的長度d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膨脹膠條1和所述第三膨脹膠條3與所述第二膨脹膠條2分別隔開一定間隙d2和d3,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綜合考慮到膨脹膠條的發泡率(本實施例中為6-12倍)和空腔的尺寸,第一膨脹膠條1和第三膨脹膠條3在第二方向上凸出于第二膨脹膠條2的長度d1設置為5mm,第一膨脹膠條1和第三膨脹膠條3與第二膨脹膠條2在第一方向上的間隙d2和d3均設置為5mm。通過設置間隙d1和d2,可以防止膨脹膠條在發泡過程中相互產生內應力現象,出現局部縮孔進而封堵不嚴實。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膨脹膠條通過涂裝電泳烘烤發泡后,剛好填滿內鈑金4和外鈑金之間形成的空腔,因而可以隔斷路躁和風噪的傳遞路徑,提高整車的NVH效果;并且,由于第一膨脹膠條1、第二膨脹膠條2和第三膨脹膠條3均由汽車鈑金上現有的開孔注入鈑金之間的空腔內而無需在鈑金上額外開孔或擴孔,簡化了本實用新型車身B柱下部空腔的隔斷結構的加工工序;進一步地,由于采用的封堵材料為遇熱膨脹膠條,因此相較于全部采用無法膨脹的封堵材料隔斷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隔斷結構的重量。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