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具備有第一挖胎棒、第二挖胎棒與工具頭的自行車水壺架結構。
現有技術
自行車不僅可用來代步、健身,更因為自行車騎乘時需仰賴人力踩踏才能前進,所以自然不會有廢氣排放或需要額外使用燃料等問題,就因為騎乘自行車有這么多好處,所以自行車的運動風氣近年來才得以襲卷世界各地,而各國政府也樂見其產業的蓬勃發展,期能利用自行車來抑制汽、機車的使用量;然而,自行車畢竟是機械結構,平時定期的保養,并無法完全杜絕突發事件的發生,所以在騎乘過程仍會有車體故障、爆胎、輪胎泄氣或零件松脫等狀況,在這些情況下常需要以手工具來進行檢修,但這類工具多較笨重,而不易被隨車攜帶,因此,當故障發生時,自行車騎乘人通常只能在路上等待援助或將自行車牽移至最近的車行進行維修,該將會造成騎乘人的不便,騎乘興致更是會大打折扣。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工具組的自行車水壺架,利用該水壺架上的工具組在自行車故障時提供騎乘人做檢修,讓自行車可維持繼續前進的能力,通過水壺架提供該工具組卡固,以隨著水壺架一起被載運,還不需在狹小的車體上另外挪出空間以提供該工具組置放,也能避免忘了帶工具組造成無法維修的窘境。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工具組的自行車水壺架,其包含有:一水壺架本體、一背板、一第一挖胎棒、一第二挖胎棒與至少一工具頭,其中,水壺架本體具有一抵靠部,抵靠部前端設有一開口朝上的滑槽,滑槽內設有鎖孔,抵靠部兩側各再通過一外擴的側擋緣連接有往前弧彎的彈性夾片,在抵靠部下方則前伸有一底托,背板上設有鎖孔,前端形成有第一卡結凸部與第二卡結凸部,當背板從開口插設在滑槽內時,便利用鎖孔的對位提供螺絲穿過,讓該背板連同水壺架本體能一起固定在自行車架上,第一挖胎棒正面設有一具多邊形卡孔的套接柱與至少一容槽,背面設有卡結凹部,利用卡結凹部提供第一卡結凸部卡入,令第一挖胎棒能在二側擋緣所形成的擴大空間中獲得卡固,當第一挖胎棒固定在背板上時,還令第一挖胎棒能避開第二卡結凸部,不對第二卡結凸部產生遮蔽,及該第一挖胎棒上具有一工作端,第二挖胎棒具有一工作端與一固定端,背面設有至少一容槽與一閃避孔,該固定端是往后凸伸出第二挖胎棒,且具有一卡固孔,當工具頭逐一放入第二挖胎棒的容槽,并利用第二挖胎棒與第一挖胎棒的重疊,讓背板的第二卡結凸部能順利卡入第二挖胎棒的卡固孔時,除令第二挖胎棒同樣能在背板上獲得固定外,更能利用第一挖胎棒與第二挖胎棒的對合,以該第一、二挖胎棒的容槽共同提供工具頭容置,及通過閃避孔提供套接柱穿入,令第一、二挖胎棒能順利重疊對合。
進一步地,水壺架本體與背板的至少一鎖孔是設呈長孔狀,俾以在安裝時讓該水壺架本體與背板能進行高度上的微調。
進一步地,抵靠部兩側各透通過一外擴的側擋緣連接有往前弧彎的彈性夾片。
進一步地,卡孔連同套接柱是利用一六角套筒的埋入射出制設在第一挖胎棒上。
進一步地,第二挖胎棒的容槽內設有用來對工具頭產生夾抓的夾爪。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具工具組的自行車水壺架,其水壺架本體上即具備有第一挖胎棒、第二挖胎棒等工具,利用工具頭與第一挖胎棒的卡固,還令第一挖胎棒能當作扳手使用,讓騎乘者可在車體故障的第一時間就以這些工具進行初步的檢修,令自行車能維持繼續前進的能力。
本實用新型提供具工具組的自行車水壺架,其第一挖胎棒、第二挖胎棒與工具頭是固定在水壺架本體上,讓騎乘者不需另外攜帶工具包,便足以建立自行檢修車體的能量,使騎乘過程可更輕松、愜意,且能避免占用車體有限的空間。
本實用新型提供具工具組的自行車水壺架,其第一挖胎棒、第二挖胎棒與工具頭的拆組相當簡易,以達使用上的絕佳便利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剖面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提供水壺放上承載的使用狀態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以挖胎棒撬開輪胎的使用狀態暨局部放大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以扳手形態提供使用的狀態圖。
附圖標記說明:
本實用新型部分:
水壺架本體--10 抵靠部----11
滑槽-----12 開口-----121
鎖孔-----13 側擋緣----14
彈性夾片---15 底托-----16
背板-----20 鎖孔-----21
第一卡結凸部-22 第二卡結凸部-23
第一挖胎棒--30 套接柱----31
卡孔-----311 容槽-----32
卡結凹部---33 工作端----34
第二挖胎棒--40 工作端----41
固定端----42 卡固孔----421
容槽-----43 夾爪-----431
閃避孔----44
工具頭----50
自行車架---60
水壺-----70。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請參考圖1至圖3,其包含有:一水壺架本體10、一背板20、一第一挖胎棒30、一第二挖胎棒40與至少一工具頭50,其中,水壺架本體10具有一抵靠部11,抵靠部11前端設有一開口121朝上的滑槽12,滑槽12內設有鎖孔13,抵靠部11兩側各再通過一外擴的側擋緣14連接有往前弧彎的彈性夾片15,在抵靠部11下方則前伸有一底托16,背板20上設有鎖孔21,前端形成有第一卡結凸部22與第二卡結凸部23,當背板20從開口121插設在滑槽12內時,便利用鎖孔2113的對位提供螺絲穿過,讓該背板20連同水壺架本體10能一起固定在自行車架60上,第一挖胎棒30正面設有一具多邊形卡孔311的套接柱31與至少一容槽32,背面設有卡結凹部33,利用卡結凹部33提供第一卡結凸部22卡入,令第一挖胎棒30能在二側擋緣14所形成的擴大空間中獲得卡固,當第一挖胎棒30固定在背板20上時,還令第一挖胎棒30能避開第二卡結凸部23,不對第二卡結凸部23產生遮蔽,及該第一挖胎棒30上具有一工作端34,第二挖胎棒40具有一工作端41與一固定端42,背面設有至少一容槽43與一閃避孔44,該固定端42是往后凸伸出第二挖胎棒40,且具有一卡固孔421,當工具頭50逐一放入第二挖胎棒40的容槽43,并利用第二挖胎棒40與第一挖胎棒30的重疊,讓背板20的第二卡結凸部23能順利卡入第二挖胎棒40的卡固孔421時,除令第二挖胎棒40同樣能在背板20上獲得固定外,更能利用第一挖胎棒30與第二挖胎棒40的對合,以該第一、二挖胎棒3040的容槽3243共同提供工具頭50容置,及通過閃避孔44提供套接柱31穿入,令第一、二挖胎棒3040能順利重疊對合。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工具組的自行車水壺架,其中,水壺架本體10與背板20的至少一鎖孔1321是設呈長孔狀,以在安裝時讓該水壺架本體10與背板20能進行高度上的微調。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工具組的自行車水壺架,其中,第二挖胎棒40的容槽43內設有用來對工具頭50產生夾抓的夾爪431。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工具組的自行車水壺架,其中,卡孔311連同套接柱31是利用一六角套筒的埋入射出制設在第一挖胎棒30上。
其實際使用時,是將水壺70放入水壺架本體10)(請參閱圖4),讓水壺70能被二彈性夾片15環抱,配合底托16的支撐,將令該水壺70能隨著自行車的運行而被載運,在騎乘過程,如發生爆胎或零件松脫等現象,能將第一、二挖胎棒3040從水壺架本體10的背板20上取下,利用二挖胎棒將輪胎撬離輪圈(請參閱圖5),而能由騎乘者自己本身進行補胎或換胎的工作,借由工具頭50卡入套接柱31的卡孔311)(請參閱圖6),再以第一挖胎棒30提供握持,將令該第一挖胎棒30能當作扳手使用,將松脫的零件重新鎖緊。
借上述具體實施例的結構,可得到下述的效益:一其水壺架本體10上即具備有第一挖胎棒30、第二挖胎棒40等工具,利用工具頭50與第一挖胎棒30的卡固,還令第一挖胎棒30能當作扳手使用,讓騎乘者可在車體故障的第一時間就以這些工具進行初步的檢修,令自行車能維持繼續前進的能力;二其第一挖胎棒30、第二挖胎棒40與工具頭50是固定在水壺架本體10上,讓騎乘者不需另外攜帶工具包,便足以建立自行檢修車體的能量,使騎乘過程可更輕松、愜意,且能避免占用車體有限的空間;三其第一挖胎棒30、第二挖胎棒40與工具頭50的拆組相當簡易,以達使用上的絕佳便利性。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是為充分說明本實用新型而所舉的較佳的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基礎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變換,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