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摩托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摩托車用可翻轉后車座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摩托車技術中有分體座摩托車,分體座摩托車的座墊分為前車座和后車座;前車座為摩托車駕駛/員座;后車座由后座墊組件和后貨架組件組成,后車座可載人,后車座座墊拆卸后亦可載貨;但現有分體座摩托車存在后車座座墊易丟失、載貨時需拆卸座墊且拆卸后無處安放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摩托車用可翻轉后車座結構。
為完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摩托車用可翻轉后車座結構,所述的摩托車用可翻轉后車座結構包括有后座墊組件和后貨架組件;所述的后貨架組件固定在摩托車的車架上;所述的后座墊組件位于所述后貨架組件上;所述后座墊組件包括后座墊和用以將后座墊組件與所述的后貨架組件鉸接為一體的鉸鏈組件;所述的鉸鏈組件包括固定在后座墊組件前端的鉸鏈Ⅰ和固定在后貨架組件前端的鉸鏈Ⅱ;所述的鉸鏈Ⅰ具有兩塊水平設置的立板,鉸鏈Ⅰ的兩塊所述立板上均具有用以銷軸Ⅰ穿過的長條形孔和用以銷軸Ⅱ穿過的圓形通孔;所述的鉸鏈Ⅱ具有位于鉸鏈Ⅰ兩塊所述立板兩側的側板;鉸鏈Ⅱ所述的側板上具有用以銷軸Ⅰ穿過的圓形通孔;所述的鉸鏈Ⅱ與所述的鉸鏈Ⅰ通過銷軸Ⅰ連接為一體,構成所述的鉸鏈Ⅰ可繞所述的銷軸Ⅰ相對所述的鉸鏈Ⅱ轉動,從而使所述的后座墊組件可隨所述的鉸鏈Ⅰ相對所述的鉸鏈Ⅱ、后貨架組件旋轉的結構;鉸鏈Ⅱ兩塊所述的側板之間連接有用以對鉸鏈Ⅰ的旋轉角度進行限位的限位板;所述的鉸鏈Ⅰ上有用以防止后座墊組件在直立狀態時上下移動的限位扭簧,所述的限位扭簧套置在所述的銷軸Ⅱ上,并通過限位扭簧與所述的鉸鏈Ⅰ連接為一體。
鉸鏈上所述的立板為外圓面為圓弧面的環形板。
所述的后座墊上固定有用以防止后座墊組件與后貨架組件發生剛性碰撞或摩擦的橡膠塊,所述的橡膠塊帶有吸盤。
所述的座墊蓋板上具有可用于提拉后座墊組件的凹槽。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摩托車用可翻轉后車座結構,所述的摩托車用可翻轉后車座結構載貨時后座墊組件呈直立狀態,不影響后貨架組件載貨,此時所述的銷軸Ⅰ位于鉸鏈Ⅰ長條形孔的最上端,所述的鉸鏈Ⅰ與鉸鏈Ⅱ的限位板相接觸實現防轉;所述的限位扭簧定位防止后座墊組件自行上下移動;通過向上提拉所述的后座墊組件,使所述的銷軸Ⅰ位于鉸鏈Ⅰ長條形孔最下端,此時所述的鉸鏈Ⅰ的圓弧面與鉸鏈Ⅱ限位板平面相切,所述的鉸鏈Ⅰ的圓弧面與鉸鏈Ⅱ上的圓孔同心,實現后座墊組件的翻轉;當后貨架不需要載貨時,向后翻轉后座墊組件,使所述的后座墊組件呈水平放置狀態,可用以載客;此時所述的橡膠塊吸在后貨架組件上,防止后座墊組件翻轉和防止后座墊組件與后貨架組件剛性碰撞或摩擦;本實用新型有效解決了分體座摩托車后車座座墊易丟失、載貨時需拆卸座墊且拆卸后無處安放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鉸鏈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后貨架組件,2、后座墊組件,3、后座墊,4、橡膠塊,5、鉸鏈組件,6、前端支架,7、后貨架, 8、鉸鏈Ⅱ,9、銷軸Ⅰ,10、銷軸Ⅱ,11、限位扭簧,12、鉸鏈Ⅰ。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摩托車用可翻轉后車座結構,所述的摩托車用可翻轉后車座結構包括有后座墊組件2和后貨架組件1;所述的后貨架組件1固定在摩托車的車架上;所述的后座墊組件2位于所述后貨架組件1上;所述后座墊組件2包括后座墊3和用以將后座墊組件2與所述的后貨架組件1鉸接為一體的鉸鏈組件5;所述的鉸鏈組件5包括固定在后座墊組件2前端的鉸鏈Ⅰ12和固定在后貨架組件1前端的鉸鏈Ⅱ8;所述的鉸鏈Ⅰ12具有兩塊水平設置的立板,鉸鏈Ⅰ12的兩塊所述立板上均具有用以銷軸Ⅰ9穿過的長條形孔和用以銷軸Ⅱ10穿過的圓形通孔;所述的鉸鏈Ⅱ8具有位于鉸鏈Ⅰ12兩塊所述立板兩側的側板;鉸鏈Ⅱ8的所述側板上具有用以銷軸Ⅰ9穿過的圓形通孔;所述的鉸鏈Ⅱ8與所述的鉸鏈Ⅰ12通過銷軸Ⅰ9連接為一體,構成所述的鉸鏈Ⅰ12可繞所述的銷軸Ⅰ9相對所述的鉸鏈Ⅱ8轉動,從而使所述的后座墊組件2可隨所述的鉸鏈Ⅰ12相對所述的鉸鏈Ⅱ8、后貨架組件1旋轉;鉸鏈Ⅱ8兩塊所述的側板之間設置有用以對鉸鏈Ⅰ12的旋轉角度進行限位的限位板;所述的鉸鏈Ⅰ12上有用以防止后座墊組件2在直立狀態時上下移動的限位扭簧11,所述的限位扭簧11套置在所述的銷軸Ⅱ10上,并通過限位扭簧11與所述的鉸鏈Ⅰ12連接為一體。
所述的后座墊3上固定有用以防止后座墊組件2與后貨架組件1發生剛性碰撞或摩擦的橡膠塊4,所述的橡膠塊4帶有吸盤;所述的橡膠塊4吸在后貨架組件上,防止后座墊組件2翻轉和防止后座墊組件2與后貨架組件1剛性碰撞或摩擦。
所述的后座墊3上具有可用于提拉后座墊組件2的凹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