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工程車輛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礦用自卸車駕駛室骨架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礦用自卸車駕駛室的骨架結構采用不同規格的方鋼管拼焊而成,整體結構顯得粗大而笨重。而且,構成骨架內部結構方鋼管的布置方式無統一要求,拼焊接頭處的處理方式不很合理,在發生事故時,駕駛室骨架受到擠壓或沖擊,力流在骨架上向駕駛室支座方向傳遞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混亂或中斷,導致骨架產生較大的變形而過多侵入駕駛室內部的“生存空間”,這樣將會影響駕乘人員的人身安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礦用自卸車駕駛室骨架結構,解決現有技術中的自卸車駕駛室骨架結構笨重,且布置不合理、在發生事故時容易產生較大變形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礦用自卸車駕駛室骨架結構,包括相對設置的左圍骨架及右圍骨架,左圍骨架及右圍骨架的上、下兩端分別連接有頂蓋骨架及底面地板骨架,左圍骨架及右圍骨架的前、后兩端分別連接有前圍骨架及后圍骨架。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還在于:
頂蓋骨架由四根I型方鋼管連接成矩形框架,該矩形框架的內部由若干II型方鋼管分隔為若干矩形格。
左圍骨架由I型方鋼管、A立柱、C立柱連接形成框架體,A立柱與C立柱平行設置,在A立柱與C立柱之間平行設置有兩根B立柱,在框架體的下部位于A立柱與其中一根B立柱之間以及另一根B立柱與C立柱之間均斜向連接有II型方鋼管以形成三角形結構,兩根B立柱之間為駕駛室門安裝區。
前圍骨架由前頂桿、I型方鋼管以及A立柱連接形成框架體,再由II型方鋼管在該框架體的下部傾斜連接以形成三角形結構。
底面地板骨架由I型方鋼管連接成矩形框架體,再由若干II型方鋼管將該框架體內部分隔為若干矩形格,并且由II型方鋼管在框架體內中部傾斜連接以形成三角形結構。
右圍骨架由I型方鋼管、A立柱、C立柱連接形成框架體,A立柱與C立柱平行設置,在A立柱與C立柱之間平行設置有兩根B立柱,在框架體的下部位于A立柱與其中一根B立柱之間、兩根B立柱之間以及另一根B立柱與C立柱之間均斜向連接有II型方鋼管以形成三角形結構。
后圍骨架由四根I型方鋼管連接成矩形框架,該矩形框架的內部由若干II型方鋼管分隔為若干矩形格;矩形框架的上部中間位置處為后窗玻璃安裝區。
I型方鋼管的截面尺寸大于II型方鋼管的截面尺寸。
A立柱與C立柱的截面尺寸大于B立柱的截面尺寸。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礦用自卸車駕駛室骨架結構,結構簡單、布局合理,將截面尺寸不同的鋼管、立柱搭配使用,骨架內部采用三角形結構予以加固,有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自卸車駕駛室骨架結構笨重,且布置不合理、在發生事故時容易產生較大變形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礦用自卸車駕駛室骨架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頂蓋骨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左圍骨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前圍骨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中底面地板骨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1中右圍骨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1中后圍骨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頂蓋骨架,2.左圍骨架,2-1.駕駛室門安裝區,2-2.左側后窗玻璃安裝區,3.前圍骨架,3-1.前頂桿,3-2.前擋風玻璃安裝區,4.底面地板骨架,5.右圍骨架,5-1.右側前窗玻璃安裝區,5-2.右側后窗玻璃安裝區,6.后圍骨架,6-1.后窗玻璃安裝區,7.I型方鋼管,8.II型方鋼管,9.A立柱,10.B立柱,11.C立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本實用新型一種礦用自卸車駕駛室骨架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相對設置的左圍骨架2及右圍骨架5,左圍骨架2及右圍骨架5的上、下兩端分別連接有頂蓋骨架1及底面地板骨架4,左圍骨架2及右圍骨架5的前、后兩端分別連接有前圍骨架3及后圍骨架6。
如圖2所示,頂蓋骨架1由四根I型方鋼管7連接成矩形框架,該矩形框架的內部由若干II型方鋼管8分隔為若干矩形格。
如圖3所示,左圍骨架2由I型方鋼管7、A立柱9、C立柱11連接形成框架體,A立柱9與C立柱11平行設置,在A立柱9與C立柱11之間平行設置有兩根B立柱10,在框架體的下部位于A立柱9與其中一根B立柱10之間以及另一根B立柱10與C立柱11之間均斜向連接有II型方鋼管8以形成三角形結構,兩根B立柱10之間為駕駛室門安裝區2-1。
如圖4所示,前圍骨架3由前頂桿3-1、I型方鋼管7以及A立柱9連接形成框架體,再由II型方鋼管8在該框架體的下部傾斜連接以形成三角形結構。
如圖5所示,底面地板骨架4由I型方鋼管7連接成矩形框架體,再由若干II型方鋼管8將該框架體內部分隔為若干矩形格,并且由II型方鋼管8在框架體內中部傾斜連接以形成三角形結構。
如圖6所示,右圍骨架5由I型方鋼管7、A立柱9、C立柱11連接形成框架體,A立柱9與C立柱11平行設置,在A立柱9與C立柱11之間平行設置有兩根B立柱10,在框架體的下部位于A立柱9與其中一根B立柱10之間、兩根B立柱10之間以及另一根B立柱10與C立柱11之間均斜向連接有II型方鋼管8以形成三角形結構。
如圖7所示,后圍骨架6由四根I型方鋼管7連接成矩形框架,該矩形框架的內部由若干II型方鋼管8分隔為若干矩形格;矩形框架的上部中間位置處為后窗玻璃安裝區6-1。
上述I型方鋼管7的截面尺寸大于II型方鋼管8的截面尺寸;A立柱9與C立柱11的截面尺寸大于B立柱10的截面尺寸。
本實用新型中,前圍骨架3四邊都是采用截面尺寸較大的鋼管焊接而成,上部分布置的鋼管較少,主要是為安裝前擋風玻璃預留空間(前擋風玻璃安裝區3-2);而前圍骨架下半部分左右兩側布置成三角形的形式,中間部分布置成矩形方格相匹配的內部結構而增加前圍骨架的整體剛性,以補償上半部分剛性不足的缺陷。另外,這種布置方式當駕駛室遇到正面(前面)碰撞時,可使前圍骨架產生合適變形而消耗部分碰撞能量,避免駕駛室內部駕乘人員出現二次傷害。后圍骨架6的四周也是采用截面尺寸較大的鋼管拼焊,內部結構采用截面尺寸較小的鋼管按照矩形方格形式焊接。左圍骨架2四周采用截面尺寸較大的鋼管拼焊,內部給車門預留較大的安裝空間(駕駛室門安裝區2-1),骨架整體剛性將會受到較大影響。因此,在車門兩側使用三角形的方式布置內部結構以強化左圍骨架整體的穩定性。右圍骨架5四周采用截面尺寸較大的鋼管拼焊,骨架上半部分給安裝窗戶玻璃預留空間(右側前窗玻璃安裝區5-1與右側后窗玻璃安裝區5-2),其下半部分也是采用三角形的方式布置內部結構,以彌補上半部分剛度相對較小的情況。頂蓋骨架1四周采用截面尺寸較大的鋼管拼焊,內部由截面尺寸較小的鋼管按照矩形方格形式布置,其整體結構布置較為密集,以減小駕駛室頂部落物對駕駛室的沖擊影響。底面地板骨架4采用穩定較高的三角形形式布置,其整體的剛性及穩定都高。在駕駛室本體受到沖擊時,能承受來自各個側圍傳遞的力流作用,而維持原有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