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自行車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能有效減震的山地自行車架。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繁榮昌盛,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的提高,生產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好,人們對自己時間的利用越來越苛刻,生活中,我們對于設備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能夠通過對設備的創新來提高設備的工作效率,減少工作時間,提高使用效率,使之發揮出最大的價值,隨著科技的發展,自行車的地位越來越無可取代,成為了現階段用量最大的代步工具。
拿山地自行車為例,市場現有的車型大部分款式設計相同,對于車身所受力的分布情況處理不均勻,容易導致車身部分零件受沖擊力集中,從而使車身易損,而且減震系統往往難以應對崎嶇的山路,使駕駛人員容易受到傷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能有效減震的山地自行車架,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能有效減震的山地自行車架包括上管、轉軸、前叉、前輪圈、四通、后下叉、后輪圈、后上叉、座管、座管夾、水杯支架、中管、減震器、外管和內管,所述上管下側連接有轉軸,且轉軸外側安裝有中管,所述轉軸下側連接有減震器,且減震器下側固定有前叉,所述前叉底端內設置有前輪圈,所述中管中部安裝有減震器,且中管左側連接有座管,所述座管右側固定有水杯支架,所述座管上側安裝有座管夾,且座管左側安裝有后上叉,所述后上叉中部安裝有減震器,且后上叉下側固定有后下叉,所述后下叉左側內設置有后輪圈,且后下叉右側連接有四通,所述四通上側安裝有減震器,且減震器上側連接有座管。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該實用新型設置有三種不同規格的減震器,分別安裝在前叉、中管、座管和后上叉處,極大的提高了車身受力的分布平衡,解決了以往車架易受損的情況,整車身采用碳纖維與其他多種材質制成,碳纖維材料極大的減輕了車身的重量,混合材料有效的提升了車身的抗沖擊性,讓車架在崎嶇的山路中異能應付自如。
優選地:所述座管、后上叉和后下叉采用雙層管,且雙層管由外管和內管組成。
優選地:所述中管和座管采用碳纖維材料制成。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雙層管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管;2、轉軸;3、前叉;4、前輪圈;5、四通;6、后下叉;7、后輪圈;8、后上叉;9、座管;10、座管夾;11、水杯支架;12、中管;13、減震器;14、外管;15、內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
技術實現要素:
、特點及功效,茲舉以下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一種能有效減震的山地自行車架,包括上管1、轉軸2、前叉3、前輪圈4、四通5、后下叉6、后輪圈7、后上叉8、座管9、座管夾10、水杯支架11、中管12、減震器13、外管14和內管15。其中,
本實施例中,上管1下側連接有轉軸2,轉軸2外側安裝有中管12,轉軸2下側連接有減震器13,減震器13有3種不同規格。
減震器13下側固定有前叉3,前叉3底端內設置有前輪圈4,中管12中部安裝有減震器13,中管12左側連接有座管9,中管12和座管9采用碳纖維材料制成。
座管9右側固定有水杯支架11,座管9上側安裝有座管夾10,座管9、后上叉8和后下叉6采用雙層管,且雙層管由外管14和內管15組成,具體結構請參見圖2。
座管9左側安裝有后上叉8,后上叉8中部安裝有減震器13,后上叉8下側固定有后下叉6,后下叉6左側內設置有后輪圈7,后下叉右側連接有四通5,四通5上側安裝有減震器13,減震器13連接有座管9。
使用方法:在使用本實用新型前,請確保人身安全,可以通過轉軸2來轉動上管1,為適應不同地形,可以調節后輪圈7,來改變后車輪與前車輪的距離,根據個人情況,使用座管夾10來調節座位高度,座管9右側固定有水杯支架11,可以在行車過程中保護水杯,車身安裝多個減震器13,中管9、后上叉8和前叉的減震器有效的減輕了車身在山地行駛時所受的沖擊力,將瞬間沖擊力緩慢接受和釋放,有效的保護了車架和人員。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