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滑板車。
背景技術:
現有的滑板車基本沒有配置減震機構,既會導致滑板車因過度顛簸而影響使用可靠性,造成固接部件松動,還會導致人們在乘騎時會因路面顛簸而降低使用體驗。為了提升休閑用滑板車的使用舒適度,現有產品均會在滑板車上安裝減震機構。而現有市面上出現了帶減震機構的滑板車,減震機構一般采用金屬彈簧結構,既結構復雜,裝配不便,還存在重量較大的問題,導致整車重量過大而拎抬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供一種帶減震機構的滑板車,通過在車輪與底板間設置帶減震塊的減震裝置,既有效提升乘騎體驗,又能防止部件間因過度顛簸而松動的情況,有效防止意外發生,還具有較輕的重量。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方式實現:一種帶減震機構的滑板車,包括底板、設于底板上的車輪,所述車輪通過一轉軸連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轉軸與底板間設有減震機構,所述減震機構包括一與底板固接的固定座以及夾設在減震塊與轉軸間的減震塊,轉軸通過減震塊可豎向活動地連接在所述固定座上。在原有滑板車結構的底板與車輪間增設帶減震塊的減震機構,固定座為減震件提供有效支撐,減震件會緩沖并吸收來自轉軸的震動,確保滑板車在經過顛簸路面時底板始終處于平穩狀態,有效提升乘騎體驗,還能防止滑板車上連接部件因顛簸震動而松動的情況,防止安全事故發生。后輪會將顛簸路面造成的震動通過轉軸傳遞至減震塊上,減震塊通過自身形變起到緩沖、抵消震動的作用。
作為優選,所述固定座上部設有嵌置減震塊的容置腔,側壁設有供所述轉軸豎向活動穿置的豎狀長條孔,設于減震塊下方的轉軸通過其端部穿過長條孔并預留外露段。減震塊匹配嵌置在容置腔內,使得減震塊在受到轉軸震動時仍舊能穩定固接在固定座內;長條孔對轉軸起限位作用,使得轉軸在接收車輪傳遞的震動后只能沿長條孔作豎向移動,還有效過濾轉軸與長條孔間水平向作用力,能將車輪與地面間的摩擦力通過長條孔傳遞至底板上,進而推動滑板車前進。轉軸通過減震塊承載滑板車及使用者重量。
作為優選,所述轉軸端部設置小徑段,所述小徑段通過套置其上的減震芯套與所述減震塊底面抵觸,所述減震芯套靠近所述轉軸的中部大徑段側外緣設有限位凸環,所述減震塊的側壁抵觸在所述限位凸環的側壁上。設置在轉軸端部的小徑段與位于轉軸中部的大徑段間通過臺階環面過渡,減震芯套端部抵觸在臺階環面上,減震芯套通過臺階環面實現軸向定位,減震芯套通過限位凸環對減震塊起到軸向定位作用。
作為優選,所述外露段螺接有一夾持定位減震芯套的防滑螺母,所述減震芯套一端與設于小徑段內端的臺階環面抵觸,另一端與所述防滑螺母抵觸。防滑螺母螺接在轉軸端部的外露段上,對減震芯套起到軸向定位作用,防止減震芯套沿小徑段軸向移動,確保減震塊不會因偏離工位而影響減震效果。
作為優選,所述防滑螺母朝向減震芯套側外緣設有一嵌置在長條孔內的抵觸凸環,所述防滑螺母上套置有螺母帽,所述抵觸凸環一側匹配抵觸減震塊側壁,另一側抵觸所述螺母帽帽緣。轉軸通過抵觸凸緣抵觸在長條孔的內側壁上,實現相對滑動,防滑螺母螺接在外露段上并沿軸向向內推動減震芯套,限制減震芯套活動。螺母帽起到保護防滑螺母不受外力作用而松動的作用。
作為優選,所述固定座上部設有豎置連接耳,所述連接耳通過匹配的螺釘和外六角螺母固接在所述底板的側壁上。連接耳與固定座一體成形,具有可靠的結構強度,固定座與底板間通過螺釘和外六角螺母固接,結構簡單,方便拆裝,提高裝配效率。
作為優選,所述減震塊為聚氨酯材質,具有彈性好、重量輕的特點,再提高減震體驗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滑板車重量,方便人們抬起搬運上樓或跨越障礙物。
作為優選,所述減震機構為兩組,所述轉軸兩端分別通過對應的減震機構軸向定位地連接在底板上。兩組分置的減震裝置確保底板能平穩架設在車輪上,兩組減震機構分別設置在同一轉軸的兩端,利用對應的防滑輪廓起到限制轉軸軸向活動的作用,確保轉軸與底板間豎向投影位置固定,轉軸只能做豎向升降運動。
作為優選,所述底板上設有供所述車輪豎向穿置活動的開槽,所述車輪通過軸承轉動連接在所述轉軸中部的大徑段上,所述減震機構分設在所述開槽的兩側,所述車輪包括套置在軸承外圈的電機總成,軸承外圈與電機總成周向聯動。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原有滑板車結構的底板與車輪間增設帶減震塊的減震機構,固定座為減震件提供有效支撐,減震件會緩沖并吸收來自轉軸的震動,確保滑板車在經過顛簸路面時底板始終處于平穩狀態,有效提升乘騎體驗,還能防止滑板車上連接部件因顛簸震動而松動的情況,防止安全事故發生。后輪會將顛簸路面造成的震動通過轉軸傳遞至減震塊上,減震塊通過自身形變起到緩沖、抵消震動的作用,此外,減震塊采用聚氨酯結構,有效降低減震機構重量,便于搬運。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 為本實用新型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 為本實用新型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板,2、車輪,3、轉軸,4、固定座,5、減震塊,6、長條孔,7、小徑段,8、減震芯套,9、限位凸環,10、防滑螺母,11、抵觸凸環,12、螺母帽,13、連接耳,14、螺釘,15、外六角螺母,16、開槽,17、軸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性特點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的一種帶減震機構的滑板車,由底板1、設于底板1上的車輪2組成,所述車輪2通過一轉軸3連接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轉軸3與底板1間設有減震機構,所述減震機構包括一與底板1固接的固定座4以及夾設在減震塊5與轉軸3間的減震塊5,轉軸3通過減震塊5可豎向活動地連接在所述固定座4上。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減震機構為兩組,所述轉軸3兩端分別通過對應的減震機構軸向定位地連接在底板1上。轉軸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別裝配對應的減震機構,在裝配時,通過以下步驟實現:
1. 將轉軸3的第一端依次穿過設于底板1一側的長條孔6、與車輪2聯動的軸承17以及設于底板1另一側的長條孔6;
2. 在轉軸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分別裝配對應的減震機構,使得轉軸3被軸向定位在底板1上。
在裝配減震機構時,通過以下步驟實現:
1. 將減震芯套8套置在轉軸3的小徑段7上,使得減震芯套8抵觸在臺階環面上;
2. 將減震塊5通過固定座4朝向車輪2側設置的敞口嵌入所述容置腔;
3. 固定座4利用其上的長條孔6套置在減震芯套8上,固定座4利用其上的連接耳13固接底板1,減震芯套8插置連接在固定座4底面板與減震塊5下表面間,定位座與減震芯套8上的限位凸環9配合夾持減震塊5;
4. 將防滑螺母10螺接在轉軸3的外露段上,使得防滑螺母10緊密抵觸在減震芯套8上,還使得與減震塊5抵觸的抵觸凸環11嵌置在長條孔6內;
5. 將螺母帽12罩置在防滑螺母10上。
通過重復上述步驟實現轉軸3兩側的減震機構的裝配。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固定座4上部設有嵌置減震塊5的容置腔,側壁設有供所述轉軸3豎向活動穿置的豎狀長條孔6,設于減震塊5下方的轉軸3通過其端部穿過長條孔6并預留外露段。長條孔6的寬度應該與抵觸凸環11的外緣直徑匹配,既有效限制轉軸3相對固定座4作水平向運動,車輪2在電機總成帶動下前進,并通過抵觸凸環11推動長條孔6側壁實現滑板車運動。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轉軸3端部設置小徑段7,所述小徑段7通過套置其上的減震芯套8與所述減震塊5底面抵觸。轉周兩端均設有小徑段7,中部形成大徑段,大徑段的長度應該滿足減震芯套8定位減震塊5時的位置要求。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減震芯套8靠近所述轉軸3的中部大徑段側外緣設有限位凸環9,所述減震塊5的側壁抵觸在所述限位凸環9的側壁上。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外露段螺接有一夾持定位減震芯套8的防滑螺母10,所述減震芯套8一端與設于小徑段7內端的臺階環面抵觸,另一端與所述防滑螺母10抵觸。外露段長度既應滿足防護螺母牢固螺接的需要,還要考慮轉軸3對滑板車寬度的影響,有效減小滑板車體積。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防滑螺母10朝向減震芯套8側外緣設有一嵌置在長條孔6內的抵觸凸環11,所述防滑螺母10上套置有螺母帽12,所述抵觸凸環11一側匹配抵觸減震塊5側壁,另一側抵觸所述螺母帽12帽緣。長條孔6的豎向長度應滿足轉軸3升降幅度要求。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固定座4上部設有豎置連接耳13(如圖2所示),所述連接耳13通過匹配的螺釘14和外六角螺母15固接在所述底板1的側壁上。連接耳13與固定座4間的連接結構還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包括焊接、卡扣等,均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減震塊5為聚氨酯材質,也可以為其它具有彈性的高分子材料,均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底板1上設有供所述車輪2豎向穿置活動的開槽16(如圖3所示),所述車輪2通過軸承17轉動連接在所述轉軸3中部的大徑段上,所述減震機構分設在所述開槽16的兩側,所述車輪2包括套置在軸承17外圈的電機總成,軸承17外圈與電機總成周向聯動。所述轉軸3插置在軸承17的內圈中,使得車輪2在運轉時,轉軸3不會隨著車輪2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