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制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汽車發動機蓋。
背景技術:
目前發動機蓋電泳過程中漏液都是通過在板件上的沖壓孔來得到解決,但是由于不同造型結構的發動機蓋越來越多,對于一些漏位置是無法實現沖孔,并且帶來了相應的成本增加及沖壓時間不能壓縮,美觀性也不好,對發蓋的減重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汽車發動機蓋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節約成本、美觀的汽車發動機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汽車發動機蓋,包括內板和外板,所述內板位于所述外板的下方并安裝在所述外板上,所述內板在其后角部的尖角處設有凹槽,所述凹槽與所述外板的后角部的尖角之間形成用于電泳液流出的漏液出口。
進一步,所述凹槽的橫截面為下凹的弧形槽。
再進一步,每個內板的后角部上均設有兩個尖角,每個外板的后角部上也設有兩個尖角,內板的后角部上的尖角與同一側的外板上的后角部的尖角一一對應。
更進一步,所述凹槽為沖壓成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減少沖孔數量、減少模具成本;結構美觀。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前端向上翻轉90度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的放大圖。
圖3為圖1中B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參照圖1~圖3,一種汽車發動機蓋,包括內板1和外板2,所述內板1位于所述外板2的下方并安裝在所述外板2上,所述內板1在其后角部的尖角處設有凹槽3,所述凹槽3與所述外板2的后角部的尖角之間形成用于電泳液流出的漏液出口。
進一步,所述凹槽3的橫截面為下凹的弧形槽。
再進一步,每個內板的后角部上均設有兩個尖角,每個外板的后角部上也設有兩個尖角,內板1的后角部上的尖角與同一側的外板上的后角部的尖角一一對應。
更進一步,所述凹槽3為沖壓成型。
本實施例中,所述內板1與外板2包邊結合,所述外板2的后角部的尖角長于內板1的后角部的尖角,即內板1的后角部上的凹槽未伸出外板2的后角部的尖角。
如圖2和圖3所示,因圖2和圖3是圖1的放大圖,所以凹槽3是翻上去的看起來像凸筋,所述凹槽3是在內板1的后角部的尖角處沖壓成型,當發動機蓋電泳時電泳液沿圖1中箭頭所示方向由內板上的孔進入外板2和內板1之間,并從漏液出口排出;圖1中電泳液的流向只是在內板一側的作了簡單指示,用以說明電泳液的流動方向,而實際中,電泳液從內板上的孔位流入并從四個漏液出口排出。
本實用新型不需要在內板1或外板2上進行漏液沖孔,便可實現電泳液的漏液效果,既美觀也節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