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及其零部件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結構簡單的新型自行車后踏板。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騎自行車出行。通常利用自行車載人時,乘坐者一般是坐于自行車后架上。由于傳統的自行車后架不具有腳部支撐裝置,所以自然下垂的腿部會使大腿根部與自行車后架之間存在較大的作用力。因此,乘坐者長時間坐于自行車后架上會產生強烈疼痛感。由此可見,如何研究出一種結構簡單的新型自行車后踏板,具有為乘坐人員提供腳部支撐的功能,從而提高乘坐者的舒適度,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的新型自行車后踏板。
本實用新型一種結構簡單的新型自行車后踏板,包括踏板主體,所述踏板主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均設置有用于提高腳部支撐面積的輔助支撐裝置,所述輔助支撐裝置為橫截斷面為直角三角形的鋼管,所述鋼管的一個直角端面與所述踏板主體固定連接,所述鋼管的另一個直角端面與所述踏板主體的上端面相齊平,所述鋼管內部固定連接有增強肋,所述踏板主體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別設置有與自行車后架安裝固定為一個整體的上連接塊和下連接塊,所述下連接塊側面與所述踏板主體之間固定連接有支撐架。
進一步地,所述輔助支撐裝置的上端面邊緣位置開設有圓形倒角。
進一步地,所述輔助支撐裝置與所述踏板主體通過焊接方式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上連接塊和所述下連接塊上均開設有用于與所述自行車后架組裝為一體的安裝孔。
進一步地,所述增強肋與所述輔助支撐裝置通過點焊方式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一種結構簡單的新型自行車后踏板,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第一,該結構簡單的新型自行車后踏板中通過設置所述輔助支撐裝置使其與所述踏板主體相結合,從而為乘坐者提供更大的腳部支撐面積,這樣可以使乘坐者的腳部得到良好的支撐,且十分舒適。此外,將所述輔助支撐裝置設計為直角三角形的鋼管,是為了利用三角形結構穩定的特點來提高所述輔助支撐裝置的支撐強度。通過在所述輔助支撐裝置內部添加所述增強肋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所述輔助支撐裝置的支撐能力。所述支撐架的設計是為了提高所述踏板主體的支撐能力。總之,該設計結構簡單緊湊,便于制造,能夠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利于大批量生產;該優化后結構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有助于延長所述自行車后踏板的使用壽命。
第二,該結構簡單的新型自行車后踏板中所述輔助支撐裝置的上端面邊緣位置開設有圓形倒角。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消除所述輔助支撐裝置中尖銳的棱角,從而有效避免人體腳部被所述輔助支撐裝置邊緣所劃傷,因此該設計提高了所述自行車后踏板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能。
第三,該結構簡單的新型自行車后踏板中所述輔助支撐裝置與所述踏板主體通過焊接方式固定連接。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該設計賦予所述輔助支撐裝置與所述踏板主體之間極高的連接強度,從而使所述輔助支撐裝置與所述踏板主體形成一個整體,而不會輕易斷裂。因此,該設計可以顯著提升所述輔助支撐裝置的抗壓能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仰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
圖中:
1、上連接塊 2、踏板主體 3、輔助支撐裝置
4、增強肋 5、支撐架 6、下連接塊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3所示,一種結構簡單的新型自行車后踏板,包括踏板主體2,所述踏板主體2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均設置有用于提高腳部支撐面積的輔助支撐裝置3。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為橫截斷面為直角三角形的鋼管,所述鋼管的一個直角端面與所述踏板主體2固定連接,所述鋼管的另一個直角端面與所述踏板主體2的上端面相齊平。所述鋼管內部固定連接有增強肋4,所述踏板主體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別設置有與自行車后架安裝固定為一個整體的上連接塊1和下連接塊6。所述下連接塊6側面與所述踏板主體2之間固定連接有支撐架5。
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使其與所述踏板主體2相結合,從而為乘坐者提供更大的腳部支撐面積,這樣可以使乘坐者的腳部得到良好的支撐,且十分舒適。
此外,將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設計為直角三角形的鋼管,是為了利用三角形結構穩定的特點來提高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的支撐強度。通過在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內部添加所述增強肋4則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的支撐能力。所述支撐架5的設計是為了提高所述踏板主體2的支撐能力。
綜上所述,該設計結構簡單緊湊,便于制造,能夠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利于大批量生產;該優化后結構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有助于延長所述自行車后踏板的使用壽命。
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的上端面邊緣位置開設有圓形倒角。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消除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中尖銳的棱角,從而有效避免人體腳部被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邊緣所劃傷,因此該設計提高了所述自行車后踏板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能。
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與所述踏板主體2通過焊接方式固定連接。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該設計賦予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與所述踏板主體2之間極高的連接強度,從而使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與所述踏板主體2形成一個整體,而不會輕易斷裂。因此,該設計可以顯著提升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的抗壓能力。
為了使所述上連接塊1和所述下連接塊6與所述自行車后架之間組裝更加方便,所以在所述上連接塊1和所述下連接塊6上均開設有用于與所述自行車后架組裝為一體的安裝孔。
所述安裝孔可以為光滑孔,也可以為螺紋孔。當設計為光滑孔時則所述上連接塊1和所述下連接塊6與所述自行車后架通過螺栓以及螺母固定連接。當設計為螺紋孔時則所述上連接塊1和所述下連接塊6與所述自行車后架通過緊固螺釘固定連接。
為了使所述增強肋4與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之間的連接加工更加簡單,且連接強度較高,所以將所述增強肋4與所述輔助支撐裝置3設計為通過點焊方式固定連接。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