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車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動車車架。
背景技術:
電動車的主體車架是整個車體的承重部分,外殼塑料件固定在車架上。
目前,公告號為CN202743400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具有防撞支撐結構的電動車車架,包括車架主體,車架主體上連接有前叉立管,前叉立管連接有防撞支撐結構,其中防撞支撐結構包括有與前立管連接的支撐管,支撐管的前面部分的兩側設置有支撐桿,在支撐管和支撐桿的前端連接帶有防撞橡膠塊的頂面板;組裝時,會將電動車殼體固定于電動車車架上,車頭部分的塑料件抵在防撞橡膠塊上,電動車底盤直接懸于車架主體內,當前圍的碰撞發生時,防撞橡膠塊可以起到緩沖作用,使塑料件不易破損;但由于電動車日常行駛的過程中,路面的石子容易受車輪擠壓而彈射撞擊電動車底盤或者在遇到高低不平的路面時,容易磕碰到電動車底盤,而電動車底盤為塑料制成的車殼,其上布有零部件,從而石子或者磕碰容易造成電動車底盤上零件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動車車架,其電動車底盤結構牢固,不易損壞,更加安全。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電動車車架,包括由兩主支撐管構成的車架體,車架體的前側設有主立管,車架體包括底盤區和坐墊區,底盤區和坐墊區之間設有用以安置蓄電池的電池安裝盒,位于底盤區的下方設有連接于兩主支撐管上的防撞底板。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兩個主支撐管并列排列且彎折圍成一個車架體,主立管用于安裝電動車轉向龍頭,電池安裝盒位于底盤區和坐墊區的過渡處;此處,底盤區的位置為電動車車架最低的位置,底盤區用于在行駛電動車時放腳,組裝電動車時,會將塑料車架固定在車架體上,塑料車架在底盤區的位置會下沉,故容易被障礙物磕碰,因此,在傳統的底盤區下方再設置一個防撞底板,防撞底板保護住了底盤區的塑料車架,作為一層額外的防護結構,避免了石子或者障礙物直接磕碰底盤區,造成底盤區零部件的破壞,保證了電動車底盤的牢固結構,行駛起來更加安全。
優選的,防撞底板的前端連接于兩主支撐管的相交處,防撞底板向后、向下延伸遮住整個底盤區且中部形成用以安置備用蓄電池的電池安裝腔。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兩主支撐管的相交處結構強度較高,故將防撞底板連接于該位置,能夠保證兩者連接的穩定性;防撞底板向下延伸,增加了底盤區的容納空間,從而可以在防撞底板所形成的電池安裝腔中安裝備用蓄電池,備用蓄電池可以在主蓄電池沒電后繼續給電動車供電,從而形成提高電動車的續航能力。
優選的,電池安裝腔中設有用以限定蓄電池位置的固定圍框。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固定圍框的設置可以讓蓄電池在電池安裝腔中固定的更加穩定,且固定圍框圍在蓄電池外可以防止雜物直接落入蓄電池中。
優選的,防撞底板包括導向過渡板和水平防護底板,兩主支撐管的相交處向下支出有固定支架,導向過渡板的前端連接于固定支架上,水平防護底板的兩側設有用于和兩主支撐管連接的側延伸板。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導向過渡板向電動車后方傾斜設置,當電動車遇到高低不平的坡度或遇到障礙物時,不會由于棱角直邊直接造成懟住,利用斜面能夠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固定支架和側延伸板的設置將防撞底板的位置適當向下略調整,增加了電池安裝腔的空間。
優選的,導向過渡板上設有兩條前后并列的第一腰形槽,第一腰形槽的長度方向與車架體的寬度方向一致,側延伸板上設有兩條上下并列的第二腰形槽,第二腰形槽的長度方向與車架的長度方向一致。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螺釘穿過第一腰形槽和第二腰形槽將防撞底板固定于車架體上,可以將螺釘選擇性穿入并列的第一腰形槽和并列的第二腰形槽內,通過組合第一腰形槽和第二腰形槽來調節防撞底板在車架體上的高度,從而增加空間適應范圍。
優選的,水平防護底板向后一直延伸至坐墊區下方,水平防護底板靠近坐墊區的兩側設有用以和主支撐管連接的附加側板,附加側板上設有沿車架體長度方向并列設置的第三腰形槽,第三腰形槽的長度與車架體的高度方向一致。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 水平防護底板延伸至坐墊區下方可以較大限度的保護電動車底部,此處,附加側板的設置是為了讓防撞底板在車架體上的固定更加穩定,且第三腰形槽可以與第一腰形槽和第二腰形槽配合使用,減少固定防撞底板時產生的過定位的現象。
優選的,防撞底板上分布有若干用以散熱透氣的通風孔。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通風孔的設置一來可以使底盤區加以通風,二來,便于底盤區不慎進入的積水排出。
優選的,坐墊區由兩主支撐管遠離主立管的一端向上彎折然后再水平延伸形成,兩支撐管位于坐墊區和底盤區的分界處固定有支撐桿,支撐桿位于坐墊區的下方,支撐桿和坐墊區上的主支撐管之間支撐有減震件。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電動車在不平的路面行駛時,會發生較強的振動,為了使駕駛者獲得更加舒適的駕駛體驗,增加了減震件,減震件具有較好的吸振、緩沖作用;此處,減震件連接于支撐桿和坐墊區的主支撐管上,而支撐桿同樣固定在主支撐管上,減震件一方面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一方面將剛性支撐變為彈性支撐,提高駕駛者的駕駛舒適度。
優選的,主支撐管的外側包圍有邊框防護板,邊框防護板包括位于主支撐管外側的圍邊腳踏部和擋于主立管前側的前擋部。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邊框防護板作為額外的防護裝置可以保護電動車車架,減少電動車車架被破壞;此處圍邊腳踏部防護的是兩側面,既起到防護作用又提供了一定的腳踏空間,搭坐在后方的人可以方便的將腳踏在圍邊腳踏部上;前擋部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護電動車前臉處塑料殼體不被破壞,同時可以預防飛起的石子直接撞擊殼體。
優選的,兩主支撐管之間連接有加強桿,加強桿靠近主立管且主立管的下端延伸至加強桿上。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加強桿的設置大大增加了兩主支撐管之間強度,同時,立管連于加強桿,立管和加強桿構成一個整體,進一步的也增加了立管的強度。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對比于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為:通過防撞底板的設置不僅增強了電動車車架的強度,防止電動車底盤被破壞,同時形成的空間可以裝設備用蓄電池,大大增加了電動車的續航能力。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的軸測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主支撐管;2、主立管;3、車架體;31、底盤區;32、坐墊區; 4、電池安裝盒;5、防撞底板;51、導向過渡板;52、水平防護底板;6、電池安裝腔;7、固定圍框;8、固定支架;9、側延伸板;10、第一腰形槽;11、第二腰形槽;12、附加側板;13、第三腰形槽;14、通風孔;15、支撐桿;16、減震件;17、邊框防護板;171、圍邊腳踏部;172、前擋部;18、加強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附圖1、2和3所示的電動車車架,包括由兩主支撐管1構成的車架體3,車架體3的前側設有主立管2,兩主支撐管1之間連接有加強桿18,加強桿18靠近主立管2且主立管2的下端延伸至加強桿18上;主支撐管1的外側包圍有邊框防護板17,邊框防護板17包括位于主支撐管1外側的圍邊腳踏部171和擋于主立管2前側的前擋部172,其中邊框防護板17作為額外的防護裝置可以保護電動車車架,減少電動車車架被破壞;此處圍邊腳踏部171防護的是兩側面,既起到防護作用右提供了一定的腳踏空間,搭坐在后方的人可以方便的將腳踏在圍邊腳踏部171上;前擋部172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護電動車前臉處塑料殼體不被破壞,同時可以預防飛起的石子直接撞擊殼體。見附圖2,車架體3包括底盤區31和坐墊區32,兩個主支撐管1并列排列且彎折圍成一個車架體3,主立管2用于安裝電動車轉向龍頭,電池安裝盒 4位于底盤區31和坐墊區32的過渡處,坐墊區32由兩主支撐管1遠離主立管2的一端向上彎折然后再水平延伸形成,兩支撐管位于坐墊區32和底盤區31的分界處固定有支撐桿15,支撐桿15位于坐墊區32的下方,支撐桿15和坐墊區32上的主支撐管1之間支撐有減震件16,此處,減震件16為減震彈簧,在支撐桿15上立有立柱,減震彈簧套于立柱上,減震彈簧的下端固定在支撐桿15上,上端連接于坐墊區32的主支撐管1。底盤區31的下方設有防撞底板5,防撞底板5包括導向過渡板51和水平防護底板52,兩主支撐管1的相交處向下支出有固定支架8,導向過渡板51的前端連接于固定支架8上,導向過渡板51向電動車后方傾斜設置,水平防護底板52向后一直延伸至坐墊區32下方,水平防護底板52的兩側設有用于和兩主支撐管1連接的側延伸板9,水平防護底板52靠近坐墊區32的兩側設有用以和主支撐管1連接的附加側板12;此處,導向過渡板51上設有兩條前后并列的第一腰形槽10,第一腰形槽10的長度方向與車架體3的寬度方向一致,側延伸板9上設有兩條上下并列的第二腰形槽11,第二腰形槽11的長度方向與車架的長度方向一致,附加側板12上設有沿車架體3長度方向并列設置的第三腰形槽13,第三腰形槽13的長度與車架體3的高度方向一致;螺釘穿過第一腰形槽10、第二腰形槽11和第三腰形槽13將防撞底板5固定于車架體3上,可以將螺釘選擇性穿入并列的第一腰形槽10和并列的第二腰形槽11內,通過組合第一腰形槽10和第二腰形槽11來調節防撞底板5在車架體3上的高度,第三腰形槽13可以與第一腰形槽10和第二腰形槽11配合使用,從而增加空間適應范圍。
參見附圖1,防撞底板5向后、向下延伸遮住整個底盤區31且中部形成用以安置備用蓄電池的電池安裝腔6,電池安裝腔6中設有用以限定蓄電池位置的固定圍框7,防撞底板5上分布有若干用以散熱透氣的通風孔14。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示范性實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