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造業周轉小車,尤其涉及一種電器母線筒周轉小車。
背景技術:
電器上的母線筒為圓筒形構件,制造過程中工序較多,需要在不同的工位中周轉,現有制造過程中母線筒一般放在平板車上進行周轉,這種平板車雖然能夠實現母線筒的工位周轉,但由于母線筒為圓筒形構件,容易在平板車上滑動,滑動造成母線筒碰傷,甚至造成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一種顯著減少周轉過程中碰傷或損壞的母線筒周轉小車。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技術目標。
母線筒周轉小車,包括車架、數個腳輪;所述腳輪設置在車架下部;其改進之處在于:所述母線筒周轉小車還包括4個滾輪部件;所述車架包括底架、支承桿;所述支承桿豎置、固定連接在底架四角;所述滾輪部件固定連接在支承桿上端,包括滾輪、支承軸、軸承,支承軸平置,一端固定連接在支承桿上,隔套套裝在支承軸上,隔套兩端通過軸承支承在支承軸上。
上述結構中,所述底架包括間隔平行布置的兩根角鋼、固定連接在兩根角鋼中部的連接桿,所述支承桿下端固定連接在角鋼兩端。
上述結構中,所述連接桿為工字鋼。
上述結構中,所述支承桿一側設有加強筋板;所述加強筋板一端固定連接在支承桿中上部,另一端固定連接在角鋼上。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積極效果:
1. 4個滾輪部件設置在豎置、固定連接在底架四角的支承桿上端,這樣,使用時,母線筒放在4個滾輪部件的滾輪之間,工位周轉時,母線筒無法移動,顯著減少周轉過程中碰傷或損壞。
2. 底架包括間隔平行布置的兩根角鋼、固定連接在兩根角鋼中部的連接桿,這種結構使得本實用新型重量較輕,容易推動。
3. 連接桿為工字鋼,使底架具有較高的剛性、強度,且直接采用型鋼,減小制造難度。
4. 支承桿一側設有加強筋板,提高本實用新型的支承剛性和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圖1中的B-B剖視圖。
圖4為圖1中Ⅰ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5為母線筒放在本實用新型上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并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所示母線筒周轉小車,包括車架1、4個腳輪2(其他實施例中,設有3個或4個以上腳輪2)、4個滾輪部件3;車架1包括底架1.1、支承桿1.2;底架1.1包括間隔平行布置的兩根角鋼1.1.1、固定連接在兩根角鋼1.1.1中部的連接桿1.1.2,本實施例中,連接桿1.1.2為工字鋼,支承桿1.2豎置、下端固定連接在角鋼1.1.1兩端,腳輪2固定連接在角鋼1.1.1下部;支承桿1.2一側設有加強筋板1.3;加強筋板1.3一端固定連接在支承桿1.2中上部,另一端固定連接在角鋼1.1.1上。
滾輪部件3固定連接在支承桿1.2上端,包括滾輪3.1、支承軸3.2、軸承3.3,支承軸3.2平置,一端固定連接在支承桿1.2上,隔套3.4套裝在支承軸3.2上,隔套3.4兩端通過軸承3.3支承在支承軸3.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