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履帶驅動輪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收縮式防纏繞履帶驅動輪。
背景技術:
目前履帶驅動使用在工程車的各個方面;工程車履帶的耐用性、任何地形的可通過性和防破壞性等都是評價一輛履帶工程車質量的主要指標;特別是行駛在具有各種植物、可纏繞車輪的秸稈或者具有被拋棄的具有一定長度的鋼絲的地面,履帶驅動輪尖角均會較容易的被纏繞,輕者導致驅動受阻,重者破壞履帶結構,造成較大的損失,影響工作任務。所以設計一種防纏繞的履帶驅動輪是很有必要的。
本發明設計一種收縮式防纏繞履帶驅動輪解決如上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本發明公開一種收縮式防纏繞履帶驅動輪,它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收縮式防纏繞履帶驅動輪,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驅動尖、穿孔、遮擋機構、下移槽、支撐圓板,其中支撐圓板固定在車輛的驅動軸上,支撐圓板外緣面上周向均勻開有18個下移槽;18個驅動尖周向均勻地首尾連接組成外環并安裝在支撐圓板上;驅動尖與相鄰驅動尖形成的凹槽處開有穿孔且對應于下移槽;每個穿孔處均安裝有相同的遮擋機構。
上述遮擋機構包括擋斜板、擋平板、滑板、三角側板、斜板板簧、復位板簧、中間銷軸、中軸套、滑孔、擋斜板支耳、擋斜板軸套、板簧支板、側板斜口、端軸、中間軸斜面、下轉軸、滑板支耳、側擋板,其中擋平板一端的一側安裝有中軸套,另一端的兩側分別安裝有兩個端軸,每個端軸上安裝有一個端軸限位結構;兩個擋平板通過中軸套安裝在相同的中間銷軸上,且此兩個擋平板的中軸套相互錯開安裝;擋斜板一端的一側安裝有擋斜板軸套,另一端兩側分別安裝有兩個擋斜板支耳;兩個擋平板均通過各自的端軸與擋斜板支耳的配合連接有一個擋斜板,兩個擋斜板均通過擋斜板軸套安裝在同一個下轉軸上,且兩個擋斜板的擋斜板軸套相互交錯安裝;下轉軸安裝在滑板上端的兩個滑板支耳之間,滑板安裝在板簧支板上;滑板安裝在穿孔中且在穿孔中滑動,板簧支板位于下移槽中,擋平板、擋斜板均位于驅動尖與相鄰驅動尖形成的凹槽中;兩個復位板簧以相同的方式分別安裝在滑板兩側,對于其中任意一個復位板簧,復位板簧一端安裝在板簧支板上,另一端安裝在驅動尖組成的外環內緣面上;三角側板兩側均開有一個長方形滑孔,滑孔一側具有滑孔限位結構,三角側板中間開有側板斜口;兩個三角側板通過各自的兩側滑孔對稱地安裝在擋平板兩側的端軸上;端軸限位結構位于滑孔中,且端軸限位結構與滑孔限位結構配合;中間銷軸兩端均開有向下的中間軸斜面,中間軸斜面與側板斜口配合;斜板板簧安裝在兩個擋斜板之間。
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上述斜板板簧凸面朝向滑板一側。這樣的設計為保證向下運動的中間銷軸不會與斜板板簧干涉。
相對于傳統的履帶驅動輪技術,本發明中驅動輪由中間的支撐圓板與圓周方向的驅動尖組成,驅動尖通過卡入履帶的卡孔中而驅動履帶,本發明中通過在驅動尖與相鄰的驅動尖之間增加遮擋機構,防止一般的雜草或者可纏繞物纏繞驅動輪上的驅動尖上而引起履帶輪的失效;當履帶與驅動尖發生作用后,遮擋機構會從兩相鄰驅動尖的凹槽中內縮,保證驅動尖與履帶卡槽的正常驅動配合;當驅動結束后,遮擋機構在彈簧作用下恢復遮擋。本發明有效提高了履帶輪的可通過性。具體遮擋機構為:兩個擋平板之間通過中間銷軸鉸接在一起,且兩個擋平板兩側均通過端軸與擋斜板支耳的配合而安裝有兩個擋斜板,兩個擋斜板又通過下轉軸安裝在滑板上,擋平板、擋斜板和滑板之間形成了四個鉸接關系。兩個三角側板對稱地安裝在擋平板和擋斜板組成的三棱柱的兩側,端軸可以在滑孔中沿著滑孔長邊方向滑動;另外端軸可以在滑孔中沿著端軸軸線方向移動一定的位移,但是端軸限位結構受到滑孔限位結構干涉而使得端軸不會滑出滑孔,保證了三角側板永遠不會脫離端軸;在兩個擋平板共面狀態下,三角側板完全嵌入到驅動尖之間的凹槽中,且三角側板側面與驅動尖端面齊平。當需要驅動尖驅動履帶時,履帶會對中間銷軸產生一個向下的力,兩個擋平板向內圍繞各自的端軸旋轉,同時擋斜板圍繞下轉軸旋轉;擋斜板之間的夾角逐漸減小同時擋平板與擋斜板逐漸貼合,過程中斜板板簧被壓縮;三角側板在中間銷軸剛受到向下的力后,中間銷軸的中間軸斜面將會與三角側板的側板斜口發生作用,沿中間銷軸軸線方向向外推動三角側板,將三角側板推到驅動尖端面外側,之后三角側板隨著端軸向下運動而向下運動;隨著中間銷軸的受力,受到的力經過擋斜板支耳傳遞到下轉軸上,促使滑板向下滑動,復位板簧被壓縮。當中間銷軸失去向下的作用力后,滑板在復位彈簧恢復力作用下,沿穿孔方向向上運動,同時兩個擋斜板在斜板板簧彈性恢復作用力下,夾角逐漸增大,兩個擋平板之間逐漸共面,三角側板恢復到驅動尖之間的凹槽位置,并且在外部易纏繞物的推動下三角側板伸入到凹槽中,使得三角側板側面與驅動尖端面齊平。完成了一個運動循環。支撐圓板上具有下移槽,該設計是為了保護遮擋機構而設計的,在中間支撐圓板上還具有保護板,可以將下移槽遮擋起來。擋平板用來遮擋驅動尖上端的易纏繞物,三角側板用來遮擋驅動尖側面的易纏繞物。
附圖說明
圖1是驅動輪結構示意圖。
圖2是支撐圓板結構示意圖。
圖3是驅動尖結構示意圖。
圖4是驅動輪側透視圖。
圖5是遮擋機構側視圖。
圖6是遮擋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7是三角側板結構示意圖。
圖8是斜板板簧安裝示意圖。
圖9是擋平板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擋斜板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滑板結構示意圖。
圖12是三角側板安裝位置示意圖。
圖13是驅動輪遮擋機構剖視圖。
圖14是端軸與滑孔安裝示意圖。
圖中標號名稱:1、驅動尖,2、穿孔,3、遮擋機構,4、下移槽,5、支撐圓板,7、擋斜板,8、擋平板,9、滑板,10、三角側板,11、斜板板簧,12、復位板簧,15、中間銷軸,16、中軸套,17、滑孔,18、擋斜板支耳,19、擋斜板軸套,20、板簧支板,21、側板斜口,22、端軸,23、中間軸斜面,24、下轉軸,25、滑板支耳,26、側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4、5所示,它包括驅動尖1、穿孔2、遮擋機構3、下移槽4、支撐圓板5,其中支撐圓板5固定在車輛的驅動軸上,如圖2所示,支撐圓板5外緣面上周向均勻開有18個下移槽4;如圖1、3所示,18個驅動尖1周向均勻地首尾連接組成外環并安裝在支撐圓板5上;如圖4、3所示,驅動尖1與相鄰驅動尖1形成的凹槽處開有穿孔2且對應于下移槽4;每個穿孔2處均安裝有相同的遮擋機構3。
如圖5、6所示,上述遮擋機構3包括擋斜板7、擋平板8、滑板9、三角側板10、斜板板簧11、復位板簧12、中間銷軸15、中軸套16、滑孔17、擋斜板支耳18、擋斜板軸套19、板簧支板20、側板斜口21、端軸22、中間軸斜面23、下轉軸24、滑板支耳25、側擋板26,其中如圖8、9所示,擋平板8一端的一側安裝有中軸套16,另一端的兩側分別安裝有兩個端軸22,每個端軸22上安裝有一個端軸22限位結構;如圖6、8所示,兩個擋平板8通過中軸套16安裝在相同的中間銷軸15上,且此兩個擋平板8的中軸套16相互錯開安裝;如圖10所示,擋斜板7一端的一側安裝有擋斜板軸套19,另一端兩側分別安裝有兩個擋斜板支耳18;如圖8所示,兩個擋平板8均通過各自的端軸22與擋斜板支耳18的配合連接有一個擋斜板7,兩個擋斜板7均通過擋斜板軸套19安裝在同一個下轉軸24上,且兩個擋斜板7的擋斜板軸套19相互交錯安裝;如圖11所示,下轉軸24安裝在滑板9上端的兩個滑板支耳25之間,滑板9安裝在板簧支板20上;如圖5、13所示,滑板9安裝在穿孔2中且在穿孔2中滑動,板簧支板20位于下移槽4中,擋平板8、擋斜板7均位于驅動尖1與相鄰驅動尖1形成的凹槽中;如圖11所示,兩個復位板簧12以相同的方式分別安裝在滑板9兩側,對于其中任意一個復位板簧12,復位板簧12一端安裝在板簧支板20上,另一端安裝在驅動尖1組成的外環內緣面上;如圖7所示,三角側板10兩側均開有一個長方形滑孔17,如圖14所示,滑孔17一側具有滑孔17限位結構,三角側板10中間開有側板斜口21;如圖6、12所示,兩個三角側板10通過各自的兩側滑孔17對稱地安裝在擋平板8兩側的端軸22上;端軸22限位結構位于滑孔17中,且端軸22限位結構與滑孔17限位結構配合;如圖8所示,中間銷軸15兩端均開有向下的中間軸斜面23,中間軸斜面23與側板斜口21配合;如圖8所示,斜板板簧11安裝在兩個擋斜板7之間。
如圖8所示,上述斜板板簧11凸面朝向滑板9一側。這樣的設計為保證向下運動的中間銷軸15不會與斜板板簧11干涉。
綜上所述,本發明中驅動輪由中間的支撐圓板5與圓周方向的驅動尖1組成,驅動尖1通過卡入履帶的卡孔中而驅動履帶,本發明中通過在驅動尖1與相鄰的驅動尖1之間增加遮擋機構3,防止一般的雜草或者可纏繞物纏繞驅動輪上的驅動尖1上而引起履帶輪的失效;當履帶與驅動尖1發生作用后,遮擋機構3會從兩相鄰驅動尖1的凹槽中內縮,保證驅動尖1與履帶卡槽的正常驅動配合;當驅動結束后,遮擋機構3在彈簧作用下恢復遮擋。本發明有效提高了履帶輪的可通過性。具體遮擋機構3為:兩個擋平板8之間通過中間銷軸15鉸接在一起,且兩個擋平板8兩側均通過端軸22與擋斜板支耳18的配合而安裝有兩個擋斜板7,兩個擋斜板7又通過下轉軸24安裝在滑板9上,擋平板8、擋斜板7和滑板9之間形成了四個鉸接關系。兩個三角側板10對稱地安裝在擋平板8和擋斜板7組成的三棱柱的兩側,端軸22可以在滑孔17中沿著滑孔17長邊方向滑動;另外端軸22可以在滑孔17中沿著端軸22軸線方向移動一定的位移;但是如圖14所示,端軸22限位結構受到滑孔17限位結構干涉而使得端軸22不會滑出滑孔17,保證了三角側板10永遠不會脫離端軸22;在兩個擋平板8共面狀態下,三角側板10完全嵌入到驅動尖1之間的凹槽中,且三角側板10側面與驅動尖1端面齊平。當需要驅動尖1驅動履帶時,履帶會對中間銷軸15產生一個向下的力,如圖5所示,兩個擋平板8向內圍繞各自的端軸22旋轉,同時擋斜板7圍繞下轉軸24旋轉;擋斜板7之間的夾角逐漸減小同時擋平板8與擋斜板7逐漸貼合,過程中斜板板簧11被壓縮;如圖12所示,三角側板10在中間銷軸15剛受到向下的力后,中間銷軸15的中間軸斜面23將會與三角側板10的側板斜口21發生作用,沿中間銷軸15軸線方向向外推動三角側板10,將三角側板10推到驅動尖1端面外側,之后三角側板10隨著端軸22向下運動而向下運動;隨著中間銷軸15的受力,受到的力經過擋斜板支耳18傳遞到下轉軸24上,促使滑板9向下滑動,復位板簧12被壓縮。當中間銷軸15失去向下的作用力后,滑板9在復位彈簧恢復力作用下,沿穿孔2方向向上運動,同時兩個擋斜板7在斜板板簧11彈性恢復作用力下,夾角逐漸增大,兩個擋平板8之間逐漸共面,三角側板10恢復到驅動尖1之間的凹槽位置,并且在外部易纏繞物的推動下三角側板10伸入到凹槽中,使得三角側板10側面與驅動尖1端面齊平。完成了一個運動循環。支撐圓板5上具有下移槽4,該設計是為了保護遮擋機構3而設計的,在中間支撐圓板5上還具有保護板,可以將下移槽4遮擋起來。擋平板8用來遮擋驅動尖1上端的易纏繞物,三角側板10用來遮擋驅動尖1側面的易纏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