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船舶水下維修輔助裝置,屬于船配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一些老舊船舶在營運航行途中一旦遇到猝不及防的海損事故,陷入發生破艙浸水的困境后,往往只能待在原地等救援,嚴重時還會影響人民的生命安全。目前沒有維修輔助設備能避免船舶破艙時發生進水情況,且船舶的破洞位置位于水下,目前沒有維修設備能對破洞進行干燥處理,加重了維修的難度。為了解決上述困難,需要開發一款能避免船舶破艙時發生進水以及能對破洞進行干燥處理的船舶水下維修輔助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船舶水下維修輔助裝置。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現有技術的維修輔助設備不能避免船舶破艙時發生進水,也不能對破洞進行干燥處理的問題。
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船舶水下維修輔助裝置,包括第一電機、第一氣缸、第二電機、攝像頭、第二氣缸、機座、第一滑塊、第一滑軌、第二滑軌、吸盤、第三氣缸、橡膠圍裙、支桿、抽濕嘴、第四氣缸、抽濕裝置、第二滑塊、拉繩、舵、第四電機、螺旋槳推進器、氣囊、槽型空心體、第二機體、蓄電池、壓縮氣瓶、無線通信模塊、閥門、控制器、防水殼、充氣泵、第三電機、斜殼、第一機體、排水泵、梯子、支板、支架和轉軸,所述支板安裝在船體夾板上,支板上安裝第一電機,第一電機通過聯軸器與轉軸相連,轉軸左右兩側各安裝支架,支架安裝在支板上,轉軸上纏繞梯子,梯子由兩個繩子以及安裝在兩個繩子之間的多個塊狀編織網構成,梯子下安裝第一機體,第一機體右側安裝第二機體,第一機體上安裝第一滑軌,第一滑軌上安裝第一滑塊,第一滑塊上安裝第二氣缸,第二氣缸上安裝第二電機,第二電機的輸出軸上安裝攝像頭,第一氣缸的活塞桿與第一滑塊相連,第一氣缸安裝在機座上,機座安裝在第一機體上,第一機體開口朝左,第一機體內上下兩層各安裝第二滑軌,第二滑軌上安裝第二滑塊,兩個第二滑塊之間安裝槽型空心體,槽型空心體左側安裝橡膠圍裙,槽型空心體內安裝排水泵,排水泵的排水管通向槽型空心體外,槽型空心體內右側安裝抽濕裝置,抽濕裝置通過軟管與抽濕嘴相連,抽濕嘴上安裝支桿,支桿安裝在第四氣缸的活塞桿上,第四氣缸安裝在槽型空心體內右側,槽型空心體外上下兩側各安裝第三氣缸,第三氣缸的活塞桿上安裝吸盤,槽型空心體右側安裝氣囊,氣囊右側與第一機體內右側壁相連,第一機體內上下兩側各安裝斜殼,斜殼內安裝第三電機,第三電機的輸出軸上纏繞拉繩,斜殼下設有小洞,拉繩下端從小洞中伸出,拉繩安裝在第二滑塊上,第一機體右側安裝第二機體,第二機體內安裝壓縮氣瓶,壓縮氣瓶通過管道與充氣泵相連,管道上安裝閥門,充氣泵安裝在第二機體內,充氣泵通過管路與氣囊相連,第一機體下安裝第四電機,第四電機的輸出軸上安裝舵,第一機體下安裝螺旋槳推進器,第二機體內安裝防水殼,防水殼內安裝蓄電池、控制器和無線通信模塊,無線通信模塊與船體監控室控制系統相連,控制器通過導線分別與蓄電池、攝像頭、第一電機、第二電機、第三電機、第四電機、排水泵、抽濕裝置、充氣泵、閥門和螺旋槳推進器相連。
所述第一氣缸內置第一電磁閥,第一電磁閥通過導線與控制器相連。
所述第二氣缸內置第二電磁閥,第二電磁閥通過導線與控制器相連。
所述第三氣缸內置第三電磁閥,第三電磁閥通過導線與控制器相連。
所述第四氣缸內置第四電磁閥,第四電磁閥通過導線與控制器相連。
本發明的優點是:將該裝置放入到水里,控制器控制第一電機啟動,使轉軸旋轉,使梯子放松,使第一機體和第二機體進入到水下;由舵來調節第一機體前進的方向,由螺旋槳推進器將第一機體和第二機體推到船底破洞旁邊;攝像頭拍攝下該裝置的運作過程,通過無線通信模塊,將圖像傳遞給船舶監控室;控制器控制第一氣缸做伸縮運動,使攝像頭向前移動;控制器控制第二電機啟動,使攝像頭旋轉;控制器控制第二氣缸做伸縮運動,使攝像頭上下移動;控制器控制閥門開啟,使充氣泵將壓縮氣瓶內的空氣打入到氣囊內,使氣囊膨脹起來,氣囊充滿第一機體后將第一機體內的水排出,同時使槽型空心體被頂出第一機體外,使橡膠圍裙就能緊緊貼牢船底破損位置,使船體破損位置與海水隔離開來;控制器控制第四氣缸做伸縮運動,使抽濕嘴靠近破損位置;并利用排水泵將槽型空心體內的水排空,利用抽濕裝置對破損位置進行干燥處理,為海上維修提供一個可施焊空間,從而實現間接地使船體破損位置脫離海水環境;梯子能方便穿著潛水服的工人進入到水里進行查看;完成后,可通過第三電機轉動,使拉繩拉著槽型空心體回到第一機體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船舶水下維修輔助裝置整體結構圖;
圖中:1、第一電機 2、第一氣缸 3、第二電機 4、攝像頭 5、第二氣缸 6、機座 7、第一滑塊 8、第一滑軌 9、第二滑軌 10、吸盤 11、第三氣缸 12、橡膠圍裙 13、支桿 14、抽濕嘴 15、第四氣缸 16、抽濕裝置 17、第二滑塊 18、拉繩 19、舵 20、第四電機 21、螺旋槳推進器 22、氣囊 23、槽型空心體 24、第二機體 25、蓄電池 26、壓縮氣瓶 27、無線通信模塊 28、閥門 29、控制器 30、防水殼 31、充氣泵 32、第三電機 33、斜殼 34、第一機體 35、排水泵 36、梯子 37、支板 38、支架 39、轉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本發明一種船舶水下維修輔助裝置,包括第一電機1、第一氣缸2、第二電機3、攝像頭4、第二氣缸5、機座6、第一滑塊7、第一滑軌8、第二滑軌9、吸盤10、第三氣缸11、橡膠圍裙12、支桿13、抽濕嘴14、第四氣缸15、抽濕裝置16、第二滑塊17、拉繩18、舵19、第四電機20、螺旋槳推進器21、氣囊22、槽型空心體23、第二機體24、蓄電池25、壓縮氣瓶26、無線通信模塊27、閥門28、控制器29、防水殼30、充氣泵31、第三電機32、斜殼33、第一機體34、排水泵35、梯子36、支板37、支架38和轉軸39,所述支板37安裝在船體夾板上,支板37上安裝第一電機1,第一電機1通過聯軸器與轉軸39相連,將該裝置放入到水里,控制器29控制第一電機1啟動,使轉軸39旋轉,使梯子36放松,使第一機體34和第二機體24進入到水下;轉軸39左右兩側各安裝支架38,支架38安裝在支板37上,轉軸39上纏繞梯子36,梯子36由兩個繩子以及安裝在兩個繩子之間的多個塊狀編織網構成,梯子36能方便穿著潛水服的工人進入到水里進行查看,梯子36下安裝第一機體34,第一機體34右側安裝第二機體24,第一機體34上安裝第一滑軌8,第一滑軌8上安裝第一滑塊7,第一滑塊7上安裝第二氣缸5,第二氣缸5內置第二電磁閥,第二電磁閥通過導線與控制器29相連,控制器29控制第二氣缸5做伸縮運動,使攝像頭4上下移動;第二氣缸5上安裝第二電機3,控制器29控制第二電機3啟動,使攝像頭4旋轉;第二電機3的輸出軸上安裝攝像頭4,攝像頭4拍攝下該裝置的運作過程,通過無線通信模塊27,將圖像傳遞給船舶監控室;第一氣缸2的活塞桿與第一滑塊7相連,第一氣缸2安裝在機座6上,第一氣缸2內置第一電磁閥,第一電磁閥通過導線與控制器29相連,控制器29控制第一氣缸2做伸縮運動,使攝像頭4向前移動;機座6安裝在第一機體34上,第一機體34開口朝左,第一機體34內上下兩層各安裝第二滑軌9,第二滑軌9上安裝第二滑塊17,兩個第二滑塊17之間安裝槽型空心體23,槽型空心體23左側安裝橡膠圍裙12,控制器29控制閥門28開啟,使充氣泵31將壓縮氣瓶26內的空氣打入到氣囊22內,使氣囊22膨脹起來,氣囊22充滿第一機體34后將第一機體34內的水排出,同時使槽型空心體23被頂出第一機體34外,使橡膠圍裙12就能緊緊貼牢船底破損位置,使船體破損位置與海水隔離開來;槽型空心體23內安裝排水泵35,排水泵35的排水管通向槽型空心體23外,槽型空心體23內右側安裝抽濕裝置16,抽濕裝置16通過軟管與抽濕嘴14相連,抽濕嘴14上安裝支桿13,支桿13安裝在第四氣缸15的活塞桿上,第四氣缸15安裝在槽型空心體23內右側,第四氣缸15內置第四電磁閥,第四電磁閥通過導線與控制器29相連,控制器29控制第四氣缸15做伸縮運動,使抽濕嘴14靠近破損位置;槽型空心體23外上下兩側各安裝第三氣缸11,第三氣缸11內置第三電磁閥,第三電磁閥通過導線與控制器29相連,第三氣缸11的活塞桿上安裝吸盤10,槽型空心體23右側安裝氣囊22,氣囊22右側與第一機體34內右側壁相連,并利用排水泵35將槽型空心體23內的水排空,利用抽濕裝置16對破損位置進行干燥處理,為海上維修提供一個可施焊空間,從而實現間接地使船體破損位置脫離海水環境;第一機體34內上下兩側各安裝斜殼33,斜殼33內安裝第三電機32,第三電機32的輸出軸上纏繞拉繩18,斜殼33下設有小洞,拉繩18下端從小洞中伸出,拉繩18安裝在第二滑塊17上,完成后,可通過第三電機32轉動,使拉繩18拉著槽型空心體23回到第一機體34內,第一機體34右側安裝第二機體24,第二機體24內安裝壓縮氣瓶26,壓縮氣瓶26通過管道與充氣泵31相連,管道上安裝閥門28,充氣泵31安裝在第二機體24內,充氣泵31通過管路與氣囊22相連,第一機體34下安裝第四電機20,第四電機20的輸出軸上安裝舵19,第一機體34下安裝螺旋槳推進器21,由舵19來調節第一機體34前進的方向,由螺旋槳推進器21將第一機體34和第二機體24推到船底破洞旁邊;第二機體24內安裝防水殼30,防水殼30內安裝蓄電池25、控制器29和無線通信模塊27,無線通信模塊27與船體監控室控制系統相連,控制器29通過導線分別與蓄電池25、攝像頭4、第一電機1、第二電機3、第三電機32、第四電機20、排水泵35、抽濕裝置16、充氣泵31、閥門28和螺旋槳推進器21相連,控制器29采用三星PLC 可編程控制器CPL9210A,控制器是我們從市場上購買得到的。
本發明使用方法:將該裝置放入到水里,控制器29控制第一電機1啟動,使轉軸39旋轉,使梯子36放松,使第一機體34和第二機體24進入到水下;由舵19來調節第一機體34前進的方向,由螺旋槳推進器21將第一機體34和第二機體24推到船底破洞旁邊;攝像頭4拍攝下該裝置的運作過程,通過無線通信模塊27,將圖像傳遞給船舶監控室;控制器29控制第一氣缸2做伸縮運動,使攝像頭4向前移動;控制器29控制第二電機3啟動,使攝像頭4旋轉;控制器29控制第二氣缸5做伸縮運動,使攝像頭4上下移動;控制器29控制閥門28開啟,使充氣泵31將壓縮氣瓶26內的空氣打入到氣囊22內,使氣囊22膨脹起來,氣囊22充滿第一機體34后將第一機體34內的水排出,同時使槽型空心體23被頂出第一機體34外,使橡膠圍裙12就能緊緊貼牢船底破損位置,使船體破損位置與海水隔離開來;控制器29控制第四氣缸15做伸縮運動,使抽濕嘴14靠近破損位置;并利用排水泵35將槽型空心體23內的水排空,利用抽濕裝置16對破損位置進行干燥處理,為海上維修提供一個可施焊空間,從而實現間接地使船體破損位置脫離海水環境;梯子36能方便穿著潛水服的工人進入到水里進行查看;完成后,可通過第三電機32轉動,使拉繩18拉著槽型空心體23回到第一機體34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