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上休閑娛樂行業的動力滑板裝置,尤其是一種水上動力滑板冷卻系統。
背景技術:
傳統的沖浪板多以無動力滑板為主,需要借助海浪才能進行沖浪運動,各種條件限制了沖浪運動不能廣泛普及。近年出現的水上動力滑板適用于各種水域,有效的彌補了傳統無動力沖浪板的缺陷,已被市場所接受。
動力滑板主要有電機驅動動力滑板和汽油機驅動動力滑板兩種,通過軸系將動力傳送給泵推或螺旋槳。但無論是哪一種驅動形式,動力滑板內部空間有限,當動力滑板運行時,內部有些部件就會存在發熱量過大問題,是動力滑板的安全隱患。
雖然防水電機,軸系和泵推均高速運轉,但此類部件浸于水中,可由水冷卻,不會導致溫度過高。動力滑板內部發熱導致溫度過高最為典型的一個部件是控制器,此部件不能遇水,安裝于滑板內部的密封控制艙內,隨著滑板的使用時間,發熱量逐步累積于密封艙內,無法自行冷卻。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動力滑板發熱的安全隱患,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靠性較好、安裝方便、結構簡單的水上動力滑板冷卻系統。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水上動力滑板冷卻系統,包括動力滑板,所述動力滑板包括滑板殼體、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和動力源,所述控制系統包括遙控器 和用以控制滑板速度和方向的控制器,所述遙控器通過無線信號與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動力系統和控制器均與所述動力源連接,所述滑板殼體內設有動力源艙、控制器艙和動力系統艙,所述動力源安裝在所述動力源艙內,所述控制器安裝在控制器艙內,所述動力系統安裝在所述動力系統艙內,所述動力系統包括驅動裝置、傳動軸和噴水推進器,所述噴水推進器包括推進器殼體和螺旋槳,所述螺旋槳位于所述推進器殼體內,所述螺旋槳的槳軸穿過推進器殼體的前端通過所述傳動軸與所述驅動裝置的動力輸出軸聯接,所述推進器殼體的后端設有主出水口,推進器殼體內的排水流道通過所述主出水口與外界水源連通,所述冷卻系統還包括用以控制器進冷卻水的進水管和用以控制器出熱水的出水管,所述主出水口的外壁上設有側出水口,所述側出水口的進水端與推進器殼體內的排水流道連通,所述進水管的進水口通過進水管接頭與所述側出水口的出水端連通,所述控制器內設有冷卻水流道,所述進水管的出水口與所述冷卻水流道的進水端連通,所述冷卻水流道的出水端通過所述出水管與外界連通。
進一步,所述側出水口設置有兩個,分別為第一側出水口和第二側出水口,所述第一側出水口與所述第二側出水口對稱布置在所述主出水口的左右兩側;所述進水管設置有兩個,分別為第一進水管和第二進水管,所述第一進水管與所述第二進水管布置在所述控制器的左右兩側;所述進水管接頭設置有兩個,分別為第一進水管接頭和第二進水管接頭;所述冷卻水流道設置有兩個,分別為第一冷卻水流道和第二冷卻水流道;所述出水管設置有兩個,分別為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設置在所述控制器的右側,所述第二出水管設置在所述控制器的左側;
所述第一側出水口的進水端、第二側出水口的進水端均與推進器殼體內的排水流道連通,所述第一進水管的進水口通過第一進水管接頭與所述第一側出水口的出水端連通,所述第一進水管的出水口與所述第一冷卻水流道的進水端連通,所述第一冷卻水流道的出水端通過所述第一出水管與外界連通;
所述第二進水管的進水口通過第二進水管接頭與所述第二側出水口的出水端連通,所述第二進水管的出水口與所述第二冷卻水流道的進水端連通,所述第二冷卻水流道的出水端通過所述第二出水管與外界連通。
再進一步,所述進水管預埋在所述滑板殼體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現在:極好的冷卻效果,以及高可靠性和穩定性、結構合理緊湊、安裝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水上動力滑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動力系統的主視圖。
圖3是圖2的俯視圖。
圖4是圖2中A-A剖視圖。
圖5是圖4中B的放大圖。
圖6是圖2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參照圖1~圖6,一種水上動力滑板冷卻系統,包括動力滑板,所述動力滑板包括滑板殼體1、動力系統4、控制系統3和動力源,所述控制系統包括遙控器和用以控制滑板速度和方向的控制器31,所述遙 控器通過無線信號與所述控制器31連接,所述動力系統4和控制器31均與所述動力源連接,所述滑板殼體1內設有動力源艙、控制器艙和動力系統艙,所述動力源安裝在所述動力源艙內,所述控制器31安裝在控制器艙內,所述動力系統4安裝在所述動力系統艙內,所述動力系統4包括驅動裝置、傳動軸42和噴水推進器43,所述噴水推進器43包括推進器殼體和螺旋槳,所述螺旋槳位于所述推進器殼體內,所述螺旋槳的槳軸穿過推進器殼體的前端通過所述傳動軸42與所述驅動裝置的動力輸出軸聯接,所述推進器殼體的后端設有主出水口,推進器殼體內的排水流道通過所述主出水口與外界水源連通,所述冷卻系統還包括用以控制器31進冷卻水的進水管51和用以控制器31出熱水的出水管52,所述主出水口的外壁上設有側出水口50,所述側出水口50的進水端與推進器殼體內的排水流道連通,所述進水管51的進水口通過進水管接頭與所述側出水口50的出水端連通,所述控制器31內設有冷卻水流道,所述進水管51的出水口與所述冷卻水流道的進水端連通,所述冷卻水流道的出水端通過所述出水管52與外界連通。
進一步,所述側出水口50設置有兩個,分別為第一側出水口和第二側出水口,所述第一側出水口與所述第二側出水口對稱布置在所述主出水口的左右兩側;所述進水管51設置有兩個,分別為第一進水管和第二進水管,所述第一進水管與所述第二進水管布置在所述控制器的左右兩側;所述進水管接頭設置有兩個,分別為第一進水管接頭和第二進水管接頭;所述冷卻水流道設置有兩個,分別為第一冷卻水流道和第二冷卻水流道;所述出水管52設置有兩個,分別為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設置在所述控制器31的右側,所述第 二出水管設置在所述控制器31的左側;
所述第一側出水口的進水端、第二側出水口的進水端均與推進器殼體內的排水流道連通,所述第一進水管的進水口通過第一進水管接頭與所述第一側出水口的出水端連通,所述第一進水管的出水口與所述第一冷卻水流道的進水端連通,所述第一冷卻水流道的出水端通過所述第一出水管與外界連通;
所述第二進水管的進水口通過第二進水管接頭與所述第二側出水口的出水端連通,所述第二進水管的出水口與所述第二冷卻水流道的進水端連通,所述第二冷卻水流道的出水端通過所述第二出水管與外界連通。
再進一步,所述進水管51預埋在所述滑板殼體1內。
本實施例中,動力源為動力電池2,動力源艙為電池艙,動力系統的驅動裝置為防水電機41;所述出水管52的進水口與冷卻水流道的出水端連通,所述出水管52的出水口穿過控制器艙與外界連通;所述進水管接頭可為普通接頭或快速接頭;所述進水管51和出水管52為軟管;控制器31內的冷卻水流道的設計,視發熱量而定,可以雙流道,四流道或是迷宮型流道,冷卻水流道內的熱水通過出水管排出滑板外。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當動力滑板運行時,噴水推進器上的螺旋槳轉動,從噴水推進器的下流道口吸水,將水噴往后部的主出水口,從而使滑板獲得向前的動力;由于噴水推進器的后部兩側多出了兩個與推進器殼體內的排水流道連通的側出水口50,故有部分水被強行推到兩側的進水管51內,進水管51預埋于滑板殼體1內,與密封的控制艙內的控制器31相連通,經過控制器31的內部冷卻水流道再 排出動力滑板之外;由于噴水推進器強行壓入的為冷水,經過控制器31的冷卻水流道后,將控制器31所發出的熱量帶出密封的控制艙,起到冷卻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具有智能調節冷卻的功能。當動力滑板處于低速時,控制器31的發熱量較少,螺旋槳的轉速較低,強行推入的冷卻水量也相對較少;當動力滑板處于高速運行時,控制器31的發熱量最大,螺旋槳也處于高速運轉狀態,強行推入的冷卻水量也最大,冷卻效果也最為明顯;當動力滑板停止運行時,控制器31已不發熱,螺旋槳停止運轉,已無冷卻水被壓入控制器31中,故此時,無冷卻效果。
本實用新型無需外加電氣、機械等設備,只需要合理設計噴水推進器的主出水口和排水流道,以及預埋好管路,基本不會增加動力滑板的成本,卻可以有效解決發熱過大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適用于水上動力滑板,不局限于冷卻控制器、電池、電機、汽油機或其他發熱裝置,也不局限于電機動力滑板、汽油機動力滑板或是其他動力滑板;如有設備需要采用此結構來進行冷卻,均處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