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飲料用容器的栓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覆蓋栓體的注入口或飲用口的蓋體被軸支承于栓體主體,且在封閉狀態下卡定蓋體的飲料用容器的栓體。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這種飲料用容器的栓體,已知將單開式蓋體開閉自如地設置于設有飲用口的栓主體上(例如專利文獻I )。并且,被設置于蓋體的鎖定部件包括與卡合部卡脫的卡脫部件,和將該卡脫部件與單開式蓋的外表面彼此位于同一面作為常態進行覆蓋并通過來自外表面的按壓操作而使卡脫部件退避動作的鎖定解除操作部件(例如專利文獻2)。此外,已知將被卡定部朝外設置于栓主體,將移動部以能夠前后方向的方式設置于蓋體,而且,將設于卡定片部的卡定爪卡脫自如地設置于被卡定部(例如專利文獻3)。進一步,還已知借助于杯肩將中栓以能夠裝卸的方式安裝于容器主體的上端口部內,且將兼用做螺旋口杯的蓋體以能夠裝卸的方式安裝于杯肩,而且,將液體通路設置于中栓的同時,將閥主體裝卸自如地設置于液體通路(例如專利文獻4)。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37657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222238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1-11175號公報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0-116542號公報作為容器中栓的卡合解除方法,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在所述專利文獻I的現有技術中,由于卡合爪的朝向為朝外,則需要朝內的卡合部。在朝內卡合部的情況下為了避讓流路而必須在左右的兩個部位以上設置卡合部。因此,則存在僅單側的卡合部卡合的“單側卡合”的危險性,且存在導致滴漏的憂慮。此外,在解除時,由于需要有后拉動作,與前推的動作相比其操作性和目視確認性不佳。在所述專利文獻2的現有技術中,由于是以推動滑板方式使卡合部動作,其外觀變得更為齊平,所以難以分辨打開到何種程度為好,其目視確認性不佳。此外,在所述專利文獻3的現有技術中,移動部大面積地顯現于蓋體的頂面,在閉合蓋體時則有誤操作移動部的憂慮,因此,其操作性不佳。此外,在所述專利文獻4的現有技術中,雖然操作部為升降式其目視容易且目視確認性佳,但由于僅開閉液體通路,而從流路濺落于兩側的液體則不易清洗,因此,有清洗性不佳的憂慮。
發明內容
在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能夠改善整體流路和栓主體及蓋體的清洗性,進一步減少被設于蓋體的解除用操作部的誤操作,且,得以實現準確的操作。此外,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即使在已扣緊螺旋口杯時從外部施加沖擊也能夠防止卡定解除,而且,在按動卡定解除按鈕時,即使將手在該狀態下從卡定解除按鈕撤離也不易產生誤操作。進一步,即使在過度按入卡定解除按鈕的情況下,其蓋上體和蓋下體也不會分解,進而能夠將整體高度抑制得很低。本發明的第一方案的飲料用容器的栓體,其特征在于包括:栓體主體,其被裝卸自如地安裝在飲料用容器主體的上部開口部;液體流路,其被形成在該栓體主體的內部;注入口或飲用口,其被設置于該液體流路的上部,且位于所述栓體主體的前側;蓋體,其在所述栓體主體的后側,借助軸支承部而相對于在該栓體主體以轉動自如的方式開閉所述液體流路;防水部件,其被設置于該蓋體且密閉所述液體流路;卡定部,其將所述蓋體卡定為閉合狀態;以及卡定解除操作部,其被升降自如地設置于所述蓋體的上部,所述栓體主體包括在所述注入口或飲用口的外側敞開的卡定凹部,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在下部具備從前方至后方朝斜下方傾斜的卡定解除傾斜面,所述蓋體包括被設置為沿大致水平前后方向進退自如的鎖定部件和將該鎖定部件朝卡定方向施力的施力單元,所述鎖定部件在后部設置有抵接傾斜面,該抵接傾斜面從前方至后方朝斜下側傾斜,當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被按動時,所述抵接傾斜面與所述卡定解除傾斜面抵接,使得鎖定部件朝前方滑動,在鎖定部件的前部具備朝內側方向突出且與所述卡定凹部卡定的所述卡定部。本發明的第二方案的飲料用容器的栓體,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案的基礎上,將螺旋口杯以覆蓋所述蓋體的方式裝卸自如地設置于所述飲料用容器主體,當將所述蓋體卡定為閉合狀態時,鎖定部件的前方外表面相比所述蓋體外周面位于外側,所述鎖定部件的前方外表面和所述螺旋口杯內壁面之間的距離比所述卡定凹部和卡定片的卡定距離短。本發明的第三方案的飲料用容器的栓體,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基礎上,所述蓋體由被裝卸自如地安裝在所述防水部件的蓋下體和配置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的蓋上體所組成,在蓋下體和蓋上體的中間部設置有所述鎖定部件和所述第一施力單元,所述蓋下體設置有從前方至后方傾朝斜上方傾斜的引導傾斜面,當所述鎖定部件朝大致水平方向進退時,所述引導傾斜面與所述鎖定部件抵接配合來對所述鎖定部件進行引導。本發明的第四方案的飲料用容器的中栓,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案至第四方案的基礎上,所述蓋下體和所述蓋上體被強制嵌合,且由與形成所述軸支承部的鉸鏈軸大致平行地被插入的固定銷子所固定。本發明的第五方案的飲料用容器的栓體,其特征在于,在第四方案的基礎上,所述鎖定部件由翼部和臂部所組成,所述翼部從所述抵接傾斜面以左右對稱的方式與所述鉸鏈軸大致平行地延伸,所述臂部從該翼部以左右對稱的方式延伸至所述鎖定部件的前方外表面,所述注入口或飲用口收納于所述臂部的內部。根據第一方案的發明,由于卡定解除操作部被升降自如地設置于上部,使得目視確認性好,由此便于從上方進行操作。由于工作部在蓋體內部動作,因此不會有誤觸動發生,動作準確且操作性優越。進一步,由于蓋體完全敞開,其清洗性也好。
根據第二方案的發明,即使在已扣緊螺旋口杯時從外部施加沖擊也能夠防止卡定解除。另外,由于容易以目視確認工作部分,在卡定解除操作時使用者不會有意地妨礙該部分的動作。所以,動作準確性優越。此外,當容器主體變為減壓時,即使在按壓卡定解除操作部也打不開蓋體的情況下,邊按卡定解除操作部邊用手指勾動鎖定部件則容易打開蓋體。根據第三方案的發明,即使將手從卡定解除按鈕撤離,由于卡定部躍上卡定凹部的上表面,因此在按動卡定解除按鈕時,即使在該狀態將手從卡定解除按鈕處撤離,也不易產生再度被卡定進而打不開蓋體的誤動作。根據第四方案的發明,即使是在過度按下卡定解除按鈕的情況下,蓋下體和蓋下體也不會分解。根據第五方案的發明,在低抑制整體高度的同時能夠確保飲用口或注入口的高度。
圖1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縱剖視圖。圖2為該蓋體在卡定狀態時的栓體的立體圖。圖3為該蓋體在卡定解除狀態時的栓體的立體圖。圖4為該蓋體已打開的狀態時的栓體的立體圖。圖5為該蓋體在卡定狀態時的栓體的剖視圖。圖6為該蓋體在解除狀態時的栓體的剖視圖。圖7為該蓋體已打開的狀態時的栓體的剖視圖。符號說明 2-容器主體,3-栓體主體,4-蓋體,4A-鉸鏈軸,5_卡定部,9_螺旋口杯,12-注入口,20-液體流路,23-蓋下體,25-蓋上體,26-密封部件(防水部件),27-固定銷子,28-卡定凹部,29-鎖定部件,39-第一施力單元,31-臂部,40-卡定解除按鈕(卡定解除操作部),41-前部(卡定解除傾斜面),42-后部(卡定解除傾斜面),45-弓I導傾斜面,O-距離,P-卡定距離。
具體實施例方式關于在本發明中適宜的實施方式參照附圖加以說明。但,以下說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發明內容。同時,以下說明的構成的全部,不一定是本發明的必要條件。實施例1以下,根據圖對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進行說明。保溫瓶等的液體容器的栓體I包括被裝卸自如地安裝在容器主體2的上開口部的稱之為外栓等的栓體主體3、能夠在上下方向轉動地被設置于該栓體主體3的上部且開閉栓體主體3的上部開口的稱之為內栓等的蓋體4、及將該蓋體以閉合狀態卡定至所述栓體主體3的卡定部5。容器主體2將真空等的斷熱層8介于外容器6和內容器7之間。進一步,將于外側備有把手(圖未顯示)的螺旋口杯9以覆蓋蓋體4的上方的方式裝卸自如地設置于液體容器上。該螺旋口杯9的底部9D朝上,能夠使形成于螺旋口杯9的外周部9S的內螺紋11與容器主體2的頸部外周的外螺紋部10螺合。此外,栓體I的中心線X和容器主體2的中心線X被重合地配置。所述栓體主體3由栓體部13和安裝部14所組成,該栓體部13將注入口 12以朝上方突出的方式設置于栓體主體3的上部的前側,被形成為有底筒狀,該安裝部14被設置于該栓體部13的下部,被用于向容器主體2安裝,通過將栓體部13插入于容器主體2的開口部內,并將形成在被設置于該下部的安裝部14的外周的外螺紋部15與容器主體2的頸部內周的外螺紋部16螺合,從而將栓體主體3安裝在容器主體2的開口部。所述蓋體4通過水平方向的支承軸亦即鉸鏈軸4A以在上下方向能夠鉸鏈轉動的方式安裝在所述栓體部13的上部的后側。通過這些,栓體I的與鉸鏈軸4A在徑向對置的一側,即前側成為注入口12。所述栓體部13于上表面的大體中央處以使底壁17U傾斜為從鉸鏈軸4A側向注入口 12側變低的方式形成前后方向略長的凹部17。然后,分別在底壁17U的低處穿透設置液體通孔18、高處穿透設置空氣孔19,將從該底壁17U至上部開口,即將注入口 12之間作為液體流路20。另外,在安裝部14的下部的外周,備有當將栓體主體3安裝至容器主體2時,與向內側突出地設置于頸部內周的外螺紋部16的下部的臺階部21緊貼的環狀的密封部件22。所述蓋體4由松動地插至凹部17的形成為有底筒狀的蓋下體23和通過中間部24覆蓋該蓋下體23的上部開口的蓋上體25所組成,于蓋下體23的外周、底面處安裝有作為防水部件的密封部件26,并且,在閉合時密封部件26能夠閉塞液體通孔18和空氣孔19。此外,蓋下體23和蓋上體25被強制嵌合,且由固定銷子27所固定,該固定銷子27與形成軸支承部的鉸鏈軸4A大致平行,并沿左右方向貫通蓋下體23和蓋上體25。在所述蓋上體25的外周面的前方的下部設置卡定部5,同時,在栓體主體3的外周面的前方的上部設置能夠供卡定部5卡定的作為被卡定部的卡定凹部28。然后,卡定部5被設置在能夠沿前后方向在蓋體4上自如滑動的鎖定部件29的前部,該鎖定部件29由后文中敘述的、作為第一連結部件的臂部31、作為第二連結部件的翼部32及作為第三連結部件的中間連結部件等所形成。蓋上體25的以中心線X為中心的平面為圓形的大致筒狀,在蓋上體25的外周面的前方下緣形成著朝上其正面呈現為門形狀的連通內外的為連通部的缺口部34。該缺口部34被形成為其平面具有外周面下緣的周圍的1/3以下,在實施例為大致1/4的長度的圓弧狀。然后,在以嵌合于缺口 34的方式在前后方向能夠滑動的鎖定部件29的前面下緣處向下設置卡定部5,該卡定部5于外周面下緣的正面,S卩,在外周面的前方下緣的中央設置向下的小突起部35,并且,在該向下的下部43設置有向內的、即朝向上下方向的蓋體4的中心線X的方向的向內小突起部36。該向內小突起部36的下表面36U隨著朝向內側而向上傾斜著。鎖定部件29的前方的外周面30S下部的距離中心線X的平面視角下的第一半徑L與蓋上體25的外周面25S的距離中心線X的平面視角下的第二半徑M同等形成,在卡定部5卡定于卡定凹部28的狀態下,鎖定部件29的前方的外周面30S下部和蓋上體25的外周面25S被配置成同一曲面狀。鎖定部件29的前方的外周面30S的上部形成為越向上徑越大的錐狀,外周面30S上部的距離中心線X的平面視角下的第三半徑N形成為比第二半徑M大,在卡定部5卡定于卡定凹部28的狀態下,鎖定部件29的前方的外周面30S上部配置于比蓋上體25的外周面25S靠前方的位置,因此,鎖定部件29的前方的外周面30S上部,特別是鎖定部件29的上表面30U的從外周面25S的突出部位能夠成為擋手或摳手。此外,為了引導鎖定部件29的前后方向移動,使缺口部34的左右端與鎖定部件29的左右端以能夠通過臺階狀部37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定位地滑動的方式進行卡合。另一方面,卡定凹部28為在蓋上體25的外周面25S的前方將上方及外側開口的凹狀,且,被卡定用小突起38沿左右方向被設置于卡定凹部28的內側表面的上部。該被卡定用小突起38通過其上表面38U越向外側越低的傾斜面形成。鎖定部件29被內置于中空的中間部的24的彈簧等第一施力單元39朝內側施力,以始終能夠維持將卡定部5卡定于卡定凹部28。因此,在鎖定部件29的左右端連結有朝向后方且為左右一對的棒狀的臂部31,在該臂部31的后部42分別連結有朝內側的翼部32,向后突出設置的俯視為-字形狀的中間連結部件33連結于上述左右一對翼部32的內側端的相互之間,第一施力單元39介于該中間連結部件33和形成中間部24的前壁24F之間,始終朝后方按壓中間連結部件33,使得在閉蓋時能夠維持將卡定部5卡定在維持凹部28。另外,注入口 12被收納于左右一對的臂部31的內部。進一步,蓋下體23設置有引導傾斜面45,該引導傾斜面45從前方到后方向斜上方傾斜,當鎖定部件29沿大致水平方向進退時,引導傾斜面45與翼部32的下表面抵接配合來進行引導。在所述蓋上體25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心線X上,在實施例中靠中心線X的略后方,升降自如地貫插著解除所述卡定部5和卡定凹部28的卡定維持的卡定解除按鈕40。該卡定解除按鈕40為和中心線X平行的圓筒形,其上表面40U在所述卡定維持狀態時被配置在蓋上體25的上表面和配置于蓋上體25的上表面的凹部25A的底部的中間,且上表面40U不向上方突出。然后,卡定解除按鈕40的下部的朝后面狀的前部41和中間連結部件33的朝后面狀的后部42能夠滑動地卡定著。此外,彈簧等的第二施力單元44介于卡定解除按鈕40的下部43和中間部24的底壁24U之間。該第二施力單元44以使卡定解除按鈕40始終位于如上所述高度位置的方式向上方施力。卡定解除按鈕40的前部41被形成為從其前方直至后方逐漸變低的錐狀。中間連結部件33的后部42被形成為從其前方直至后方逐漸變低呈同樣傾斜角度的錐狀。因此,當將作為卡定解除操作部的卡定解除按鈕40的上表面40U向下方按壓,而下部43下降時,后部42、進而卡定部5以對抗第一施力單元39的方式前進,由此能夠解除卡定部5與卡定凹部28的卡定狀態。另外,在將螺旋口杯9螺合于規定位置的狀態下,形成為從鎖定部件29的外周面30S的上端至螺旋口杯9的周面部9S的內壁面的距離O比在卡定狀態下的卡定部5和卡定凹部28的前后方向的卡定距離P短。進一步,在蓋下體23的中間部24的左右壁24S處,設置有從前方至后方向斜上方傾斜的形成引導傾斜路的上述引導傾斜面45,當所述鎖定部件29沿大致水平方向進退時,該引導傾斜面45與翼部32抵接配合并對其進行引導。引導傾斜面45通過形成于中間部24的左右壁24S的連通內外的貫通孔的前后方向的底邊而形成。在鉸鏈軸4A設置有將蓋體4始終朝打開方向(上方)施力的環狀彈性部件(未圖示)。彈性部件將一端與栓體主體3,另一端與蓋體4分別連接,且將其中間卷裝在鉸鏈軸4A。同時,在設置于栓體主體3的鉸鏈軸4A的軸承47和位于其附近的蓋體4處,設置有開蓋時能夠卡定的卡定小突起48和被卡定小突起49。
另外,圖中50為形成在栓體部13的外周面的止滑用突起。以下對上述構成的作用進行說明。卡定部5卡定于卡定凹部28,以此維持蓋體4的閉合狀態。在該狀態中,在第一施力單元39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卡定部5被持續向后施力。然后,通過密封部件26去封閉液體通孔18和空氣孔19。另一方面,在打開為閉蓋狀態的蓋體4時,對抗第二施力單元44的作用力地按壓卡定解除按鈕40,前部41將下部43乃至卡定部5按壓至前方,則卡定部5從卡定凹部28處脫離,由此卡定狀態被解除。然后,蓋體4通過第二施力單元44被朝打開方向施力而被打開,并且,通過卡定小突起48、被卡定小突起49發生卡定,由此將蓋體4朝向斜上方進行保持。在該狀態下傾斜容器主體2則能夠由液體通孔18排出收納液體。在開蓋時,若萬一發生像這樣雖然按壓了卡定解除按鈕40但卡定部5不朝前方移動的現象的情況下,也能夠從在鎖定部件29的上表面中的周面突出的突出部位去扣擋手或摳手,進而強制性地拉出卡定部5。此外,在閉合時,鎖定部件29即使為不后退的狀態,通過將螺旋口杯9螺合于容器主體2,會由螺旋口杯9的周面的內側向后方按壓比規定位置向前方突出的鎖定部件29的滑動部件30的周面上部,由此能夠強制地將鎖定部件29按入,使得卡定部5卡定在卡定凹部28處。如上,在所述實施例中,包括裝卸自如地安裝在飲料用容器主體2的上部開口部的栓體主體3、被形成在該栓體主體3內部的液體流路20、設置于該液體流路20的上部且在所述栓體主體3的前側的注入口 12、在所述栓體主體3的后側通過軸支承部而相對于該栓體主體3轉動自如地開閉所述液體流路20的蓋體4、設置于該蓋體4且作為密閉所述的液體流路20的防水部件的密封部件26、以閉合狀態卡定所述蓋體4的卡定部5以及升降自如地設置于所述蓋體4上部的卡定解除操作部40。所述栓體主體3包括在所述注入口12的外側敞開的卡定凹部28,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40在下部具備從前方至后方朝斜下方傾斜的卡定解除傾斜面,所述蓋體4包括進退自如地設置于大致水平前后方向的鎖定部件29和朝卡定施力該鎖定部件29的方向施力的第一施力單元39。所述鎖定部件29通過于所述卡定解除按鈕40的按動時,分別與椎體狀的前部41和后部42抵接,由此蓋體4由鉸鏈軸所支承而轉動自如地開閉,因此液體流路20的清洗性好。栓體主體3的卡定部5為在外側敞開的卡定凹部,因此滯留于卡定部5的污物容易清洗。而且,卡定部5為一處,因此于進行蓋體4的閉合操作時不再成為障礙。因此,閉合操作的準確性得以提高。尤其是,卡定解除按鈕40由于被升降自如地設置于蓋體4的上部,其目視確認性好且從上方容易操作。此外,后部42等的工作部由于在蓋體4的內部動作,不會有誤觸動,因此動作準確且操作性優越。進一步,蓋體4由于完全敞開,所以,其清洗性佳。另外,鎖定前方的外表面比蓋體4外周面位于外側,從鎖定部件29的前方的外表面至螺旋口杯9的內壁表面的距離O由于比卡定距離P短,因此即使在已扣緊螺旋口杯9時從外部施加沖擊,鎖定前方的外表面也會優先性地抵接于螺旋口杯9的內壁,因此,能夠防止卡定解除。進一步,容器主體2的內部即使由于在密封狀態下長期保存而導致飲料的溫度下降而變為負壓時,也可一邊按卡定解除操作部40 —邊將手指平穩地按在鎖定部件29上,容易打開蓋體4。進一步,所述蓋體4由被裝卸自如地安裝所述防水部件的蓋下體23和配置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40的蓋上體25所組成。在蓋下體23和蓋上體25的中間部設置有所述鎖定部件29和所述第一施力單元39。所述蓋下體23設置有從前方至后方向斜上方傾斜的引導傾斜面45,當所述鎖定部件29沿大致水平方向進退時,引導傾斜面45與所述鎖定部件29抵接配合來進行引導,由此當按動卡定解除按鈕40,鎖定部件29聯動且卡定部5脫扣時,由于鎖定部件29與蓋下體23的引導傾斜面45相抵接地滑動,因此卡定部5朝大致斜前方動作,在該狀態下,即使將手從卡定解除按鈕40撤離,由于卡定部5也會躍上卡定凹部28的上表面,因此不易發生再度被卡定進而導致打不開蓋體4的誤操作。另外,蓋下體23和蓋上體25由于為強制嵌合,且用與形成軸支承部的鉸鏈軸4A大致平行地插入的固定銷子27來固定,即使是在過度地按入卡定解除按鈕40的情況下,蓋下體23和蓋上體25也不會被分解。進一步,鎖定部件29由與從所述抵接傾斜面于左右對稱的所述鉸鏈軸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翼部32,和從該翼部32左右對稱地延伸于所述鎖定部件29的前方外表面的臂部31所組成。由于所述注入口 12以收納于所述左右一對的臂部31的內部的方式,其鎖定部件29通過注入口 12的左右兩腋,也比將鎖定部件29配置在注入口 12上部時能夠低抑制整體高度,其結果,能夠確保該注入口 12的高度。像以上那樣涉及本發明的飲料用容器的栓體可適用于各種用途。例如,其飲用口也可以被設置于栓體處。
權利要求
1.一種飲料用容器的栓體,其特征在于, 包括: 栓體主體,其被裝卸自如地安裝在飲料用容器主體的上部開口部; 液體流路,其被形成在該栓體主體的內部; 注入口或飲用口,其被設置于該液體流路的上部,且位于所述栓體主體的前側; 蓋體,其在所述栓體主體的后側,借助軸支承部而相對于在該栓體主體以轉動自如的方式開閉所述液體流路; 防水部件,其被設置于該蓋體且密閉所述液體流路; 卡定部,其將所述蓋體卡定為閉合狀態;以及 卡定解除操作部,其被升降自如地設置于所述蓋體的上部, 所述栓體主體包括在所述注入口或飲用口的外側敞開的卡定凹部, 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在下部具備從前方至后方朝斜下方傾斜的卡定解除傾斜面,所述蓋體包括被設置為沿大致水平前后方向進退自如的鎖定部件和將該鎖定部件朝卡定方向施力的施力單元, 所述鎖定部件在后部設置有抵接傾斜面,該抵接傾斜面從前方至后方朝斜下側傾斜,當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被按動時,所述抵接傾斜面與所述卡定解除傾斜面抵接,使得鎖定部件朝前方滑動,在鎖定部件的前部具備朝內側方向突出且與所述卡定凹部卡定的所述卡定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飲料用容器的栓體,其特征在于, 將螺旋口杯以覆蓋所述蓋體的方式裝卸自如地設置于所述飲料用容器主體,當將所述蓋體卡定為閉合狀態時,鎖定部件的前方外表面相比所述蓋體外周面位于外側,所述鎖定部件的前方外表面和所述螺旋口杯內壁面之間的距離比所述卡定凹部和卡定片的卡定距離短。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飲料用容器的栓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蓋體包括被裝卸自如地安裝在所述防水部件的蓋下體和配置所述卡定解除操作部的蓋上體,在蓋下體和蓋上體的中間部設置有所述鎖定部件和所述第一施力單元,所述蓋下體設置有從前方至后方傾朝斜上方傾斜的引導傾斜面,當所述鎖定部件朝大致水平方向進退時,所述引導傾斜面與所述鎖定部件抵接配合來對所述鎖定部件進行引導。
4.根據權利要求1 3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飲料用容器的栓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蓋下體和所述蓋上體被強制嵌合,且由與形成所述軸支承部的鉸鏈軸大致平行地被插入的固定銷子所固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飲料用容器的栓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鎖定部件包括翼部和臂部,所述翼部從所述抵接傾斜面以左右對稱的方式與所述鉸鏈軸大致平行地延伸,所述臂部從該翼部以左右對稱的方式延伸至所述鎖定部件的前方外表面,所述注入口或飲用口收納于所述臂部的內部。
全文摘要
一種飲料用容器的栓體,其蓋體(4),包括被進退自如地設置于大致水平且前后方向的鎖定部件(29)和將該鎖定部件(29)朝卡定方向施力的施力單元(39)。所述鎖定部件(29)在后部設置從前方至后方且朝斜下側傾斜的抵接傾斜面,當按動所述卡定解除按鈕(40)時,抵接傾斜面與卡定解除斜面抵接,使鎖定部件朝前方滑動,在前部具備朝內側方向突出的與卡定凹部(28)卡定的卡定部(5),卡定解除按鈕(40)被設置于上部,其目視確認性佳,而蓋體(4)由于完全敞開,則清洗性好。
文檔編號B65D47/08GK103086059SQ20121036365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30日
發明者倉部泰宏, 松山真, 呂勃 申請人:膳魔師(中國)家庭制品有限公司, 膳魔師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