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地震勘探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可控震源加注柴油的裝置,是一種通過壓力控制,實現油槍自動關閉的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野外作業條件下,可控震源加柴油方式為油罐車配手持油槍加油,這種加油方式存在著效率低及安全隱患問題。I加油速度慢、時間長、效率低:可控震源的油箱容積一般為800 1000升,加滿一箱柴油約需35分鐘?,F有條件下一臺大噸位可控震源35分鐘可放40炮左右,每臺震源每天需加油一次。按一組5臺震源計算,每組震源每天工作時間內由于加油而導致停工達到175分鐘,由于加油而損失200炮,降低了采集工作的效率。2危險因素多,安全性差:現有加油方式需要兩名人員配合操作才能完成,一人控制油罐車的加油開關,另一人站在2米多高的震源平臺或柴油箱上上,有跌落隱患。油箱加油口容易溢出油,存在火災風險并造成環境污染,不符合HSE要求及綠色施工的理念。3對操作人員要求高,適應性差:敞開式加油容易使空氣中的沙塵進入車輛的油路系統中,導致阻塞油路甚至損壞內燃機部件,使車輛的使用壽命大打折扣。加油過程中加油槍無法固定,需要加油人員手持加油槍進行操作,稍微有一些晃動就可能造成油料的溢出;油箱加油口由于濾網的過油量影響容易造成油溢出,造成環境污染和火災風險。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能實現可控震源加注柴油,縮短加油時間,提高施工效率。解決存在的安全隱患。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包括油罐、溢流安全閥、油泵、油槍、快速接頭、液位控制器和油箱;油泵的進油管在油罐內,油泵通過油管連接溢流安全閥的進口,溢流安全閥的出口管線在油罐內;其特征在于:油泵的排油管連接油槍的進口,油槍的出口直接連接快速接頭,快速接頭的另一端通過管線與油箱頂端的進油口連接,液位控制器固定在油箱的頂部,液位控制器下端的浮子在油箱內。簡述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的使用過程。參閱圖1。所有安裝準備工作就緒后,啟動油泵3,油泵3開始從油罐I中抽油柴油,柴油通過進油口進入油箱7。觀察油箱7內的油位及壓力表讀數,當油位到達液位控制器6最下端的浮子608時,由于浮子608的密度比柴油小,浮子608逐漸浮起頂住擋座607,浮子608的邊緣與擋座607形成密封。此時油箱7內所形成的背壓達到預定要求,油槍4開關關閉,油槍4斷油,實現自動加油關閉。油泵3輸出的油通過溢流安全閥2返回油罐車油箱1,防止過載造成發動機熄火。由于浮子608的內壁與導管610之間有縫隙,油液會通過此縫隙經過擋座607和底座606的孔進入殼體613內腔,隨著柴油緩慢進入內腔,殼體614內的三個浮子向上移動,直至閥芯603頂住閥座602,兩者通過件第一密封圈613密封,此時所形成的背壓逐漸減小,直至自行消失,此時壓力表讀數降為零,從而實現自動無壓加油。液位下降后閥芯603與閥座606脫離,各個浮子恢復原位,液位控制器恢復初始狀態。所述的液位控制器由頂蓋、閥座、閥芯、第一墊片、導桿、底座、擋座、浮子、第一擋圈、導管、第二擋圈、第二墊片、第一密封圈、殼體、第二密封圈、空氣濾清器、彈墊和螺釘組成。導桿由四段不同直徑實心桿構成,從上往下,第一段直徑最細,第二段和第四段次之,第三段最粗,第四段下端有一擋圈槽。底座與導桿四段上端連接,其中間有一孔,四周有四個通槽,為防止底座下落其孔與導桿之間為緊配合或用軸用擋圈將其定位。第一墊片、第二墊片中間孔直徑不同,浮子為不銹鋼通孔浮球,浮子的數量為四個。閥芯底端有一深盲孔,外徑粗細不等,粗端為錐面,錐面上有密封圈槽,第一密封圈在密封槽內。將閥芯與一浮子連接。導桿上端依次連接第二墊片、浮子、第二墊片、浮子、第一墊片、帶有閥芯的浮子,保證三個浮子能上下活動靈活自如。殼體上端為內螺紋,往下有一段止口,下端外面為外螺紋,內徑上有擋圈槽,將與導桿上連接的一組零件一并從殼體底部放入殼體內部,三個浮球在殼體內部,用第二擋圈與底座連接。擋座中間有一通孔,周邊有六個通孔,下端為錐面,上端有一止口,將止口端通過導桿下端與殼體連接。導管、浮子、第二墊片、第一擋圈依次與導桿下端連接,保證浮球在導管上上下活動靈活自如。閥座內徑不同,下端直徑大,上端直徑小且為錐孔,外徑上有一密封圈槽,將第二密封圈與閥座外徑密封槽連接,將其一并與殼體上端的止口處連接。頂蓋下端為外螺紋,上端有四個螺紋孔,將頂蓋與殼體上端用螺紋連接,然后將空氣濾清器用螺釘、彈墊與頂蓋連接在一起。殼體下端與需加油的油箱用螺紋連接。為防止浮子變形,其中墊片、擋座、閥芯均為非金屬材料,與閥芯嚙合的閥座也為非金屬材料。另外除標準件密封圈、擋圈、空氣濾清器外其余零件均為不銹鋼材料。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1、原需兩人配合,而且一人要在兩米的高空作業,加油時需人工手動加油,即不安全,也不環保?,F一人站在地面上就可以操作,并實現可控震源柴油箱自動加油,消除了安全隱患。2、可控震源柴油箱容積為800 900L,原加滿一箱油需35 40min,現需IOmin
左右。縮短加油時間,提高了施工效率。3、此發明能夠自行消除加油過程中形成的背壓,避免背壓對油箱及其他零部件造成的損壞。
圖1是本實用新型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是液位控制器6的分解圖。圖3、是液位控制器6的結構圖。圖中,1-油罐,2-溢流安全閥,3-油泵,4-油槍,5-快速接頭,6_液位控制器,7-油箱;601_頂蓋,602-閥座,603-閥芯,604-第一墊片,605-導桿,606-底座,607-擋座,608-浮子,609-第一擋圈,610-導管,611-第二擋圈,612-第二墊片,613-第一密封圈,614-殼體,615-第二密封圈,616-空氣濾清器,617-彈墊,618-螺釘。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以一套在國產重型可控震源上安裝的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為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參閱圖1。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包括油罐1、溢流安全閥2、油泵3、油槍4、快速接頭5、液位控制器6和油箱7。油泵3的進油管在油罐I內,油泵3通過油管連接溢流安全閥2的進口,溢流安全閥2的出口管線在油罐I內。油泵3的排油管連接油槍4的進口,油槍4的出口有管線連接快速接頭5,快速接頭5的另一端通過管線連接液位控制器6,液位控制器6固定在油箱7的頂部,液位控制器6下端的浮子608在油箱7內。選用了有快接接頭的油槍4進口壓力約5.5bar,出口壓力約0.5bar。并在油箱7頂部安裝了一塊壓力表。油箱7的容積為900L。參閱圖3。所述的液位控制器6由頂蓋601、閥座602、閥芯603、第一墊片604、導桿605、底座606、擋座607、浮子608、第一擋圈609、導管610、第二擋圈611、第二墊片612、第一密封圈613、殼體614、第二密封圈615、空氣濾清器616、彈墊617和螺釘618組成。液位控制器6總長322暈米。浮子608為外徑45暈米、長60暈米、內孔15暈米不銹鋼通孔浮球,液位控制器6需四個浮子,殼體614內徑為70毫米,長度202毫米,外徑76毫米。其內部導桿605上端連接3個,殼體外導桿下端連接I個。導桿605由四段不同直徑實心桿構成,總長363暈米,從上往下,第一段直徑5暈米,長75暈米;第二段直徑12毫米,長122毫米;第三段直徑18毫米;第四段直徑12毫米長151毫米,第四段下端有一擋圈槽。底座606與導桿四段上端連接,其外徑46.5暈米,長48暈米,中間有一直徑12暈米孔,其四周有四個寬12毫米通槽,為防止底座下落其孔與導桿之間為緊配合或用軸用擋圈將其定位。第一墊片604材料外徑25毫米,內徑6毫米,長5毫米。第二墊片612外徑25毫米,內徑13毫米,長5毫米。閥芯603總長80毫米,底端有一深盲孔內徑7,深75,夕卜徑粗細不等,粗端為45度錐面,錐面上有密封圈槽,與第一密封圈613連接。將一浮子608與閥芯連接在一起。導桿605上端依次連接第二墊片612、浮子608、第二墊片612、浮子608、第一墊片604及帶有閥芯的浮子,保證三個浮子能上下活動靈活自如。殼體614上端為M72X1.5的內螺紋,往下有一段止口,下端外面為NPT2外螺紋,內徑上有擋圈槽,將與導桿上連接的一組零件一并從殼體614底部放入殼體內部,三個浮球在殼體內部,用第二擋圈611與底座606連接。擋座607中間有一 12毫米通孔,周邊有六個8毫米通孔,下端為錐面,上端有一直徑46.5毫米,長7毫米的止口,將止口端通過導桿605下端與殼體連接,外徑為15毫米、內徑12毫米、長74.5毫米的導管610、浮子608、第二墊片612、第一擋圈609,依次與擋座連接,保證浮子在導管上上下活動靈活自如。閥座602內徑不同,下端直徑大,上端直徑小且為45度錐孔,70毫米的外徑上有一密封圈槽,將第二密封圈615與閥座外徑密封槽連接,將其一并與殼體614上端的止口處連接。頂蓋601內徑55毫米、外徑80毫米,下端為M72X1.5外螺紋,上端有四個M5螺紋孔,將頂蓋601與殼體上端用螺紋連接,然后將空氣濾清器616用螺釘618、彈墊617與頂蓋601連接在一起。殼體614下端與需加油的油箱用螺紋連接。其中墊片、擋座、閥芯均為聚四氟乙烯材料,與閥芯嚙合的閥座也為聚四氟乙烯材料。導桿、殼體、頂蓋、底座為防腐不銹鋼材料。
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包括油罐(I)、溢流安全閥(2)、油泵(3)、油槍⑷、快速接頭(5)、液位控制器(6)和油箱(7);油泵⑶的進油管在油罐⑴內,油泵(3)通過油管連接溢流安全閥(2)的進口,溢流安全閥(2)的出口管線在油罐(I)內;其特征在于:油泵(3)的排油管連接油槍(4)的進口,油槍(4)的出口直接連接快速接頭(5),快速接頭(5)的另一端通過管線與油箱(7)頂部進油口連接,液位控制器(6)固定在油箱(7)的頂部,液位控制器(6)下端的浮子(608)在油箱(7)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液位控制器(6)由頂蓋(601)、閥座(602)、閥芯(603)、第一墊片(604)、導桿(605)、底座(606)、擋座(607)、浮子(608)、第一擋圈(609)、導管(610)、第二擋圈(611)、第二墊片(612)、第一密封圈(613)、殼體(614)、第二密封圈(615)、空氣濾清器(616)、彈墊(617)和螺釘(618)組成; 導桿¢05)由四段不同直徑實心桿構成,從上往下,第一段直徑最細,第二段和第四段次之,第三段最粗,第四段下端有一擋圈槽;底座(606)與導桿四段上端連接,其中間有一孔,四周有四個通槽,為防止底座下落其孔與導桿之間為緊配合或用軸用擋圈將其定位;第一墊片¢04)、第二墊片(612)中間孔直徑不同,浮子(608)為不銹鋼通孔浮球,浮子的數量為四個;閥芯(603)底端有一深盲孔,外徑粗細不等,粗端為錐面,錐面上有密封圈槽,第一密封圈(613)在密封槽內;將閥芯(603)與一浮子(608)連接;導桿(605)上端依次連接第二墊片(612)、浮子(608)、第二墊片(612)、浮子(608)、第一墊片(604)、帶有閥芯的浮子,保證三個浮子能上下活動靈活自如;殼體(614)上端為內螺紋,往下有一段止口,下端外面為外螺紋,內徑上有擋圈槽,將與導桿上連接的一組零件一并從殼體(614)底部放入殼體內部,三個浮球在殼體內部,用第二擋圈¢11)與底座(606)連接;擋座¢07)中間有一通孔,周邊有六個通孔,下端為錐面,上端有一止口,將止口端通過導桿(605)下端與殼體連接;導管(610)、浮子(608)、第二墊片(612)、第一擋圈(609)依次與導桿(605)下端連接,保證浮球在導管上上下活動靈活自如;閥座¢02)內徑不同,下端直徑大,上端直徑小且為錐孔,外徑上有一密封圈槽,將第二密封圈(615)與閥座外徑密封槽連接,將其一并與殼體(614)上端的止口處連接; 頂蓋(601)下端為外螺紋,上端有四個螺紋孔,將頂蓋(601)與殼體上端用螺紋連接,然后將空氣濾清器(616)用螺釘(618)、彈墊(617)與頂蓋(601)連接在一起;殼體(614)下端與需加油的油箱用螺紋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其特征是:墊片、擋座、閥芯采用的是非金屬材料,與閥芯嚙合的閥座采用的是非金屬材料。
專利摘要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應用于地震勘探可控震源加注柴油。特征包括油罐、溢流安全閥、油泵、油槍、快速接頭、液位控制器和油箱;油泵的進油管在油罐內,油泵通過油管連接溢流安全閥的進口,溢流安全閥的出口管線在油罐內;其特征在于油泵的排油管連接油槍的進口,油槍的出口直接連接快速接頭,快速接頭的另一端通過管線連接油箱頂部進油口,液位控制器固定在油箱的頂部,液位控制器下端的浮子在油箱內。效果是能實現可控震源柴油箱自動加油,消除了安全隱患。縮短加油時間,提高了施工效率。避免背壓對油箱及其他零部件造成的損壞。
文檔編號B67D7/04GK202953811SQ20122056552
公開日2013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3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30日
發明者鄧東, 李彩霞, 張永剛 申請人: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