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傳送帶的螺紋張緊機構,屬于數控機床加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的傳送帶張緊機構,采用偏心輪的轉動實現,雖然能夠張緊傳送帶,偏心輪會使傳送帶的傾斜角度發生變化,影響傳送效果,而且,偏心輪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發生斷裂,需要更換,大大影響傳送帶的工作,使用十分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為了克服市面上的傳送帶張緊機構,采用偏心輪的轉動實現,偏心輪會使傳送帶的傾斜角度發生變化,影響傳送效果,且偏心輪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發生斷裂,需要更換,影響傳送效率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傳送帶的螺紋張緊機構,采用連桿擰接在定位鍵中的位置,調節主動輪、從動輪之間的間距,從而實現傳送帶的張緊或松開,并設置有刻度便于調節間距,結構簡單,容易實現,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用于傳送帶的螺紋張緊機構,包括主動輪、從動輪,所述主動輪、從動輪上套接有傳送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動輪的中心處設置有主驅動軸承、從動輪的中心處設置有從驅動軸承,所述主驅動軸承、從驅動軸承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從驅動軸承上套接有第一連接桿,所述第一連接桿通過防松螺母擰接在定向鍵的一端,所述定向鍵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二連接桿套接在主驅動軸承上,所述第一連接桿在定向鍵內的位置可調,改變控制主驅動軸承、從驅動軸承之間的間距。
前述的一種用于傳送帶的螺紋張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動輪、從動輪的外邊沿均向上凸起,所述凸起用于卡住傳送帶。
前述的一種用于傳送帶的螺紋張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桿包括連接部、套接部,所述套接部套接在主驅動軸承上,所述連接部與定向鍵固定連接,所述連接部、套接部的連接處設置有呈上、下分布的加強筋。
前述的一種用于傳送帶的螺紋張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動輪的直徑為從動輪直徑的兩倍。
前述的一種用于傳送帶的螺紋張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桿擰接在定向鍵距離在1-5cm可調。
前述的一種用于傳送帶的螺紋張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鍵的中部設置水平設置的腰形通孔,所述腰形通孔的上方定向鍵的外壁上設置有刻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傳送帶的螺紋張緊機構,采用連桿擰接在定位鍵中的位置,調節主動輪、從動輪之間的間距,從而實現傳送帶的張緊或松開,并設置有刻度便于調節間距,結構簡單,容易實現,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傳送帶的螺紋張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標記的含義如下:
1:主動輪;2:從動輪;3:傳送帶;4:主驅動軸承;5:從驅動軸承;6:第一連接桿;7:防松螺母;8:定向鍵;9:第二連接桿;901:連接部:902:套接部;903:加強筋;10:腰形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傳送帶的螺紋張緊機構,包括主動輪1、從動輪2,所述主動輪1、從動輪2上套接有傳送帶3,所述主動輪1的中心處設置有主驅動軸承4、從動輪2的中心處設置有從驅動軸承5,所述主驅動軸承4、從驅動軸承5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從驅動軸承5上套接有第一連接桿6,所述第一連接桿6通過防松螺母7擰接在定向鍵8的一端,所述定向鍵8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第二連接桿9,所述第二連接桿9套接在主驅動軸承4上,所述第一連接桿6在定向鍵8內的位置可調,改變控制主驅動軸承4、從驅動軸承5之間的間距。
所述主動輪1、從動輪2的外邊沿均向上凸起,所述凸起用于卡住傳送帶3,防止傳送帶3從主動輪1或者從動輪2上脫落。
所述第二連接桿9包括連接部901、套接部902,所述套接部902套接在主驅動軸承4上,所述連接部901與定向鍵8固定連接,所述連接部901、套接部902的連接處設置有呈上、下分布的加強筋903,提高第二連接桿9的牢固性。
所述主動輪1的直徑為從動輪2直徑的兩倍。
所述第一連接桿6擰接在定向鍵8距離在1-5cm可調,從而調整主驅動軸承4、從驅動軸承5之間的間距,定向鍵8的中部設置水平設置的腰形通孔10,所述腰形通孔10的上方定向鍵8的外壁上設置有刻度,通過觀察刻度,選擇將第一連接桿6擰接在定向鍵8合適的位置,實現傳送帶2張緊,然后通過防松螺母7將第一連接桿6擰接且位置固定。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傳送帶的螺紋張緊機構,采用連桿擰接在定位鍵中的位置,調節主動輪、從動輪之間的間距,從而實現傳送帶的張緊或松開,并設置有刻度便于調節間距,結構簡單,容易實現,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