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印刷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紙張分切機。
背景技術:
背光膜、導光板等,特別是紙張產品在加工完成后需要根據后續工段或者客戶的使用要求,分切成一定規格尺寸的產品,現有技術中大多是利用人工進行分切,效率低,精度差而且成本高,迫切需要一種自動化的而且分切質量高的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保護紙張,分切效果好,切面整齊同時產生的廢紙片少的紙張分切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紙張分切機,它沿著紙張輸入的方向依次設置輸入輥、壓平輥、分切輥、輸出輥;所述輸入輥、輸出輥上設有兩組調節塊;所述調節塊通過卡鍵固定于輸入輥、輸出輥上側;所述調節塊下方設有滾輪;所述壓平輥、分切輥上設置多組凹槽;所述分切輥上設置分切槽;所述分切槽內設置刀片以及彈性墊片;所述刀片設置于彈性墊片側面;所述壓平輥與分切輥之間還設有檔塊桿;所述檔塊桿上設有擋塊。
進一步的,所述輸入輥、壓平輥、分切輥、輸出輥下側分別設有與輸入輥、壓平輥、分切輥、輸出輥相配合的導向輥。
再進一步的,所述彈性墊片處在自然狀態時,刀片突出分切槽的高度低于彈性墊片突出分切槽的高度;彈性墊片處在被壓縮狀態時,刀片突出分切槽的高度高于彈性墊片突出分切槽的高度。
特別的,所述擋塊設置在輸出輥上兩組調節塊之間的位置。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通過壓平輥、分切輥對紙張進行壓平與分切,通過調接分切輥的轉速對紙張進行等距離的周期分切,分切效果好,切面整齊同時產生的廢紙片少。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是分切輥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分切槽內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中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請參閱圖1、2、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紙張分切機,它沿著紙張輸入的方向依次設置輸入輥1、壓平輥2、分切輥3、輸出輥4;所述輸入輥1、輸出輥4上設有兩組調節塊5;所述調節塊5通過卡鍵6固定于輸入輥1、輸出輥4上側;所述調節塊5下方設有滾輪7;所述壓平輥2、分切輥3上設置多組凹槽8;所述分切輥3上設置分切槽9;所述分切槽9內設置刀片10以及彈性墊片11;所述刀片10設置于彈性墊片11側面;所述彈性墊片11處在自然狀態時,刀片10突出分切槽9的高度低于彈性墊片11突出分切槽的高度;彈性墊片11處在被壓縮狀態時,刀片10突出分切槽9的高度高于彈性墊片11突出分切槽9的高度;所述壓平輥2與分切輥3之間還設有檔塊桿12;所述檔塊桿12上設有擋塊13;所述擋塊13設置在輸出輥4上的兩組調節塊5之間的位置;所述輸入輥1、壓平輥2、分切輥3、輸出輥4下側分別設有與輸入輥1、壓平輥2、分切輥3、輸出輥4相配合的導向輥14。
紙張產品在加工完成后,經過輸入輥1與其相配合的導向輥14之間進入壓平輥2,壓平輥2對紙張進行壓平與穿模,而后紙張進入分切輥3,分切輥3通過旋轉對紙張進行切割,未接觸紙張時,彈性墊片11處在自然狀態時,刀片10突出分切槽9的高度低于彈性墊片11突出分切槽的高度;接觸紙張時,彈性墊片11處在被壓縮狀態時,刀片10突出分切槽9的高度高于彈性墊片11突出分切槽9的高度;刀片10 對紙張進行分切,分切效果好,切面整齊同時產生的廢紙片少,不容易造成阻塞與紙張堆積,而切割后的紙張通過輸出輥4下導向輥14與滾輪7的作用依次堆積在一起。
以所舉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僅用來方便說明本實用新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提技術特征的范圍內,利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更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內容,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特征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