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復合包裝膜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
背景技術:
包裝膜已經廣泛地適用在各行各業中,適應于包裝各種形狀的商品,密封包裝好的商品具有衛生性、保潔性以及防塵阻濕,還能夠使產品具有良好的保護性能。包裝膜的阻隔性能是衡量包裝膜優劣的重要指標,也會直接影響產品的包裝效果。利用包裝膜進行產品包裝時,其內容物發生變化的大多數原因是由于包裝膜的阻隔性差,受水分及氧氣、微生物影響內容物發生變化。為了提高包裝的密封性,包裝領域廣泛使用鋁箔及鋁塑復合材料作為阻隔功能包裝材料。要達到工藝需求的阻隔性能,諸多包裝膜通過增加基層復合層數或使用更高阻隔性能的阻隔材料,如金屬鋁箔來代替普通的阻隔材料,這樣一來就增加了包裝膜生產的工藝程序和生產成本,不利于節能環保及可持續發展。
基于以上分析,我公司成立研發小組,經過長期的試驗測試和科學研究,設計一種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克服現有的包裝膜存在上述技術問題,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滿足包裝工藝對于包裝膜阻隔性能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包裝膜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設計一種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克服現有的包裝膜存在上述技術問題,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滿足包裝工藝對于包裝膜阻隔性能的要求。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其特征在于,結構包括由外而內依次相接的外承接層(1)、內基層(4)和內承接層(8);
所述外承接層(1)內側壁設置有油墨層(2),外承接層(1)通過納米級聚乙烯醇阻隔粘結層(3)與內基層(4)膠黏為一體式結構;
所述內基層(4)為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內基層(4)內側壁為雙向拉伸薄膜電暈層(5),雙向拉伸聚酯薄膜電暈層(5)內側壁印刷有防偽圖案層(6);
所述外承接層(1)和內基層(4)通過納米級聚乙烯醇阻隔粘結層(3)粘結而成;
所述內基層(4)和內承接層(8)通過納米級二氧化硅阻隔粘結層(7)粘結而成。
進一步,所述外承接層(1)為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層。
進一步,所述內基層(4)為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
進一步,所述內承接層(8)為聚乙烯薄膜層。
進一步,所述外承接層(1)的厚度為8~50μm。
進一步,所述內基層(4)的厚度為8~30um。
進一步,所述內承接層(8)的厚度為20~150μm。
進一步,所述油墨層(2)的厚度為1~4μm。
進一步,所述納米級聚乙烯醇阻隔粘結層(3)的厚度為1~2μm。
進一步,所述納米級二氧化硅阻隔粘結層(7)的厚度為1~2μm。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與現有技術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1、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結構包括由外而內依次相接的外承接層(1)、內基層(4)和內承接層(8);外承接層(1)和內基層(4)通過納米級聚乙烯醇阻隔粘結層(3)粘結而成;內基層(4)和內承接層(8)通過納米級二氧化硅阻隔粘結層(7)粘結而成;上述設計結構,簡化了阻隔復合包裝膜的固有結構,從而簡化了加工工藝,采用輕量化的納米級聚乙烯醇阻隔粘結層(3)和納米級二氧化硅阻隔粘結層(7)作為粘結劑層,對外承接層(1)、內基層(4)和內承接層(8)進行復合粘結,在保證粘結強度的同時,阻隔性能大大提升,整個阻隔型復合包裝膜結構未采用鍍鋁復合材料層和金屬鋁箔層,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完全阻隔型復合包裝膜的發展趨勢。
2、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外承接層(1)內側壁設置有油墨層(2),外承接層(1)通過納米級聚乙烯醇阻隔粘結層(3)與內基層(4)膠黏為一體式結構;內基層(4)為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內基層(4)內側壁為雙拉伸聚酯薄膜電暈層(5),雙拉伸聚酯薄膜電暈層(5)內側壁為印刷有防偽圖案層(6);上述設計結構,將外承接層(1)與內基層(4)膠黏為一體式結構,采用模塊化生產,便于后期復合加工,有利于提升此類阻隔型復合包裝膜的生產效率,與此同時,在雙拉伸聚酯薄膜電暈層(5)內側壁印刷有防偽圖案層(6),與傳統的表層印刷防偽圖案相比,防偽性能大大提升。
3、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外承接層(1)為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層,內基層(4)為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內承接層(8)為聚乙烯薄膜層;上述設計結構中集成的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層、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和聚乙烯薄膜層構成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的主體結構,并通過納米級阻隔粘結劑層進行復合粘結,強度大大提升,且未使用鍍鋁復合材料和金屬鋁箔,無論從生產成本還是環保性,均滿足了包裝工藝對于包裝膜阻隔性能的要求。
4、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外承接層(1)的厚度為8~50μm,內基層(4)的厚度為8~30μm,內承接層(8)的厚度為20~150μm,油墨層(2)的厚度為1~4μm,納米級聚乙烯醇阻隔粘結層(3)的厚度為1~2μm,納米級二氧化硅阻隔粘結層(7)的厚度為1~2μm;上述設計對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中各結構層的優選厚度進行了限制,在滿足產品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成本大大降低,且更為輕量化。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附圖1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其特征在于,結構包括由外而內依次相接的外承接層(1)、內基層(4)和內承接層(8);
所述外承接層(1)內側壁設置有油墨層(2),外承接層(1)通過納米級聚乙烯醇阻隔粘結層(3)與內基層(4)膠黏為一體式結構;
所述內基層(4)為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內基層(4)內側壁為雙向拉伸聚酯薄膜電暈層(5),雙向拉伸聚酯薄膜電暈層(5)內側壁印刷有防偽圖案層(6);
所述外承接層(1)和內基層(4)通過納米級聚乙烯醇阻隔粘結層(3)粘結而成;
所述內基層(4)和內承接層(8)通過納米級二氧化硅阻隔粘結層(7)粘結而成。
作為改進,所述外承接層(1)為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層。
作為改進,所述內基層(4)為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
作為改進,所述內承接層(8)為聚乙烯薄膜層。
作為改進,所述外承接層(1)的厚度為8~50μm。
作為改進,所述內基層(4)的厚度為8~30μm。
作為改進,所述內承接層(8)的厚度為20~150μm。
作為改進,所述油墨層(2)的厚度為1~4μm。
作為改進,所述納米級聚乙烯醇阻隔粘結層(3)的厚度為1~2μm。
作為改進,所述納米級二氧化硅阻隔粘結層(7)的厚度為1~2μ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結構包括由外而內依次相接的外承接層(1)、內基層(4)和內承接層(8);外承接層(1)和內基層(4)通過納米級聚乙烯醇阻隔粘結層(3)粘結而成;內基層(4)和內承接層(8)通過納米級二氧化硅阻隔粘結層(7)粘結而成;上述設計結構,簡化了阻隔復合包裝膜的固有結構,從而簡化了加工工藝,采用輕量化的納米級聚乙烯醇阻隔粘結層(3)和納米級二氧化硅阻隔粘結層(7)作為粘結劑層,對外承接層(1)、內基層(4)和內承接層(8)進行復合粘結,在保證粘結強度的同時,阻隔性能大大提升,整個阻隔型復合包裝膜結構未采用鍍鋁復合材料層和金屬鋁箔層,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完全阻隔型復合包裝膜的發展趨勢。
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外承接層(1)內側壁設置有油墨層(2),外承接層(1)通過納米級聚乙烯醇阻隔粘結層(3)與內基層(4)膠黏為一體式結構;內基層(4)為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內基層(4)內側壁為雙向拉伸聚酯薄膜電暈層(5),雙向拉伸聚酯薄膜電暈層(5)內側壁印刷有防偽圖案層(6);上述設計結構,將外承接層(1)與內基層(4)膠黏為一體式結構,采用模塊化生產,便于后期復合加工,有利于提升此類阻隔型復合包裝膜的生產效率,與此同時,在雙向拉伸聚酯薄膜電暈層(5)內側壁印刷有防偽圖案層(6),與傳統的表層印刷防偽圖案相比,防偽性能大大提升。
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外承接層(1)為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層,內基層(4)為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內承接層(8)為聚乙烯薄膜層;上述設計結構中集成的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層、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和聚乙烯薄膜層構成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的主體結構,并通過納米級阻隔粘結劑層進行復合粘結,強度大大提升,且未使用鍍鋁復合材料和金屬鋁箔,無論從生產成本還是環保性,均滿足了包裝工藝對于包裝膜阻隔性能的要求。
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外承接層(1)的厚度為8~50μm,內基層(4)的厚度為8~30μm,內承接層(8)的厚度為20~150μm,油墨層(2)的厚度為1~4μm,納米級聚乙烯醇阻隔粘結層(3)的厚度為1~2μm,納米級二氧化硅阻隔粘結層(7)的厚度為1~2μm;上述設計對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中各結構層的優選厚度進行了限制,在滿足產品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成本大大降低,且更為輕量化。
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新型的高阻隔型復合包裝膜在制備時,按照圖1所示的結構進行逐級加工即可。
按照以上描述,即可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應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