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水煤漿生產設備的,特別涉及一種除塵結構。
背景技術:
1、水煤漿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大約70-75%的煤粉、25-30%的水和1%的添加劑,添加劑包括分散劑和穩定劑。在生產水煤漿時需將上述原料按比例投入至投料缸中,并需將原料進行充分混合,但煤粉一般選用經過精細研磨至250-300微米的微細顆粒,因此在投料時會產生揚塵,對于自動化程度不高還是采用人手投料的廠企而言,需對揚塵及時抽走,以確保工作環境的干凈、整潔。
2、可見,現有技術還有待改進和提高。
技術實現思路
1、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除塵結構,旨在對投料時產生的揚塵及時進行清理。
2、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術方案:
3、一種除塵結構,包括支撐骨架、罩設于支撐骨架外部的罩體、與罩體的內部連通的吸塵管道、與吸塵管道連通的吸塵機構,以及設置于罩體內部的投料缸;所述投料缸上設置有投料罩,所述投料罩開設有投料口,所述投料口上設置有多片第一遮擋軟簾,所述第一遮擋軟簾用于遮擋所述投料口;所述吸塵機構用于通過吸塵管道將飛揚至所述罩體內腔中的粉塵吸走。
4、所述的除塵結構,其中,所述投料口位于所述投料罩的一側,且所述投料罩的底部設置為導料斜面。
5、所述的除塵結構,其中,多片所述第一遮擋軟簾覆蓋所述投料口,且多片所述第一遮擋軟簾的長度大于所述投料口的高度。
6、所述的除塵結構,其中,所述罩體的前方開設有供人進入的進入口,所述支撐骨架上設置有橫向延伸的上滑軌和下滑軌,所述上滑軌和所述下滑軌之間滑動設置有第二遮擋軟簾;所述第二遮擋軟簾用于遮擋所述進入口。
7、所述的除塵結構,其中,所述吸塵管道上設置有調節閥,所述罩體的內部設置有濁度傳感器,所述濁度傳感器和所述調節閥分別與控制器電性連接;所述濁度傳感器用于獲取所述罩體內部的濁度,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調節閥的打開程度。
8、所述的除塵結構,其中,所述調節閥包括內部呈中空的閥體、分別設置于所述閥體上部和下部的管道接頭、插設于所述閥體上的插板,以及用于驅動所述插板水平移動的驅動件。
9、所述的除塵結構,其中,所述閥體的內部設置有插槽,所述插槽的槽口與外界連通,所述插板設置于所述插槽中,且所述插板凸出所述插槽設置;所述插板的凸出部分與所述驅動件連接。
10、所述的除塵結構,其中,所述閥體的外側壁設置有安裝座,所述驅動件為氣缸,所述氣缸的缸體部固設于所述安裝座上,所述氣缸的輸出端通過連接座與所述插板的凸出部分固接。
11、所述的除塵結構,其中,所述吸塵管道的外端還與集塵機構連接。
12、有益效果:
1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除塵結構,通過在投料缸中設置投料罩和第一遮擋軟簾,用于遮擋投料口,可減少將物料投料至投料缸時揚塵的逸出;設置的罩體、吸塵管道和吸塵機構,用于將飛揚至投料罩外部的揚塵及時吸走。
1.一種除塵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骨架、罩設于支撐骨架外部的罩體、與罩體的內部連通的吸塵管道、與吸塵管道連通的吸塵機構,以及設置于罩體內部的投料缸;所述投料缸上設置有投料罩,所述投料罩開設有投料口,所述投料口上設置有多片第一遮擋軟簾,所述第一遮擋軟簾用于遮擋所述投料口;所述吸塵機構用于通過吸塵管道將飛揚至所述罩體內腔中的粉塵吸走。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口位于所述投料罩的一側,且所述投料罩的底部設置為導料斜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除塵結構,其特征在于,多片所述第一遮擋軟簾覆蓋所述投料口,且多片所述第一遮擋軟簾的長度大于所述投料口的高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罩體的前方開設有供人進入的進入口,所述支撐骨架上設置有橫向延伸的上滑軌和下滑軌,所述上滑軌和所述下滑軌之間滑動設置有第二遮擋軟簾;所述第二遮擋軟簾用于遮擋所述進入口。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塵管道上設置有調節閥,所述罩體的內部設置有濁度傳感器,所述濁度傳感器和所述調節閥分別與控制器電性連接;所述濁度傳感器用于獲取所述罩體內部的濁度,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調節閥的打開程度。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除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閥包括內部呈中空的閥體、分別設置于所述閥體上部和下部的管道接頭、插設于所述閥體上的插板,以及用于驅動所述插板水平移動的驅動件。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除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的內部設置有插槽,所述插槽的槽口與外界連通,所述插板設置于所述插槽中,且所述插板凸出所述插槽設置;所述插板的凸出部分與所述驅動件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除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的外側壁設置有安裝座,所述驅動件為氣缸,所述氣缸的缸體部固設于所述安裝座上,所述氣缸的輸出端通過連接座與所述插板的凸出部分固接。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塵管道的外端還與集塵機構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