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涉及雙色注塑成型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色成型機的模具旋轉機構。
背景技術:
當前,雙色的塑料制品很多,這些雙色塑料制品通常采用雙色注塑機來制造。現有的雙色注塑機中的核心組件之一是雙色注塑模具,傳統的雙色模具一般要根據機器量身定做,往往分成兩個獨立模塊,結構復雜,購置成本較高。如專利號為ZL 03272743.7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的一種轉軸式雙色成型機,其主要利用一可旋轉的中心轉軸帶動一公模在兩個成型位置間轉換,使公模上的模仁能夠因為公模位置轉換,在不同時間與母模上的兩個模穴對應,以便成型雙色的成型品。為了達到該目的,該實用新型專利將公模架設在一轉軸單元上,該轉軸單元可以受到一轉動控制機構的驅動回轉,也可以受到一橫移控制機構的控制橫向移位,而且轉軸單元在執行橫移和回轉等動作時彼此間不會相互干涉。而且,這種現有的雙色成型機,其中心轉軸旋轉時,只能依靠對電機的控制來達到旋轉角度的控制,精度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雙色成型機的模具旋轉機構,能實現高精度的模具旋轉控制。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雙色成型機的模具旋轉機構,包括動模板、中部通過樞軸組裝于所述動模板上用于固定雙色模具的轉盤以及用于驅動所述轉盤旋轉的驅動組件,所述驅動組件包括第一動力件和傳動件,所述傳動件固定于第一動力件的輸出軸上且與所述轉盤的側面通過齒輪傳動配合而驅動所述轉盤繞樞軸旋轉。
進一步地,所述轉盤的側面為圓周面,所述圓周面上設置有輪齒而形成齒輪,所述傳動件為與轉盤的齒輪相嚙合的齒輪,所述第一動力件為旋轉馬達或回轉氣缸。
進一步地,所述轉盤的側面為圓周面,所述圓周面上設置有輪齒而形成齒輪,所述傳動件為與轉盤的齒輪相嚙合的齒條,所述第一動力件為直線馬達或伸縮氣缸。
進一步地,所述動模板上在所述轉盤的四周還均勻地設置有若干個護輪,所述護輪的輪面抵靠于轉盤的側面上。
進一步地,所述轉盤的盤面上設置有用于固定雙色模具的壓模塊。
進一步地,所述轉盤的盤面上設置有用于定位雙色模具的定位塊。
進一步地,所述轉盤的盤面上固定有兩條平行的L形的壓模塊,兩壓模塊相互靠近的一側和轉盤的盤面之間形成有導槽,雙色模具的對應邊上形成凸邊,所述雙色模具的凸邊插入所述壓模塊和轉盤盤面之間的導槽內。
進一步地,所述模具旋轉機構還包括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包括用于處理信號數據的微處理單元、設置于轉盤上的定位感應元件以及設置于所述動模板上對應于轉盤旋轉過程中定位感應元件的行程范圍的極限位置處的傳感器,所述定位感應元件在隨轉盤旋轉至設置有傳感器的位置時觸發所述傳感器產生感應信號傳送給微處理單元,由微處理單元產生控制信號來控制第一動力件的工作狀態。
進一步地,所述模具旋轉機構還包括用于鎖定轉盤的定位組件,所述定位組件包括設置于轉盤上的定位孔、設于所述動模板上的定位桿、根據微處理單元的指令驅動所述定位桿對應插入旋轉到位的轉盤上的定位孔內或自所述定位孔中退出的第二動力件以及用于檢測第二動力件的工作狀態并將檢測信號傳送給微處理單元的鎖定狀態傳感器;或者,所述定位組件包括設置于轉盤上的定位孔、設于所述動模板上并可對應插入轉盤的定位孔內的定位桿以及設置于動模板和轉盤之間用于在開模時推動轉盤使定位桿退出定位孔的壓縮彈簧。
進一步地,所述樞軸的遠離轉盤的一端穿過所述動模板,并由螺母鎖固。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一動力件并不直接帶動轉盤的樞軸,而是通過驅動相應的傳動件,再由傳動件與轉盤之間通過齒輪嚙合實現動力傳遞,從而通過設計合理的齒輪傳動比來實現可以高精度的控制,使得轉盤帶動模具旋轉時精度更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雙色成型機的模具旋轉機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雙色成型機的模具旋轉機構的背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雙色成型機的模具旋轉機構的控制系統原理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結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申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雙色成型機的模具旋轉機構,包括動模板1、中部通過樞軸20組裝于所述動模板1上用于固定雙色模具的轉盤2以及用于驅動所述轉盤2旋轉的驅動組件3。
所述動模板1主要用于安裝所述轉盤2,所述動模板1上在所述轉盤2的四周還均勻地設置有若干個護輪10,如圖1所示實施例,即設有四個護輪10。所述護輪10的輪面抵靠于轉盤2的側面上,有助于提升轉盤2旋轉時的平穩性。
而所述轉盤2是設置于動模板1上,用來承載雙色模具并帶動雙色模具旋轉實現換位。對應于采用水平方向上左右合模的雙色模具,轉盤2上具體是安裝雙色模具的前模或者后模,而對應于采用上下合模的雙色模具,則所述轉盤2上可以是安裝雙色模具的上?;蛘呦履?。具體實施時,所述轉盤2可以借助于一樞軸20來可旋轉地安裝于動模板1的一側表面,而所述樞軸20的遠離轉盤2的一端可以穿過所述動模板1后由螺母22鎖固(如圖2所示)。為提升樞軸20旋轉時的平順性,還可以在動模板1上應對供樞軸2穿過的軸孔中設置軸承(圖未示出),所述樞軸20穿設于所述軸承中。
而為方便安裝所述雙色模具,在一個可選實施例中,所述轉盤2的盤面上設置有用于固定雙色模具的壓模塊22,具體可以采用兩條L形的壓模塊22平行固定于轉盤2的盤面上,安裝壓模塊22時,使兩壓模塊22相互靠近的一側和轉盤2的盤面之間形成有導槽220,雙色模具的對應邊上形成凸邊,將凸邊插入所述導槽220內,即可很好地限定雙色模具。而在進一步的可選實施例中,所述轉盤2的盤面上設置有用于定位雙色模具的定位塊24。所述定位塊24與壓模塊22可以很好地限定雙色模具在插入導槽220的方向上的插入位置。
在一個可選實施例中,所述驅動組件3包括第一動力件30和傳動件32,所述傳動件32固定于第一動力件30的輸出軸300上且與所述轉盤2的側面通過齒輪傳動配合而驅動所述轉盤2繞樞軸20旋轉。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一動力件30并不直接帶動轉盤2的樞軸,而是通過驅動相應的傳動件32,再由傳動件32與轉盤2之間通過齒輪嚙合實現動力傳遞,從而通過設計合理的齒輪傳動比來實現可以高精度的控制,使得轉盤2帶動模具旋轉時精度更高。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可選實施例中,所述轉盤2的側面為圓周面,所述圓周面上設置有輪齒而形成齒輪21,所述傳動件32為與轉盤2的齒輪21相嚙合的齒輪,所第一動力件30為旋轉馬達或回轉氣缸。所述第一動力件30可以與轉盤2分別設置于動模板1的兩側。從而,第一動力件30產生的旋轉動力可通過傳動件32傳遞到轉盤2上,進而帶動轉盤2繞其樞軸20旋轉。
而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可選實施例中,所述轉盤2的側面為圓周面,所述圓周面上設置有輪齒而形成齒輪21,所述傳動件32為與轉盤2的齒輪21相嚙合的齒條,所述第一動力件30為直線馬達或伸縮氣缸。所述第一動力件30可以與轉盤2設置于動模板1的同側。當第一動力件30啟動時,所產生的直線運動可通過齒條和齒輪的配合而轉化為轉盤2的旋轉運動。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可選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雙色成型機的模具旋轉機構還包括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包括用于處理信號數據的微處理單元40、設置于轉盤2上的定位感應元件42以及設置于所述動模板1上對應于轉盤2旋轉過程中定位感應元件42的行程范圍的極限位置處的傳感器44,所述定位感應元件42在隨轉盤2旋轉至設置有傳感器44的位置時觸發所述傳感器44產生感應信號傳送給微處理單元40,由微處理單元40產生控制信號來控制第一動力件30的工作狀態。
在一個可選實施例中,所述模具旋轉機構還包括用于鎖定轉盤2的定位組件,所述定位組件包括設置于轉盤2上的定位孔50、活動伸縮地設于所述動模板1上的定位桿(圖未示出)、根據微處理單元的指令驅動所述定位桿對應插入旋轉到位的轉盤2上的定位孔50內或自所述定位孔50中退出的第二動力件52以及用于檢測第二動力件52的工作狀態并將檢測信號傳送給微處理單元40的鎖定狀態傳感器54。當定位桿插入定位孔50中時,轉盤2將無法旋轉,以確保雙色模具在雙色成型過程中不會發生意外的旋轉,提升雙色成型機的可靠性。
在另一個可選實施例中,所述定位組件包括設置于轉盤2上的定位孔50、設于所述動模板1上并可對應插入轉盤2的定位孔50內的定位桿(圖未示出)以及設置于動模板1和轉盤2之間用于在開模時推動轉盤2使定位桿退出定位孔的壓縮彈簧(圖未示出)。在合模時,合模的力克服壓縮彈簧的彈力而使轉盤2和動模板1貼合,定位桿插入對應的定位孔50中,而在開模時,壓縮彈簧的彈力將推動轉盤2和動模板1分離,使定位桿從定位孔中退出。同樣實現鎖定和解除鎖定的功能。
本實用新型雙色成型機的模具旋轉機構的具體工作原理如下:在初始狀態下,定位桿伸出插入轉盤2的定位孔50中。當需要對雙色模具進行旋轉換位時,根據轉盤2上的定位感應元件42所觸發的傳感器44確定轉盤2是要順時針旋轉還是逆時針旋轉;然后,微處理單元40控制第二動力件52驅動定位桿從定位孔50中退出,然后,微處理單元40再控制第一動力件30工作輸出動力,進而通過傳動件來驅動轉盤實現順時針旋轉或逆時針旋轉,通常是旋轉180度即可實現雙色模具位置對換,而旋轉180度后,定位感應元件42的位置也發生了變化,從而在下一次需要旋轉換位時,轉盤2將反向旋轉。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等效的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圍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