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注塑模具組合系統。
背景技術:
在注塑工藝中,由射入模具型腔內的材料因時間先后,形成溫前,最先射入模腔內的材料溫度較低,大部分被模腔吸收,在零件上會形成夾水紋及工藝應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無需采用裁切機構、能有效解決因為模具吸收大量熱量而引起零件出現夾水紋的情況的新型注塑模具組合系統。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新型注塑模具組合系統,包括上模板以及下模板組成的模具型腔,所述模具型腔具有一個進料口,進料口與模具型腔相通,所述模具型腔內設置一隔板,隔板隔斷模具型腔的左右兩側,使其形成一個預熱腔和一個成型腔,隔板上設置有一個漏料孔。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漏料孔設置于隔板的頂部,其貫穿整塊隔板,將預熱腔與成型腔相通。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隔板的上下端均設置有一卡位,正對卡位的模具型腔面上設置有對應的卡槽,隔板的卡位卡入于卡槽內實現與模具型腔的拆卸式裝配。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隔板的外側端面與進料口的一側端面呈一條直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在模具型腔內設置一個可拆裝的隔板,使得在進料時,入模具型腔內的材料能夠首先進入到預熱腔內,然后整個模具在吸收足夠的熱量后,再由預熱腔進入到成型腔,有效解決因為模具吸收大量熱量而引起零件出現夾水紋的情況,且本實用新型在澆筑完成后,只要取出預熱腔內的廢料即可,無需使用裁切機構。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或公開的所有方法或過程中的步驟,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
本說明書(包括任何附加權利要求、摘要和附圖)中公開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別敘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類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換。即,除非特別敘述,每個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類似特征中的一個例子而已。
如圖1所示,包括上模板6以及下模板9組成的模具型腔,所述模具型腔具有一個進料口1,進料口1與模具型腔相通,所述模具型腔內設置一隔板8,隔板8隔斷模具型腔的左右兩側,使其形成一個預熱腔7和一個成型腔4,隔板上設置有一個漏料孔2。
本實施例中,漏料孔2設置于隔板8的頂部,其貫穿整塊隔板8,將預熱腔與成型腔相通,隔板的上下端均設置有一卡位3,正對卡位的模具型腔面上設置有對應的卡槽,隔板的卡位3卡入于卡槽內實現與模具型腔的拆卸式裝配。隔板的外側端面與進料口的一側端面呈一條直線。
通過進料口進料時,首先溶融材料進入到預熱腔,然后慢慢填滿預熱腔,由于溫度高,整個模具首先吸水進入在預熱腔內的材料的熱量,隨著慢慢灌入材料,當到達漏料孔時,材料通過該漏料孔進入到成型腔內,此時整個模具已經預熱,便不會出現夾水紋的情況。而且成型完成后,只要打開上模板、下模板,將隔板取出,進而將預熱腔內的廢料取出即可,無需使用裁切結構,非常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在模具型腔內設置一個可拆裝的隔板,使得在進料時,入模具型腔內的材料能夠首先進入到預熱腔內,然后整個模具在吸收足夠的熱量后,再由預熱腔進入到成型腔,有效解決因為模具吸收大量熱量而引起零件出現夾水紋的情況,且本實用新型在澆筑完成后,只要取出預熱腔內的廢料即可,無需使用裁切機構。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