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屬于模具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包括樹脂模具、壓機和冷卻裝置,樹脂模具安裝在壓機上,樹脂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與下模具的位置上下對應,冷卻裝置設置在樹脂模具的左右兩側,且該冷卻裝置固定在壓機的側面上,冷卻裝置包括安裝支架和風機,安裝支架上設置有朝向上模具下表面的風機,且該風機的朝向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α。本實用新型可制作出一種簡單且通用性高的樹脂模具冷卻裝置,該冷卻裝置不僅有效降低樹脂模具溫度,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勞動強度,還可以使生產連續化,節約生產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該冷卻裝置不需要布置在樹脂模具上,加工難度低且制作成本低。
【專利說明】
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模具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汽車開發前期,一些內飾產品根據數據制作,需要根據實際裝車對產品不斷完善,往往需要開樹脂模具對產品設計進行驗證,裝車確認后進行正式模具投入。對于一些產量較少的產品往往也用樹脂模具應對。樹脂模具散熱較慢,不利于產品品質的穩定性,不利于產品生產的連續性。
[0003]現有技術中模具分為兩種,樹脂模具和金屬模具。其中,金屬模具自帶冷卻系統,但其造價很高,且金屬模具的更改靈活性不如樹脂模具;樹脂模具的優點是成本低,且更改靈活性高,但不足之處在于樹脂模具不自帶冷卻系統,生產效率低。
[0004]現有技術中在生產地毯產品時,因產品是經過加熱后模壓成型的,所以樹脂模具在使用一段時間以后,樹脂模具上的溫度會升高,導致產品的外觀出現一些質量問題,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就需要冷卻該樹脂模具,目前樹脂模具采用的冷卻方式為注水冷卻,即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用冷水將模具冷卻一段時間,再用濕布擦拭模具表面,這種方法需要人工操作,提高勞動強度和降低工作效率。
[0005]通過專利檢索,中國專利號:200920048287 X,申請日:2009年09月03日,發明創造名稱為:一種樹脂模具冷卻機構,該申請案公開了一種樹脂模具冷卻機構,屬于模具結構技術領域。該申請案中的樹脂模具冷卻機構,包括下模底板、下模體、冷卻水管接頭、冷卻氣管接頭和冷卻水管,下模體固定安裝在下模底板上,下模體背腔與下模底板之間密封,冷卻水管布設在下模體背腔與下模底板之間,冷卻水管與下模體的型面留有一定間距,冷卻水管兩端分別連接冷卻水管接頭,用于冷卻水的流入流出;下模體上開設有吹氣孔,壓縮空氣經由冷卻氣管接頭通入下模體背腔內,并從吹氣孔內逸出。該申請案結構合理,通過冷卻水路與冷卻氣路共同作用對模具進行冷卻,可有效降低模具溫度,減少溫度增加產生模具變形導致產品的不穩定性,同時也可以使生產連續化,節約生產時間,提高生產效率。但該申請案的不足之處在于:該申請案結構復雜,需要另外加工出冷卻水管接頭、冷卻氣管接頭和冷卻水管,且將它們合理的布置在模具內部,加工難度大,且制作成本高。
[0006]通過專利檢索,中國專利號:201020268580X,申請日:2010年07月23日,發明創造名稱為:一種可控溫型環氧樹脂模具,該申請案公開了一種可控溫型環氧樹脂模具,涉及一種改進型的環氧樹脂模具。該申請案中可控溫型環氧樹脂模具,包括設置在模具內部的U型水管位于模具外部的兩個端口均同時連接加熱裝置和冷卻裝置,在U型水管的管路上設有水栗。該申請案結構簡單實用,不影響產品在模具內的成型,能對模具的成型溫度進行有效控制,保證模具成型后的產品質量。但該申請案的不足之處在于:該申請案結構復雜,需要另外設計一種U型水管且將該U型水管合理布置在模具內部,加工難度大,且制作成本尚O【實用新型內容】
[0007]1.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8]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樹脂模具散熱慢、不利于產品品質的穩定性,以及不利于產品生產的連續性,同時,現有技術中帶有冷卻機構的樹脂模具結構復雜、設計難度高且該樹脂模具中的冷卻機構不具有通用性等不足,提供了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可制作出一種簡單且通用性高的樹脂模具冷卻裝置,該冷卻裝置不僅有效降低樹脂模具溫度,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勞動強度,還可以使生產連續化,節約生產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該冷卻裝置不需要布置在樹脂模具上,加工難度低且制作成本低。
[0009]2.技術方案
[0010]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001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包括樹脂模具和壓機,其中,所述的樹脂模具安裝在壓機上,該樹脂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該上模具與下模具的位置上下對應,還包括冷卻裝置,所述的冷卻裝置設置在樹脂模具的左右兩側,且該冷卻裝置固定在上述壓機的側面上,該冷卻裝置包括安裝支架和風機,其中,所述安裝支架上設置有朝向上模具下表面的風機,且該風機的朝向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CU
[0012]進一步地,所述冷卻裝置包括兩個風機,兩個風機對稱設置在上述樹脂模具的左右兩側。
[0013]進一步地,所述夾角α的大小為60?80°。
[OOM]進一步地,所述夾角α的大小為60°。
[0015]進一步地,該樹脂模具系統還包括夾具,所述夾具與傳動裝置相連。
[0016]進一步地,所述風機通過螺栓固定在安裝支架上。
[0017]3.有益效果
[0018]采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9](I)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其冷卻裝置包括安裝支架和風機,且安裝支架的數量和風機的數量相等,其中,安裝支架上設置有朝向上模具下表面的風機,該風機首先通過螺栓固定在安裝支架上,再通過安裝支架固定在壓機側面上,通過將風機設置在壓機側面上,可滿足不同樹脂模具的冷卻要求,實現該冷卻裝置在樹脂模具系統中的通用性,同時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在樹脂模具內設置冷卻裝置難度高,成本高且針對不同的樹脂模具結構需要設計出不同結構的冷卻裝置等不足。
[0020](2)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風機的朝向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α,且該夾角α的大小為60?80°,該風機的投影線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0°,同時,風機的設置點高度大于基材運輸線的高度。該風機的角度和高度設置使得開模后的風向恰好對準上模具的下表面,因為上模具的下表面是生產產品的主要接觸面,是主要的冷卻區域,當風機對上模具的下表面進行冷卻時,風機的風向通過上模具的下表面反射到下模具的上表面,形成空氣對流,因此該風機對下模具的上表面也起到一定的冷卻作用,使得樹脂模具的上模具和下模具溫度均能滿足產品成型要求。
[0021](3)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其風機的設置點高度大于基材運輸線的高度,這樣設計可以起到防止PLC控制電路系統出現錯誤導致風機沒有及時關閉而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因為如果風機的設置點高度低于基材運輸線的高度時,風向會受基材的干擾,無法對上模具的下表面進行冷卻,同時,使得基材在沒進入成型階段就被冷卻了,最終導致基材無法成型或成型出的產品質量不符合要求。因此風機的設置點高度大于基材運輸線的高度,可以使得該樹脂模具系統中的PLC控制電路系統在出現錯誤時,仍能保證產品的成型質量。
[0022](4)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其結構設計合理,原理簡單,便于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24]不意圖中的標號說明:
[0025]11、上模具;12、下模具;
[0026]21、風機;22、風向;
[0027]3、安裝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0028]為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
[0029]實施例1
[0030]結合圖1,本實施例的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包括樹脂模具和壓機,該樹脂模具安裝在壓機上,如圖1所示,該樹脂模具包括上模具11和下模具12,該上模具11與下模具12的位置上下對應,樹脂模具系統還包括冷卻裝置,該冷卻裝置設置在樹脂模具的左右兩側,這樣設計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避開前后換模區域,為后續換模提供便利,該冷卻裝置包括安裝支架3和風機21,且安裝支架3的數量和風機21的數量相等,其中,安裝支架3上設置有朝向上模具11下表面的風機21,本實施例中風機21首先通過螺栓固定在安裝支架3上,再通過安裝支架3固定在壓機側面上,本實施例中通過將風機21設置在壓機側面上,可滿足不同樹脂模具的冷卻要求,同時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在樹脂模具內設置冷卻裝置難度高,成本高且針對不同的樹脂模具結構需要設計出不同結構的冷卻裝置等不足。風機21的朝向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α,且該夾角α的大小為60?80°,該風機21的投影線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0°,同時,風機21的設置點高度大于基材運輸線的高度。
[0031]本實施例中風機21的設置點高度大于基材運輸線的高度,這樣設計可以起到防止PLC控制電路系統出現錯誤導致風機21沒有及時關閉而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因為如果風機21的設置點高度低于基材運輸線的高度時,風向22會受基材的干擾,無法對上模具的下表面進行冷卻,同時,使得基材在沒進入成型階段就被冷卻了,最終導致基材無法成型或成型出的產品質量不符合要求。因此風機21的設置點高度大于基材運輸線的高度,可以使得該樹脂模具系統中的PLC控制電路系統在出現錯誤時,仍能保證產品的成型質量。
[0032]本實施例中風機21的角度和高度設置使得開模后的風向22恰好對準上模具的下表面,因為上模具的下表面是生產產品的主要接觸面,是主要的冷卻區域,當風機21對上模具的下表面進行冷卻時,風機21的風向22通過上模具的下表面反射到下模具的上表面,形成空氣對流,因此該風機21對下模具的上表面也起到一定的冷卻作用,使得樹脂模具的上模具11和下模具12溫度均能滿足產品成型要求。
[0033]具體在本實施例中,冷卻裝置包括兩個風機21,兩個風機21對稱設置在樹脂模具的左右兩側,本實施例中風機21的朝向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α的大小為60°。
[0034]具體在本實施例中,該樹脂模具系統還包括夾具,該夾具與傳動裝置相連,本實施例中通過傳動裝置帶動夾具運輸基材,為后續產品的成型做好準備。
[0035]現有技術中模具分為兩種,樹脂模具和金屬模具。其中,金屬模具自帶冷卻系統,但其造價很高,且金屬模具的更改靈活性不如樹脂模具;樹脂模具的優點是成本低,且更改靈活性高,但不足之處在于樹脂模具不自帶冷卻系統,生產效率低。
[0036]現有技術中在生產地毯產品時,因產品是經過加熱后模壓成型的,所以樹脂模具在使用一段時間以后,樹脂模具上的溫度會升高,導致產品的外觀出現一些質量問題,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就需要冷卻該樹脂模具,目前樹脂模具采用的冷卻方式為注水冷卻,即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用冷水將模具冷卻一段時間,再用濕布擦拭模具表面,這種方法需要人工操作,提高勞動強度和降低工作效率。
[0037]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樹脂模具散熱慢、不利于產品品質的穩定性,以及不利于產品生產的連續性,同時,現有技術中帶有冷卻機構的樹脂模具結構復雜、設計難度高且該樹脂模具中的冷卻機構不具有通用性等不足,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本實施例中具體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在樹脂模具系統中的壓機側面上設置風機21,通過控制風機21的角度設置、高度設置和安裝點設置,以及通過PLC電路控制系統使得風機21能夠自動運行,進而保證樹脂模具能達到最佳冷卻效果,從而進一步提高產品的成型質量,采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制作出一種簡單且通用性高的樹脂模具冷卻裝置,該冷卻裝置不僅有效降低樹脂模具溫度,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勞動強度,還可以使生產連續化,節約生產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該冷卻裝置不需要布置在樹脂模具上,加工難度低且制作成本低。
[0038]本實施例中風機21的具體運行過程為:產品成型后,樹脂模具進行開模,此時風機21運行,當樹脂模具開模結束后,風機21繼續運行,直至夾具開始運輸基材時,風機21停止運行,否則會降低基材的溫度,使得基材在沒進入成型階段就被冷卻了,最終導致基材無法成型或成型出的產品質量不符合要求,直至下一次樹脂模具進行開模時,風機21會再次運行,如此往復,從而達到冷卻樹脂模具的目的。本實施例中通過PLC電路控制系統控制風機21自動運行,從而保證樹脂模具能夠達到最佳冷卻效果,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成型質量。
[0039]實施例2
[0040]本實施例的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其基本結構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的冷卻裝置包括三個風機21,本實施例中風機21的朝向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α為70°。
[0041 ] 實施例3
[0042]本實施例的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其基本結構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的冷卻裝置包括四個風機21,本實施例中風機21的朝向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α為80°。
[0043]以上示意性的對本實用新型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該描述沒有限制性,附圖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之一,實際的結構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宗旨的情況下,不經創造性的設計出與該技術方案相似的結構方式及實施例,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包括樹脂模具和壓機,其中,所述的樹脂模具安裝在壓機上,該樹脂模具包括上模具(11)和下模具(12),該上模具(11)與下模具(12)的位置上下對應,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冷卻裝置,所述的冷卻裝置設置在樹脂模具的左右兩側,且該冷卻裝置固定在上述壓機的側面上,該冷卻裝置包括安裝支架(3)和風機(21),其中,所述安裝支架(3)上設置有朝向上模具(11)下表面的風機(21),且該風機(21)的朝向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α。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裝置包括兩個風機(21),兩個風機(21)對稱設置在上述樹脂模具的左右兩側。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夾角α的大小為60?80°。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夾角α的大小為60° ο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其特征在于:該樹脂模具系統還包括夾具,所述夾具與傳動裝置相連。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帶有冷卻裝置的樹脂模具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機(21)通過螺栓固定在安裝支架(3)上。
【文檔編號】B29C51/30GK205705260SQ201620409322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5月9日
【發明人】崔之青, 張冰, 王瑞, 馬麟, 夏毅
【申請人】蕪湖正海汽車內飾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