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附件領域,具體涉及一種TO封裝器件的注塑模具鑲條。
背景技術:
由于電子元器件采用的環氧模塑料良好的流動性及粘度,常出現溢膠情況,溢膠后不僅需要后續工序來清除溢膠,增加成本,還可能會出現不符合品質要求的外觀缺陷,降低成品率。
為了避免注塑過程出現溢膠,配合框架間隙的設計(如圖4所示),就采用一個側邊擋板鑲嵌到框架間隙中,并且,側邊擋板的寬度大于框架間隙寬度,采用過盈配合的設計達到阻止溢膠的發生。但是這樣的過盈配合設計,在有效解決了注塑過程溢膠的同時,也形成了框架與側邊鑲條的側邊擋板卡料的問題,造成對正常作業的不良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了一種兼顧防止注塑過程溢膠與注塑作業的良好操作性的TO封裝器件的注塑模具鑲條。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所述TO封裝器件包括框架、連接相鄰兩個框架的連筋、塑封本體和引腳,所述鑲條包括平板式的鑲條本體,所述鑲條本體上均勻設有若干擋板,所述擋板相對鑲條本體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框架的厚度;
所述擋板包括擋板本體和設在擋板本體端部的端頭,所述端頭的寬度大于所述擋板本體的寬度;
所述端頭的寬度大于或等于TO封裝器件的相鄰框架間隙的寬度;
所述擋板的長度等于TO封裝器件的相鄰框架間隙的長度。
在所述鑲條本體上、所述擋板本體的上方還設有與擋板本體頂面平行的凸起,所述凸起至所述擋板本體的垂直距離等于所述連筋的寬度。
所述端頭的縱向截面為矩形、半圓形或梯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包括鑲條本體和設在本體上的擋板,擋板端頭的寬度大于所述擋板本體的寬度,所述擋板端頭與框架間隙過盈配合,阻止溢膠的發生,擋板除了端頭以外的部分不與框架側邊接觸,通過減少擋板與框架的接觸面積,預防框架與擋板卡料;鑲條本體上還設有凸起,凸起與擋板形成的間隙剛好容置連接,起到定位和固定作用。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同時解決了溢膠和卡料的問題,具有良好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仰視圖,
圖3是圖1的左視圖,
圖4是現有技術中TO封裝器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與TO封裝器件結合使用圖;
圖中1是框架,11是連筋,2是塑封本體,3是引腳,4是鑲條本體,51是端頭,52是擋板本體,6是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具體說明。
如圖4所示,TO封裝器件包括框架1、連接相鄰兩個框架1的連筋11、塑封本體2和引腳3,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所述鑲條包括平板式的鑲條本體4,所述鑲條本體4上均勻設有若干擋板,所述擋板相對鑲條本體4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框架1的厚度;
所述擋板包括擋板本體52和設在擋板本體52端部的端頭51,所述端頭51的寬度大于所述擋板本體52的寬度;在使用時,如圖5所示,擋板5只有大端頭與TO封裝器件的框架1接觸,而不是擋板5的全部與框架1接觸,以此來減少擋板與框架1的接觸面積,避免封裝好后拆卸時卡料;
所述端頭51的寬度大于或等于TO封裝器件的相鄰框架間隙的寬度;擋板與框架1之間過盈配合,以防止溢膠的發生。
所述擋板的總長度等于TO封裝器件的相鄰框架間隙的長度,這樣,在注塑時,擋板剛好能擋住塑料使其不會向框架1間隙流動,不污染框架1。
在所述鑲條本體4上、所述擋板本體52的上方還設有與擋板本體52頂面平行的凸起6,所述凸起6至所述擋板本體52的垂直距離等于所述連筋11的寬度。這樣,連筋11適配在擋板本體52和凸起6之間,起到定位和固定待塑封的TO封裝器件,以保證塑封的準確性和精確性。
所述端頭51的縱向(此處的方向以圖1中的方向為準)截面為矩形、半圓形或梯形,優選半圓形和梯形,因為它們的最大寬度處與框架1的接觸是線接觸,接觸面積最小,在起到防止溢膠的同時,卡料幾率最小,最容易拆下。
本實用新型在有效防止溢膠的情況下,保證了鑲條與框架間不會卡料,不影響注塑后的拆分,因此不會對后續的正常作業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