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及其制作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專利涉及一種安裝使用在供熱管網(wǎng)上即可采暖又可換取熱水洗浴的暖氣換熱器,尤其涉及一種不銹鋼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水器及其制作工藝。
背景技術:
本申請人2007年3月10日申請的專利號為200720019175. 2、授權公告號為 CN201(^875Y、實用新型名稱為“防垢型逆流式換熱器”的專利產(chǎn)品,上市后經(jīng)過4個取暖期的實用,原專利技術多為儲水式換熱結構,殼體空腔大,管徑較粗,目的用內存的熱水蓄量來緩解冷水進度,延長交換加熱時間。實踐證明效果差,洗澡開始需兌點涼水,中途不用兌水變涼,卻不令人滿意,出現(xiàn)用一輪等待加熱再用一輪。一人洗澡時間內不能連續(xù)輸出38° 以上的熱水,效果差等缺陷。家用暖氣轉換熱水器,有近15年的歷史,現(xiàn)有技術及原專利技術“冷包熱”存在重大技術難題,未能得到解決。圓形或矩形管供熱通道,圓管截面或矩形管截面圓R中心的水溫度一直處于高溫度狀態(tài),中心水柱得不到吸收熱量的技術難題。如將圓形管道應分成若干面積相等的同心圓環(huán)內半徑為R,然后沿一條或兩條、多條互相垂直的直徑測量的水溫度,距R半徑最遠的接觸冷流體壁面的外圓環(huán)水溫度最低,圓R中心水溫度最高,導致熱傳導不平衡,熱損失大,換熱效率低。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克服現(xiàn)有及專利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捏邊好焊接、承壓強、不漏水、換熱效率高的不銹鋼管連通雙間傳熱壁換熱器及其制作工藝。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包括二支及二支以上的自來水吸熱外管,自來水吸熱外管的端頭固定連接有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自來水吸熱外管內設置有供熱管,自來水吸熱外管之間通過自來水連通管連通,供熱管之間通過供熱管連通管連通;暖氣進口和暖氣出口分別與供熱管的進端和出端固定連通,自來水進口和自來水出口分別與自來水吸熱外管的進端和出端固定連通;其特征是部分或全部供熱管內設置有自來水吸熱內管,自來水吸熱內管與自來水吸熱外管的腔體連通。根據(jù)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自來水連通管內對應地設置有所述的供熱管連通管;所述的自來水連通管為直管;所述的供熱管連通管為直管; 所述的自來水吸熱內管為直管。根據(jù)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向外或向內翻邊,鑲嵌在自來水吸熱外管端口內,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的翻邊與自來水吸熱外管端口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根據(jù)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為外凸弧形封頭,邊向外或向內翻邊;或者為內凹弧形封頭,邊向外或向內翻邊;或者平板形CN 102538513 A
向外或向內翻邊;或者向夕卜、向內凸臺形向外或向內翻邊。根據(jù)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自來水吸熱外管管壁沖有孔并內翻邊,自來水連通管插入自來水吸熱外管沖孔內,自來水連通管端口邊與自來水吸熱外管沖孔的內翻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根據(jù)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供熱管的端口內鑲嵌有供熱管封堵板,供熱管封堵板外翻邊或內翻邊,供熱管封堵板的翻邊與供熱管端口邊并接、 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或者供熱管與自來水吸熱內管之間的端口鑲嵌有封堵板,封堵板的中心沖有孔,封堵板外翻邊或內翻邊,沖孔內翻邊或外翻邊;封堵板的外翻邊與供熱管端口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沖孔的內翻邊或外翻邊與自來水吸熱內管的端口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根據(jù)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來水連通管設計在兩相鄰自來水吸熱外管的一端,并且相鄰的下一個自來水連通管設計在兩相鄰自來水吸熱外管的另一端;所述的兩相鄰自來水吸熱外管之間與自來水連通管相對應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支撐件;所述的暖氣進口和自來水出口設置在換熱器同一側的同一端;所述的暖氣出口和自來水進口設置在換熱器同一側的另一個同一端。根據(jù)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是兩相鄰的自來水吸熱外管端頭之間通過與其成90°角的自來水吸熱連通管連通;兩相鄰的供熱管端頭之間通過與其成 90°角的供熱管連通管連通。根據(jù)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自來水吸熱外管、自來水吸熱內管、自來水連通管、供熱管、供熱管連通管、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供熱管封堵板、供熱管與自來水吸熱內管之間的封堵板為不銹鋼材料制作而成。一種制作所述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的工藝,其特征是自來水吸熱外管兩邊邊管兩端頭留頭長12 15mm處,單面沖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1. 5 2. 5mm,另端頭對應面下方?jīng)_小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1. 5 2mm,安裝自來水進、出口管螺紋絲接頭;其它自來水吸熱外管兩端頭留頭長12 15mm處單面沖孔,另端頭對應面下方?jīng)_孔,兩對應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1. 5 2. 5mm,自來水吸熱直連通管根據(jù)吸熱外管拉伸孔徑及拉伸邊高度,兩端頭端面R弧角切頭,自來水吸熱直連通管無間隙嵌入自來水吸熱外管拉伸孔內,管壁面R弧角吻合雙邊對齊一致,在管口內捏邊自熔平焊法連接;供熱管兩邊邊管一段頭留頭7 IOmm 處,單面沖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1.0 1.5mm,另一端頭與管螺紋絲頭連接,其它供熱管兩端留頭7 10 mm處單面沖孔,另端頭對應面下方?jīng)_孔,兩對應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1. 0 1. 5mm,供熱管連通直管根據(jù)供熱管拉伸孔徑及拉伸邊高度,兩端頭端面R弧角切頭,供熱連通直管無間隙嵌入供熱管拉伸孔內,管壁面R弧角吻合雙邊對齊一致,在供熱管管口內捏邊自熔平焊法連接,供熱管兩端口封頭堵板根據(jù)供熱管管口內徑向外翻邊3 5mm高,鑲嵌在供熱管端口,管壁面雙邊對齊吻合一致,繞管口捏邊自熔平焊法連接;供熱管封頭堵板沖有中心孔向上翻邊3 5mm高的邊,自來水內吸熱直管插入供熱管內,自來水內吸熱直管端頭邊與供熱管封堵板沖出的中心孔向上翻的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形成冷流體雙間壁雙行通道逆流式對流傳熱,增大傳熱面積;伸出供熱管封頭堵板外3 5mm ;自來水吸熱外管兩端封頭向外翻邊3 5mm高,無間隙鑲嵌在自來水吸熱外管端口內,兩焊件壁面吻合雙邊對齊環(huán)縫一槍自動捏邊自熔平焊法焊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1、為了解決這一重大技術難題,經(jīng)反復試驗,為了提高換熱器結構的緊湊性,采取在熱流體供熱管內安裝不銹鋼冷流體吸熱內管,不銹鋼是熱的良導體,不銹鋼的傳熱速率> 水, 大大增加了單位體積內冷熱兩種流體熱交換所需要的傳熱面積,增大傳熱面積,縮小吸熱半徑,冷流體在熱流體圓柱管束中逆流穿過,吸收的熱量應等于熱流體所放出的熱量,熱流體呈圓環(huán)形通道流動,更增加湍流程度,加快傳熱速率。單位體積內的傳熱面積約為原專利換熱器的2倍,熱效率高。本發(fā)明解決了暖氣換熱水器熱流體在一定壓力溫度下,一定流速的情況下,湍流程度影響不到被傳熱體中心圓柱狀的高溫流動狀態(tài),在熱流體供熱管內安裝不銹鋼吸熱內管,促使冷流體能被吸收到升至最高溫度,而冷流體至多能被加熱到熱流體的進口水溫度。 本發(fā)明達到了最實用性目的,長時間連續(xù)輸出洗澡熱水、不斷流。2、本發(fā)明自來水吸熱外管和供熱管等全部采用不銹鋼材料,不銹鋼管抗腐蝕性能好耐用延年,管壁較薄傳熱好,銅材成本高,不銹鋼優(yōu)于其它材料。又能交換純清自來熱水能洗澡、生活實用等。不銹鋼管管壁光滑流體流動阻力小,水垢很難吸附,延長水垢吸附時間,即便產(chǎn)生微量水垢,也能灌酸清洗,產(chǎn)品體積小。不銹鋼管管壁較薄,便于沖孔、拉伸、翻邊、鑲嵌捏邊好焊接,制造成本低。冷水加熱空腔窄小,冷流體加熱靜壓力小捏邊焊法不漏水。3、由結構的改變產(chǎn)生帶來新的技術效果,在單位體積內增大傳熱面積,改進傳熱面結構供熱管可采用螺紋壓花管、波紋管等更增加了傳熱的tt表面積。在供熱管空腔中增加冷水管通道形成雙間壁對流傳熱,構成冷流體雙行通道純逆流增大平均溫度差,提高熱傳導。自來水在流經(jīng)過程中被加熱,高效換熱無溫差,長時間連續(xù)輸出熱水不斷流。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供熱通道圓中心溫度過高狀態(tài),熱流體得不到放出熱量或熱傳導慢的缺陷。熱傳導不平衡,熱損失大的技術難題。本發(fā)明熱流體管中心圓的高溫度層經(jīng)冷流體流經(jīng)導熱穿透熱流層完全充分放出熱量得到吸收,加快導熱速率,提升了兩倍的換熱效果。4、本發(fā)明縮小殼體管徑,增大傳熱面積,減少冷水的儲量,降低熱膨脹靜壓力,解決原專利產(chǎn)品傳熱面積小,傳熱效果差的技術缺陷,是一種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捏邊好焊接換熱器。5、供熱連通直管比彎管省料,制作工藝簡單,能縮小產(chǎn)品橫向管與管之間距離或管間距離大小自由設計。用握回彎的彎管作連通管,管橫向間管間距離受管直徑和R弧度限定了,管間距離和尺寸,管與管之間距離大,產(chǎn)品體積大。
圖1為本發(fā)明的外形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放大的示意圖。圖4為圖2或圖3中I的局部放大圖。圖5為另一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附圖中1、暖氣進口; 2、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3、自來水出口;4、自來水吸熱外管;5、自來水連通管;6、支撐件;7、自來水進口 ;8、暖氣出口 ;9、供熱管;10、供熱管連通管;11、供熱管封堵板;12、自來水吸熱內管;13、封堵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本發(fā)明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如圖1、圖2、圖3、圖4、圖5所示,包括二支及二支以上的自來水吸熱外管4,自來水吸熱外管4的端頭固定連接有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2,自來水吸熱外管4內設置有供熱管9,自來水吸熱外管4之間通過自來水連通管5連通,供熱管 9之間通過供熱管連通管10連通;暖氣進口 1和暖氣出口 8分別與供熱管9的進端和出端固定連通,自來水進口 7和自來水出口 3分別與自來水吸熱外管4的進端和出端固定連通; 其特征是部分或全部供熱管9內設置有自來水吸熱內管12,自來水吸熱內管12與自來水吸熱外管4的腔體連通。自來水連通管5內對應地設置有供熱管連通管10 ;自來水連通管5為直管;所述的供熱管連通管10為直管;自來水吸熱內管12為直管。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2向外或向內翻邊,鑲嵌在自來水吸熱外管4端口內,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2的翻邊與自來水吸熱外管4端口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2為外凸弧形封頭,邊向外或向內翻邊;或者為內凹弧形封頭,邊向外或向內翻邊;或者平板形向外或向內翻邊;或者向外、向內凸臺形向外或向內翻邊。自來水吸熱外管4管壁沖有孔并內翻邊,自來水連通管5插入自來水吸熱外管4 沖孔內,自來水連通管5端口邊與自來水吸熱外管4沖孔的內翻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供熱管9的端口內鑲嵌有供熱管封堵板11,供熱管封堵板11外翻邊或內翻邊,供熱管封堵板11的翻邊與供熱管9端口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或者供熱管9與自來水吸熱內管12之間的端口鑲嵌有封堵板13,封堵板13的中心沖有孔,封堵板13外翻邊或內翻邊,沖孔內翻邊或外翻邊;封堵板13的外翻邊與供熱管9端口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沖孔的內翻邊或外翻邊與自來水吸熱內管12的端口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自來水連通管5設計在兩相鄰自來水吸熱外管4的一端,并且相鄰的下一個自來水連通管5設計在兩相鄰自來水吸熱外管4的另一端;兩相鄰自來水吸熱外管4之間與自來水連通管5相對應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支撐件6 ;所述的暖氣進口 1和自來水出口 3設置在換熱器同一側的同一端;所述的暖氣出口 8和自來水進口 7設置在換熱器同一側的另
一個同一端。如圖5所示,兩相鄰的自來水吸熱外管端頭之間通過與其成90°角的自來水吸熱連通管連通。兩相鄰的供熱管端頭之間通過與其成90°角的供熱管連通管連通。本發(fā)明自來水吸熱外管、自來水吸熱內管、自來水連通管、供熱管、供熱管連通管、 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供熱管封堵板、供熱管與自來水吸熱內管之間的封堵板為不銹鋼材料制作而成。本發(fā)明中,自來水吸熱外管4內通自來水,自來水吸熱內管12內通自來水,供熱管 9內通暖氣水。
具體制作工藝
本發(fā)明管聯(lián)通雙間壁傳熱捏邊焊換熱器。包括,二支及二支以上的自來水吸熱外管,自來水吸熱外管內穿有供熱管,供熱管內設置有自來水吸熱內管,構成自來水吸熱內管、外管雙行通道雙間壁對流傳熱,自來水吸熱外管之間通過自來水連通直管連通,供熱管之間通過供熱管連通直管連通,暖氣進口和暖氣出口分別與供熱管的始端和末端固定連通,自來水進口和自來水出口分別與自來水吸熱外管的進端和出端固定連通。制作工藝
1、自來水吸熱外管兩邊邊管兩端頭留頭長12 15mm處,單面沖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 1. 5 2. 5mm,另端頭對應面下方?jīng)_小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1. 5 2mm,安裝自來水進出口管螺紋絲接頭。其它自來水吸熱外管兩端頭留頭長12 15mm處單面沖孔,另端頭對應面下方?jīng)_孔,兩對應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1. 5 2. 5mm,自來水吸熱直連通管根據(jù)自來水吸熱外管拉伸孔徑及拉伸邊高度,兩端頭端面R弧角切頭,自來水吸熱直連通管無間隙嵌入自來水吸熱外管拉伸孔內,管壁面R弧角吻合雙邊對齊一致,在外管管口內捏邊自熔平焊法連接。如圖5所示,自來水吸熱外管兩邊邊管一端頭留頭長12 15mm處,單面沖小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1. 5 2. 5mm,安裝自來水進出口管螺紋絲接頭,另端頭對應面根據(jù)管直徑向內切割成45度角。其它相鄰的自來水吸熱外管向內切割45°角,另一端頭對應面向相反方向切割成45度角,自來水吸熱連通直管兩端頭內口徑為小角切割成45°角,與自來水吸熱外管對接連通構成自來水吸熱外管通道。2、供熱管兩邊邊管一段頭留頭7 IOmm處,單面沖孔向內拉伸高度為1. 0 1. 5mm,另一端頭與管螺紋絲頭連接,其它供熱管兩端留頭7 10 mm處單面沖孔,另端頭對應面下方?jīng)_孔,兩對應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1. 0 1. 5mm,供熱管連通直管根據(jù)供熱管拉伸孔徑及拉伸邊高度,兩端頭端面R弧角切頭,供熱連通直管無間隙嵌入供熱管拉伸孔內,管壁面R弧角吻合雙邊對齊一致,在供熱管管口內捏邊自熔平焊法連接。供熱管兩端口封頭堵板根據(jù)供熱管管口內徑向外翻邊3 5mm高,鑲嵌在供熱管端口,管壁面雙邊對齊吻合一致,繞管口捏邊自熔平焊法連接。 供熱管封頭堵板沖有中心孔向上翻邊3 5mm高的邊,自來水內吸熱直管插入供熱管內,自來水內吸熱直管端頭邊與供熱管封堵板沖出的中心孔向上翻的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形成冷流體雙間壁雙行通道逆流式對流傳熱增大傳熱面積。伸出供熱管封頭堵板外3 5mm。自來水內吸熱直管與封頭堵板密封連接,經(jīng)壓力測驗,供熱管通道無滲漏為合格。供熱管整體連通是活動的,熱膨脹能自由伸縮。增強流體湍動程度,加大流速, 減小傳熱邊界層中滯流內層厚度,提高對流傳熱系數(shù),減少對流傳熱的阻力。自來水吸熱外管兩端封頭向外翻邊3 5mm高,無間隙鑲嵌在自來水吸熱外管端口內,兩焊件壁面吻合雙邊對齊環(huán)縫一槍自動捏邊自熔平焊法焊接,再次經(jīng)壓力測驗無滲漏為合格。在供熱連通管內插入自來水吸熱內管密封連通構成自來水吸熱內管、外管雙行通道、雙間壁逆流式對流傳熱通道。3、如圖5所示,供熱管兩邊邊管一端頭與自來水進、出口管螺紋絲頭連接,另一端頭對應面根據(jù)管直徑向內面切割成45°角。其它供熱管向內面切割成45°角,另一端頭對應面向相反方向切割成45°角。供熱連通直管兩端頭內口徑為小角切割成45°角,與供熱管對接連通成供熱管通道。在供熱連通直管外角沖孔向外翻邊1. 5 2. 0mm,插入自來水吸熱內管密封連通構成自來水吸熱內管、外管雙行通道、雙間壁逆流式對流傳熱通道。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fā)明的構思和保護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設計構思的前提下,本領域中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包括二支及二支以上的自來水吸熱外管(4),自來水吸熱外管(4)的端頭固定連接有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2),自來水吸熱外管(4)內設置有供熱管(9),自來水吸熱外管(4)之間通過自來水連通管(5)連通,供熱管(9)之間通過供熱管連通管(10)連通;暖氣進口( 1)和暖氣出口(8)分別與供熱管(9)的進端和出端固定連通,自來水進口( 7 )和自來水出口( 3 )分別與自來水吸熱外管(4 )的進端和出端固定連通; 其特征是部分或全部供熱管(9)內設置有自來水吸熱內管(12),自來水吸熱內管(12)與自來水吸熱外管(4)的腔體連通。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自來水連通管 (5)內對應地設置有所述的供熱管連通管(10);所述的自來水連通管(5)為直管;所述的供熱管連通管(10)為直管;所述的自來水吸熱內管(12)為直管。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2)向外或向內翻邊,鑲嵌在自來水吸熱外管(4)端口內,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2) 的翻邊與自來水吸熱外管(4 )端口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2)為外凸弧形封頭,邊向外或向內翻邊;或者為內凹弧形封頭,邊向外或向內翻邊;或者平板形向外或向內翻邊;或者向外、向內凸臺形向外或向內翻邊。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自來水吸熱外管(4)管壁沖有孔并內翻邊,自來水連通管(5)插入自來水吸熱外管(4)沖孔內,自來水連通管(5)端口邊與自來水吸熱外管(4)沖孔的內翻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供熱管(9)的端口內鑲嵌有供熱管封堵板(11),供熱管封堵板(11)外翻邊或內翻邊,供熱管封堵板(11)的翻邊與供熱管(9 )端口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或者供熱管(9 )與自來水吸熱內管 (12)之間的端口鑲嵌有封堵板(13),封堵板(13)的中心沖有孔,封堵板(13)外翻邊或內翻邊,沖孔內翻邊或外翻邊;封堵板(13)的外翻邊與供熱管(9)端口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沖孔的內翻邊或外翻邊與自來水吸熱內管(12)的端口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來水連通管(5)設計在兩相鄰自來水吸熱外管(4)的一端,并且相鄰的下一個自來水連通管(5)設計在兩相鄰自來水吸熱外管(4)的另一端;所述的兩相鄰自來水吸熱外管(4)之間與自來水連通管(5)相對應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支撐件(6);所述的暖氣進口(1)和自來水出口(3) 設置在換熱器同一側的同一端;所述的暖氣出口(8)和自來水進口(7)設置在換熱器同一側的另一個同一端。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是兩相鄰的自來水吸熱外管端頭之間通過與其成90°角的自來水吸熱連通管連通;兩相鄰的供熱管端頭之間通過與其成90°角的供熱管連通管連通。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自來水吸熱外管、自來水吸熱內管、自來水連通管、供熱管、供熱管連通管、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供熱管封堵板、供熱管與自來水吸熱內管之間的封堵板為不銹鋼材料制作而成。
10.一種制作權利要求1、2、3、4、5、6、7或9所述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的工藝,其特征是自來水吸熱外管兩邊邊管兩端頭留頭長12 15mm處,單面沖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 1. 5 2. 5mm,另端頭對應面下方?jīng)_小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1. 5 2mm,安裝自來水進、出口管螺紋絲接頭;其它自來水吸熱外管兩端頭留頭長12 15mm處單面沖孔,另端頭對應面下方?jīng)_孔,兩對應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1. 5 2. 5mm,自來水吸熱直連通管根據(jù)吸熱外管拉伸孔徑及拉伸邊高度,兩端頭端面R弧角切頭,自來水吸熱直連通管無間隙嵌入自來水吸熱外管拉伸孔內,管壁面R弧角吻合雙邊對齊一致,在管口內捏邊自熔平焊法連接;供熱管兩邊邊管一段頭留頭7 IOmm處,單面沖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1. 0 1. 5mm,另一端頭與管螺紋絲頭連接,其它供熱管兩端留頭7 10 mm處單面沖孔,另端頭對應面下方?jīng)_孔,兩對應孔向內拉伸邊高度為1. 0 1. 5mm,供熱管連通直管根據(jù)供熱管拉伸孔徑及拉伸邊高度,兩端頭端面R弧角切頭,供熱連通直管無間隙嵌入供熱管拉伸孔內,管壁面R弧角吻合雙邊對齊一致,在供熱管管口內捏邊自熔平焊法連接,供熱管兩端口封頭堵板根據(jù)供熱管管口內徑向外翻邊3 5mm高,鑲嵌在供熱管端口,管壁面雙邊對齊吻合一致,繞管口捏邊自熔平焊法連接;供熱管封頭堵板沖有中心孔向上翻邊3 5mm高的邊,自來水內吸熱直管插入供熱管內,自來水內吸熱直管端頭邊與供熱管封堵板沖出的中心孔向上翻的邊并接、雙邊對齊捏邊焊接連接;形成冷流體雙間壁雙行通道逆流式對流傳熱,增大傳熱面積;伸出供熱管封頭堵板外3 5mm ;自來水吸熱外管兩端封頭向外翻邊3 5mm高,無間隙鑲嵌在自來水吸熱外管端口內,兩焊件壁面吻合雙邊對齊環(huán)縫一槍自動捏邊自熔平焊法焊接。
全文摘要
一種管連通雙間壁傳熱換熱器及其制作工藝,包括二支及二支以上的自來水吸熱外管,自來水吸熱外管的端頭固定連接有自來水吸熱外管封頭,自來水吸熱外管內設置有供熱管,自來水吸熱外管之間通過自來水連通管連通,供熱管之間通過供熱管連通管連通;暖氣進口和暖氣出口分別與供熱管的進端和出端固定連通,自來水進口和自來水出口分別與自來水吸熱外管的進端和出端固定連通;其特征是部分或全部供熱管內設置有自來水吸熱內管,自來水吸熱內管與自來水吸熱外管的腔體連通。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捏邊好焊接、承壓強、不漏水、換熱效率高。
文檔編號F28D7/10GK102538513SQ20121000675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11日
發(fā)明者張偉, 張沖 申請人: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