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泥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污泥焚燒設備。
背景技術:
污泥焚燒是污泥處理的一種工藝。它利用焚燒爐將脫水污泥加溫干燥,再用高溫氧化污泥中的有機物,使污泥成為少量灰燼。焚燒后余灰可作為資源重復利用。如果仍含有重金屬離子等有毒物質,還須做最終處理,固化深埋。污泥的干燥程度和進行焚燒時的溫度影響著污泥處理的效果,但是市場上的新型污泥焚燒設備不僅管理要求高,還很難達到客戶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背景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新型污泥焚燒設備。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新型污泥焚燒設備,包括保溫箱、第一預熱機構、第二預熱機構、焚燒機構和排雜機構,保溫箱上具有出氣口;
第一預熱機構包括第一導料管、第一驅動桿、第一驅動電機、抽風機、第一螺旋葉片和多個預熱輔助裝置,第一導料管安裝在保溫箱上部,第一驅動桿可轉動安裝在第一導料管內,第一驅動電機驅動連接第一驅動桿第一端,第一驅動電機驅動第一驅動桿轉動,第一驅動桿內設有導風通道,導風通道沿第一驅動桿軸向穿過第一驅動桿,導風通道、第一驅動桿和第一導料管軸線重合,抽風機管路連通導風通道,抽風機管路連通導風通道的位置位于第一驅動桿第一端,第一螺旋葉片安裝在第一驅動桿外圍,第一導料管上設有第一進料口和第一出料口,第一進料口和第一出料口分別對應第一驅動桿第一端和第一驅動桿第二端的位置,第一螺旋葉片上設有多個安裝孔,預熱輔助裝置與安裝孔一一對應;
預熱輔助裝置包括兩個輔助塊、螺紋桿和固定塊;輔助塊上設有供螺紋桿穿過的穿透通孔,固定塊設有盲孔,盲孔內設有與螺紋桿相適配的內螺紋,螺紋桿第一端安裝有抵靠塊,螺紋桿第二端先后穿過一個輔助塊的穿透通孔、螺紋桿對應的安裝孔和另一個輔助塊的穿透通孔,并通過內螺紋與固定塊連接,輔助塊上還設有多個污泥卡槽;
第二預熱機構包括第二導料管、第二驅動桿、第二驅動電機和第二螺旋葉片,第二導料管安裝在保溫箱上部,并位于第一導料管下方,第二驅動桿可轉動安裝在第二導料管內,第二驅動電機驅動連接第二驅動桿,第二驅動電機驅動第二驅動桿轉動,第二螺旋葉片安裝在第二驅動桿外圍,第二導料管上設有第二進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第二進料口與第一出料口位置相對應;
焚燒機構和排雜機構對應第二出料口位置安裝在保溫箱內。
優選地,第一導料管與第二導料管軸線平行,第二出料口位于第二進料口靠近第一進料口的一側。
優選地,輔助塊位于穿透通孔軸向上相對的兩側均設有彈性層。
優選地,盲孔內設有彈性層。
優選地,排雜機構包括接料架和至少一個排雜輔助裝置,排雜輔助裝置包括第三驅動桿和兩個第三螺旋葉片,第三驅動桿可轉動安裝在接料架上,兩個第三螺旋葉片均安裝在第三驅動桿上,且兩個第三螺旋葉片的送料方向相反。
優選地,保溫箱對應第一驅動桿第二端的位置安裝有觀察筒,觀察筒上安裝有觀察門,觀察門呈透明狀。
優選地,出氣口與焚燒機構位于保溫箱在第二導料管軸向上相對的兩側,保溫箱內位于出氣口與焚燒機構之間豎直安裝有多個擋風墻,擋風墻上設有導風口,任意兩個相鄰擋風墻的導風口分別位于擋風墻上部和擋風墻下部。
優選地,第二螺旋葉片上設有多個送料輔助孔。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通過第一進料口加入污泥,第一驅動電機通過第一驅動桿帶動第一螺旋葉片轉動,實現污泥平穩的推送,保溫箱內部焚燒污泥所產生的熱量通過第一導料管對污泥進行預熱,有效提高第一導料管內水分氣化的效果,抽風機與導風通配合,將第一驅動桿第二端附近含有水分的空氣吸走,污泥在第一導料管內移動的過程中,兩個輔助塊的污泥卡槽都會卡入污泥,輔助塊隨著第一螺旋葉片轉動不斷的實現污泥卡槽內的污泥和其它污泥摩擦,不僅提高了污泥破碎的效果,還通過污泥之間相互摩擦提高了污泥的熱量,通過第一出料口進入第二進料口的污泥通過第二驅動電機、第二驅動桿和第二螺旋葉片配合由第二出料口排出,由于抽風機與導風通道配合在第一驅動桿第二端附近產生負壓,可使熱空氣通過第二出料口進入,進一步提高本實用新型干燥的效果。本實用新型使用方便,且有效的提高了污泥干燥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新型污泥焚燒設備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預熱輔助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新型污泥焚燒設備,包括保溫箱1、第一預熱機構、第二預熱機構、焚燒機構4和排雜機構5,保溫箱1上具有出氣口101;
第一預熱機構包括第一導料管21、第一驅動桿22、第一驅動電機23、抽風機24、第一螺旋葉片25和多個預熱輔助裝置,第一導料管21安裝在保溫箱1上部,第一驅動桿22可轉動安裝在第一導料管21內,第一驅動電機23驅動連接第一驅動桿22第一端,第一驅動電機23驅動第一驅動桿22轉動,第一驅動桿22內設有導風通道,導風通道沿第一驅動桿22軸向穿過第一驅動桿22,導風通道、第一驅動桿22和第一導料管21軸線重合,抽風機24管路連通導風通道,抽風機24管路連通導風通道的位置位于第一驅動桿22第一端,第一螺旋葉片25安裝在第一驅動桿22外圍,第一導料管21上設有第一進料口和第一出料口,第一進料口和第一出料口分別對應第一驅動桿22第一端和第一驅動桿22第二端的位置,第一螺旋葉片25上設有多個安裝孔,預熱輔助裝置與安裝孔一一對應;
預熱輔助裝置包括兩個輔助塊261、螺紋桿262和固定塊263;輔助塊261上設有供螺紋桿262穿過的穿透通孔,固定塊263設有盲孔,盲孔內設有與螺紋桿262相適配的內螺紋,螺紋桿262第一端安裝有抵靠塊,螺紋桿262第二端先后穿過一個輔助塊261的穿透通孔、螺紋桿262對應的安裝孔和另一個輔助塊261的穿透通孔,并通過內螺紋與固定塊263連接,輔助塊261上還設有多個污泥卡槽;污泥卡槽長度方向平行于穿透通孔軸向。
第二預熱機構包括第二導料管31、第二驅動桿32、第二驅動電機33和第二螺旋葉片34,第二導料管31安裝在保溫箱1上部,并位于第一導料管21下方,第二驅動桿32可轉動安裝在第二導料管31內,第二驅動電機33驅動連接第二驅動桿32,第二驅動電機33驅動第二驅動桿32轉動,第二螺旋葉片34安裝在第二驅動桿32外圍,第二導料管31上設有第二進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第二進料口與第一出料口位置相對應;
焚燒機構4和排雜機構5對應第二出料口位置安裝在保溫箱1內。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通過第一進料口加入污泥,第一驅動電機23通過第一驅動桿22帶動第一螺旋葉片25轉動,實現污泥平穩的推送,保溫箱1內部焚燒污泥所產生的熱量通過第一導料管21對污泥進行預熱,有效提高第一導料管21內水分氣化的效果,抽風機24與導風通配合,將第一驅動桿22第二端附近含有水分的空氣吸走,污泥在第一導料管21內移動的過程中,兩個輔助塊261的污泥卡槽都會卡入污泥,輔助塊261隨著第一螺旋葉片25轉動不斷的實現污泥卡槽內的污泥和其它污泥摩擦,不僅提高了污泥破碎的效果,還通過污泥之間相互摩擦提高了污泥的熱量,通過第一出料口進入第二進料口的污泥通過第二驅動電機33、第二驅動桿32和第二螺旋葉片34配合由第二出料口排出,由于抽風機24與導風通道配合在第一驅動桿22第二端附近產生負壓,可使熱空氣通過第二出料口進入,進一步提高本實用新型干燥的效果。
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導料管21與第二導料管31軸線平行,第二出料口位于第二進料口靠近第一進料口的一側,有利于節約本實用新型的體積。
本實施方式中,輔助塊261位于穿透通孔軸向上相對的兩側均設有彈性層,有利于輔助塊261適應第一螺旋葉片25彎曲的結構,并有利于減少污泥與螺紋桿262接觸的可能。
本實施方式中,盲孔內設有彈性層,通過彈性層與螺紋桿262,使螺紋桿262受到將螺紋桿262從盲孔推出的力,使螺紋桿262與內螺紋緊密接觸。
本實施方式中,排雜機構5包括接料架51和至少一個排雜輔助裝置,排雜輔助裝置包括第三驅動桿521和兩個第三螺旋葉片522,第三驅動桿521可轉動安裝在接料架51上,兩個第三螺旋葉片522均安裝在第三驅動桿521上,且兩個第三螺旋葉片522的送料方向相反,實現雜質高效排出的同時可以減少保溫箱1內爐溫的損失。
本實施方式中,保溫箱1對應第一驅動桿22第二端的位置安裝有觀察筒102,觀察筒102上安裝有觀察門,觀察門呈透明狀,便于使用者觀察。
本實施方式中,出氣口101與焚燒機構4位于保溫箱1在第二導料管31軸向上相對的兩側,保溫箱1內位于出氣口101與焚燒機構4之間豎直安裝有多個擋風墻103,擋風墻103上設有導風口,任意兩個相鄰擋風墻103的導風口分別位于擋風墻103上部和擋風墻下部,有利于實現第二導料管31受到的溫度沿著遠離焚燒機構4的方向逐漸減少,提高污泥干燥的效果。
本實施方式中,第二螺旋葉片34上設有多個送料輔助孔,節約制造成本的同時提高污泥粉碎的效果。
本實施方式中,保溫箱1包括保溫層和安裝在保溫層內部的耐火磚層,簡單方便的實現保溫箱1的保溫。
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驅動桿22第二端安裝有排雜筒,排雜筒與導風通道連通,排雜筒內徑沿著遠離第一驅動桿22的方向內徑逐漸增減,排雜筒軸線水平。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