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鍋爐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臥式煤粉爐爐膛吹灰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燃煤粉鍋爐的本體結構,根據燃燒器的布置位置通常分為以下幾種結構:一、燃燒器布置在鍋爐頂部,火焰垂直向下,立式布置,為適用燃燒器的火焰特性,鍋爐設計高度很高,操作、檢修難度很大,鍋爐房的基建投資成本加大。
二、燃燒器布置在鍋爐底部,火焰垂直向上,立式布置,灰渣易進入燃燒器造成燃燒器故障或結焦現象,導致停爐檢修,且檢修困難。
三、燃燒器布置在前墻或側墻水平布置,臥式布置,由于其結構簡單,燃燒器操作檢修方便,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爐膛由于水平布置,煤粉燃燒后的灰分易沉降并積聚在爐膛內,造成受熱面的污染甚至產生結焦現象。
由于臥式布置相對于立式布置而言,其鍋爐房建設投資少,鍋爐設計高度較低,日常操作、維護較為方便,故臥式布置的結構形式應用較廣。針對臥式布置的爐膛積灰,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在爐膛的底部設落灰斗,落灰斗下部接除渣機或倉泵等出灰系統,通過機械或氣力輸送的方式出灰,結構復雜,故障率高,運行效果差,不能滿足實際使用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新型臥式煤粉爐爐膛吹灰裝置。本實用新型在爐膛內底面上布置壓縮空氣出灰裝置,通過壓縮空氣定期吹掃,將沉降在爐膛底部的灰吹起,隨煙氣進入尾部的除塵設備,爐膛內不積灰。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廉,故障率低,采用自動調節方式,通過DCS控制系統邏輯控制,定期吹灰,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簡單,降低工人勞動強度。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一種新型臥式煤粉爐爐膛吹灰裝置,它包括由爐膛水冷壁組成的爐膛,所述爐膛的前端面上布置安裝有燃燒器,爐膛的底面上沿爐膛的長度方向上分布設置有多個第一吹灰管,每個所述第一吹灰管上分布連接有多個風帽裝置,爐膛前端底面上沿爐膛的寬度方向設置有第二吹灰管且第二吹灰管上開設有多個吹灰氣孔,第一吹灰管的進氣端與壓縮空氣系統連接,第二吹灰管的進氣端通過進氣管與壓縮空氣系統連接,且第一吹灰管與壓縮空氣系統的連接處、第二吹灰管與壓縮空氣系統的連接處均裝配有電磁閥,電磁閥的控制端通過線路與DCS控制系統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吹灰管的個數為四個,所述第二吹灰管的個數二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在爐膛內底面上布置壓縮空氣出灰裝置,通過壓縮空氣定期吹掃,將沉降在爐膛底部的灰吹起,隨煙氣進入尾部的除塵設備,爐膛內不積灰。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廉,故障率低,采用自動調節方式,通過DCS控制系統邏輯控制,定期吹灰,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簡單,降低工人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爐膛內底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壓縮空氣吹灰示意圖;
爐膛水冷壁1、爐膛2、燃燒器3、風帽裝置4、第一吹灰管5、第二吹灰管6、電磁閥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在下面的詳細描述中,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如圖1、圖2所示,一種新型臥式煤粉爐爐膛吹灰裝置,它包括由爐膛水冷壁1組成的爐膛2,所述爐膛2的前端面上布置安裝有燃燒器3,爐膛2的底面上沿爐膛2的長度方向上分布設置有多個第一吹灰管5,每個所述第一吹灰管5上分布連接有多個風帽裝置4,爐膛2前端底面上沿爐膛2的寬度方向設置有第二吹灰管6且第二吹灰管6上開設有多個吹灰氣孔,第一吹灰管5的進氣端與壓縮空氣系統連接,第二吹灰管6的進氣端通過進氣管與壓縮空氣系統連接,且第一吹灰管5與壓縮空氣系統的連接處、第二吹灰管6與壓縮空氣系統的連接處均裝配有電磁閥7,電磁閥7的控制端通過線路與DCS控制系統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臥式煤粉爐爐膛吹灰裝置在使用時,煤粉通過燃燒器3在爐膛2內燃燒并輻射換熱,隨著煤粉的燃燒,爐膛2底部慢慢會堆積灰塵,第一吹灰管5、第二吹灰管6通過電磁閥7接壓縮空氣系統,電磁閥7通過DCS控制系統設定的時間定時開啟進行吹掃,第一吹灰管5沿爐膛的長度方向設置風帽裝置4,風帽裝置沿其周向開設有合適數量的小孔,確保吹灰不留死角,第二吹灰管6設置在爐膛前端并沿爐膛2的寬度方向布置,將爐膛2前部的積灰向爐膛2尾部吹掃,沉降在爐膛底部的灰塵隨煙氣進入鍋爐尾部的除塵設備,進而被清除。其中DCS控制系統是以微處理器為基礎的集散控制系統,為現有成熟控制技術,在此不做具體描述。
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