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生產內墻磚的素燒輥道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窯爐技術領域,尤其是指一種用于生產內墻磚的素燒輥道窯。
背景技術:
傳統內墻磚素燒輥道窯,窯體結構比較單一,窯頂采用平頂結構,氣體流動性較 差;窯體寬度也大都在2900mm以下,產量難以大幅提升,相對能耗就較大。隨著陶瓷行業的 不斷發展,競爭的日益激烈,只有加大產量,降低能耗,才能在這種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占據 有利的位置。要達到提高產量,降低能耗的目的,就要從窯體的結構上入手,合理配置,同時 充分利用窯爐各部分產生的余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于生產內墻磚的能耗小、余 熱利用率高的素燒輥道窯。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用于生產內墻磚的素燒輥道 窯,所述輥道窯的包括有排煙區、燒成區、冷卻區,其中,排煙區位于輥道窯前端,燒成區、冷 卻區依次位于排煙區后,排煙區占輥道窯總長的12. 5% 15%,燒成區占輥道窯總長的 45% 50%,冷卻區占輥道窯總長的37% 42% ;其中,燒成區采用由莫來石保溫磚砌筑 而成的拱頂結構,砌筑后的拱頂拱心角為50 70°,輥道窯排煙區、冷卻區均由高鋁聚輕 球保溫磚吊掛形成的吊頂結構,砌筑后的拱頂與吊頂之間通過吊掛高鋁聚輕球保溫磚形成 保溫緩沖區,窯底表層由低鐵高鋁保溫磚砌筑,窯底中間層為高鋁聚輕球保溫磚砌筑,窯底 底層為輕質粘土磚砌筑,砌筑后的窯內設有煙氣、余熱復合利用結構,并通過煙氣、余熱復 合利用結構將窯內產生的煙氣供窯前干燥前半部分,余熱供窯前干燥后半部分。所述的煙氣、余熱復合利用結構包括有煙氣風機、余熱風機,煙氣風機、余熱風機風 管均向窯頭方向傾斜安裝,其中,煙氣風機出口角度為60°,余熱風機出口角度為135°,安 裝后的煙氣風機通過風管聯接至窯前干燥前端,余熱風機通過風管聯接至窯前干燥后端。本發明在采用了上述方案后,窯體內寬增加至3200mm,磚坯由窯爐入口開始,橫向 每排9片寬300mm/片整齊排列,向前輸送,排煙風機的抽力方向與磚坯輸送方向相反,使燒 成區的高溫氣流向窯入口方向流動,從而使磚坯逐漸加熱。之后進入氧化段,發生一系列的 物理化學變化。繼而進一步傳送至高溫區,在這個區域,由窯內噴槍對磚坯進行加熱,燒制 成形。進入冷卻系統后,經過幾種不同方式的冷卻,在窯出口輸出溫度在60°C以下的成品內 墻瓷磚。在排煙區及冷卻區產生的余熱,通過煙氣、余熱復合利用結構輸送到窯前干燥供磚 坯干燥之用,不需另外的干燥熱源,采用本方案后的素燒輥道窯能耗小、余熱利用率高、經 濟效益及社會效益顯著。
圖1為本發明燒成區的拱頂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排煙區、冷卻區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拱頂與平頂的保溫緩沖區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煙氣、余熱復合利用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中的C向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煙氣風機、余熱風機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6的俯視圖。附圖標記1-莫來石保溫磚、2-高鋁聚輕球保溫磚、3-余熱風機、4-低鐵高鋁保溫 磚、5_煙氣風機、6-輕質粘土磚。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1至附圖7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為本實施 例所述的素燒輥道窯括有排煙區、燒成區、冷卻區,其中,排煙區位于輥道窯前端,燒成區、 冷卻區依次位于排煙區后,排煙區占輥道窯總長的12. 5% 15%,燒成區占輥道窯總長的 45% 50%,冷卻區占輥道窯總長的37% 42% ;其中,(參見附圖1)燒成區采用由莫來 石保溫磚1砌筑而成的拱頂結構,砌筑后的拱頂拱心角為50 70°,(參見附圖2)輥道窯 排煙區、冷卻區均由高鋁聚輕球保溫磚2吊掛形成的吊頂結構,砌筑后的拱頂與吊頂之間 通過吊掛高鋁聚輕球保溫磚2形成保溫緩沖區,(參見附圖1)窯底表層由低鐵高鋁保溫磚 4砌筑,窯底中間層為高鋁聚輕球保溫磚5砌筑,窯底底層為輕質粘土磚6砌筑,砌筑后的窯 內設有煙氣、余熱復合利用結構,(參見附圖4至附圖7)所述的煙氣、余熱復合利用結構包 括有煙氣風機7、余熱風機3,煙氣風機7、余熱風機3風管均向窯頭方向傾斜安裝,其中,煙 氣風機7出口角度為60°,余熱風機3出口角度為135°,安裝后的煙氣風機7通過風管聯 接至窯內排煙區前端,余熱風機3通過風管聯接至窯內排煙區后端。采用了上述方案后,窯 體內寬增加至3200mm,磚坯由窯爐入口開始,橫向每排9片寬300mm/片整齊排列,向前輸 送,排煙風機的抽力方向與磚坯輸送方向相反,使燒成區的高溫氣流向窯入口方向流動,從 而使磚坯逐漸加熱。之后進入氧化段,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繼而進一步傳送至高 溫區,在這個區域,由窯內噴槍對磚坯進行加熱,燒制成形。進入冷卻系統后,經過幾種不同 方式的冷卻,在窯出口輸出溫度在60°C以下的成品內墻瓷磚。在排煙區及冷卻區產生的余 熱,通過煙氣、余熱復合利用結構輸送到窯前干燥供磚坯干燥之用,不需另外的干燥熱源, 采用本方案后的素燒輥道窯能耗小、余熱利用率高、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顯著。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只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發明的實施范圍, 故凡依本發明之形狀、原理所作的變化,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一種用于生產內墻磚的素燒輥道窯,所述輥道窯的包括有排煙區、燒成區、冷卻區,其中,排煙區位于輥道窯前端,燒成區、冷卻區依次位于排煙區后,其特征在于排煙區占輥道窯總長的12.5%~15%,燒成區占輥道窯總長的45%~50%,冷卻區占輥道窯總長的37%~42%;其中,燒成區采用由莫來石保溫磚(1)砌筑而成的拱頂結構,砌筑后的拱頂拱心角為50~70°,輥道窯排煙區、冷卻區均由高鋁聚輕球保溫磚(2)吊掛形成的吊頂結構,砌筑后的拱頂與吊頂之間通過吊掛高鋁聚輕球保溫磚(2)形成保溫緩沖區,窯底表層由低鐵高鋁保溫磚(4)砌筑,窯底中間層為高鋁聚輕球保溫磚(2)砌筑,窯底底層為輕質粘土磚(6)砌筑,砌筑后的窯內設有煙氣、余熱復合利用結構,并通過煙氣、余熱復合利用結構將窯內產生的煙氣供窯前干燥的前半部分,余熱供窯前干燥后半部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生產內墻磚的素燒輥道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煙 氣、余熱復合利用結構包括有煙氣風機(5)、余熱風機(3),煙氣風機(5)、余熱風機(3)供熱 風管均向窯頭方向傾斜安裝,其中,煙氣風機(5)出口角度為60°,余熱風機(3)出口角度 為135°,安裝后的煙氣風機(5)通過風管聯接至窯前干燥前端,余熱風機(3)通過風管聯 接至窯前干燥后端。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生產內墻磚的素燒輥道窯,所述輥道窯的包括有排煙區、燒成區、冷卻區,其中,輥道窯排煙區、冷卻區均由高鋁聚輕球保溫磚吊掛形成的吊頂結構,砌筑后的拱頂與吊頂之間通過吊掛高鋁聚輕球保溫磚形成保溫緩沖區,窯底表層由低鐵高鋁保溫磚砌筑,窯底中間層為高鋁聚輕球保溫磚砌筑,窯底底層為輕質粘土磚砌筑,砌筑后的窯內設有煙氣、余熱復合利用結構,并通過煙氣、余熱復合利用結構將窯內產生的煙氣供窯前干燥前半部分,余熱供窯前干燥后半部分。本方案排煙區及冷卻區產生的余熱,通過煙氣、余熱復合利用結構輸送到窯前干燥供磚坯干燥之用,不需另外的干燥熱源,采用本方案后的素燒輥道窯能耗小、余熱利用率高、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顯著。
文檔編號F27B9/02GK101949641SQ201010277440
公開日2011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8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8日
發明者張通林, 柳丹 申請人: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