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節能減排政策的不斷推廣,太陽能熱水器產品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功能也得到了不斷的提高,作為太陽能熱水器中最重要的部件就是吸熱板了,吸熱板決定了太陽能的熱效率高低,但是現有吸熱板結構復雜,水流慢,熱阻大,熱效率低,強度低,容易損壞,使用壽命低。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本實用新型的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包括通過高溫復合成一體結構的上鋁板和下鋁板,所述上鋁板與下鋁板之間設有若干由吹脹形成的支管,多個支管的兩端分別在上招板和下招板的側邊匯合后連接進管和出管。本實用新型的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所述上鋁板和下鋁板的四周設有折邊或加強條。本實用新型的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所述上鋁板和下鋁板的頂端面和底端面上設有由陽極氧化鋁電解形成的著色層。本實用新型的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所述上鋁板和下鋁板的頂端面和底端面上設有噴粉固化層。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的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結構簡單,主體由兩塊鋁板在高溫下復合成一塊鋁板,通過吹脹的方式在內部形成通水或通氣支管,支管的末端分別焊接進管和出管,吸熱板的四周進行折邊處理或者裝配加強條以便對整塊吸熱板的強度進行加強,吸熱板表面為陽極氧化鋁電解著色或者噴粉烘干固化處理。此吸熱板,水流通暢,面積大,熱阻小,熱效率高,強度高,管道的密封性能有保障,并且熱交換能更充分、均勻,熱交換速度更快。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上鋁板;2、下鋁板;3、支管;4、進管;5、出管;6、折邊或加強條。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0013]實施例1如圖1所示,一種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包括通過高溫復合成一體結構的上鋁板I和下鋁板2,所述上鋁板I與下鋁板2之間設有若干由吹脹形成的支管3,多個支管3的兩端分別在上鋁板I和下鋁板2的側邊匯合后連接進管4和出管5。本實用新型的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所述上鋁板I和下鋁板2的四周設有折邊或加強條6。本實用新型的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所述上鋁板I和下鋁板2的頂端面和底端面上設有由陽極氧化鋁電解形成的著色層。實施例2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所述上鋁板I和下鋁板2的頂端面和底端面上設有噴粉固化層。本實用新型的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結構簡單,主體由兩塊鋁板在高溫下復合成一塊鋁板,通過吹脹的方式在內部形成通水或通氣支管,支管的末端分別焊接進管和出管,吸熱板的四周進行折邊處理或者裝配加強條以便對整塊吸熱板的強度進行加強,吸熱板表面為陽極氧化鋁電解著色或者噴粉烘干固化處理。此吸熱板,水流通暢,面積大,熱阻小,熱效率高,強度高,管道的密封性能有保障,并且熱交換能更充分、均勻,熱交換速度更快。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高溫復合成一體結構的上鋁板(I)和下鋁板(2),所述上鋁板(I)與下鋁板(2)之間設有若干由吹脹形成的支管(3),多個支管(3)的兩端分別在上鋁板(I)和下鋁板(2)的側邊匯合后連接進管(4)和出管(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鋁板(I)和下鋁板(2)的四周設有折邊或加強條(6)。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鋁板(I)和下鋁板(2)的頂端面和底端面上設有由陽極氧化鋁電解形成的著色層。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鋁板(I)和下鋁板(2)的頂端面和底端面上設有噴粉固化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包括通過高溫復合成一體結構的上鋁板和下鋁板,所述上鋁板與下鋁板之間設有若干由吹脹形成的支管,多個支管的兩端分別在上鋁板和下鋁板的側邊匯合后連接進管和出管。本實用新型的鋁質復合吹脹式吸熱板結構簡單,主體由兩塊鋁板在高溫下復合成一塊鋁板,通過吹脹的方式在內部形成通水或通氣支管,支管的末端分別焊接進管和出管,吸熱板的四周進行折邊處理或者裝配加強條以便對整塊吸熱板的強度進行加強,吸熱板表面為陽極氧化鋁電解著色或者噴粉烘干固化處理。此吸熱板,水流通暢,面積大,熱阻小,熱效率高,強度高,管道的密封性能有保障,并且熱交換能更充分、均勻,熱交換速度更快。
文檔編號F24J2/48GK202955902SQ20122056572
公開日2013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31日
發明者陳立開 申請人:陳立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