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出風的空調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器的【技術領域】,公開了上下出風的空調器,包括出風框以及背板,背板連接于出風框的開口處,其后端具有進風口,且與出風框之間包圍形成容腔,出風框的前端面中設有上出風口及下出風口,容腔中設有蝸殼下蓋、蒸發器,蝸殼下蓋上設有上電機及下電極,上電機上連接有上風輪,下電機上連接有下電機,蒸發器置于上電機前方,且與上出風口相對布置。通過在出風框的前端面中設置上出風口以及下出風口,扎樣,從背板的進風口進來的風可以分別通過蒸發器,分別由上出風口及下出風口吹出,實現空調器上下出風的效果,使得空調器的出風范圍較廣,溫度較為均勻。
【專利說明】上下出風的空調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器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上下出風的空調器。
【背景技術】
[0002]在目前的空調行業中,分體落地式空調只有上面或者兩側出風,也就是在出風框的上端設有出風口或者兩側設有出風口,從而利用出風框內的電機驅動風輪轉動,以達到從出風口排出風的效果,這樣,由于出風口較少,或者位置層次分離不大,使得空調器的送風范圍小,制冷或制熱的溫度不均勻。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上下出風的空調器,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空調器存在送風范圍小以及制冷或制熱的溫度不均勻的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上下出風的空調器,包括出風框以及背板,所述出風框的后端具有開口,所述背板連接于所述出風框的開口處,其后端具有進風口,且與所述出風框之間包圍形成容腔,所述出風框的前端面中設有上出風口及下出風口,所述上出風口與下出風口呈上下布置,所述容腔中設有蝸殼下蓋以及蒸發器,所述蝸殼下蓋上設有上電機及下電極,所述上電機與下電機呈上下布置,所述上電機上連接有上風輪,所述下電機上連接有下電機,所述蒸發器置于所述上電機前方,且與所述上出風口相對布置。
[0005]進一步地,所述蝸殼下蓋呈立狀布置,其前端面中設有兩個電機固定座,兩所述電機固定座呈下陷狀,且呈上下布置,所述上電機及下電機分別置于所述電機固定座中。
[0006]進一步地,所述上風輪為蝸輪,所述蝸殼下蓋前端連接有蝸殼上蓋,所述蝸殼上蓋中設有貫穿孔,所述上風輪穿設于所述貫穿孔中。
[0007]進一步地,所述蒸發器呈板狀,其呈傾斜狀連接在背板的前端面,且與所述背板之間形成容納空間,所述蝸殼下蓋置于所述容納空間中。
[0008]進一步地,所述出風框包括分別呈弧板狀的上框及下框,所述上框的下端連接于所述下框的上端,所述上出風口設于所述上框的前端面中,所述下出風口設于所述下框的前端面中。
[0009]進一步地,所述出風框中設有封蓋于所述下出風口的防護網。
[0010]進一步地,所述背板包括分別呈立狀的后板及支架板,所述后板的下端連接于所述支架板的上端,所述后板置于所述上框的后方,所述支架板置于所述下框的后方,所述進風口設于所述支架板中。
[0011]進一步地,所述容腔中設有電輔熱,所述電輔熱置于所述下電機前方,且與所述下出風口相對布置。
[0012]進一步地,所述上出風口中設有導風結構,所述導風結構包括多個相間布置的縱向格柵條、多個相間布置的橫向格柵條以及用于驅動所述縱向格柵條及橫向格柵條擺動的動力元件,所述縱向格柵條與所述橫向格柵條分別置于所述上出風口處,且呈交叉布置。[0013]進一步地,所述蝸殼下蓋的下端具有底座,所述底座封閉所述容腔的底部。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施例的空調器,通過在出風框的前端面中設置上出風口以及下出風口,以及在空調器的容腔內設置上電機及下電機,上電機驅動上風輪,下電機驅動下風輪,在上電機前方設置有蒸發器,扎樣,從背板的進風口進來的風可以分別通過蒸發器,分別由上出風口及下出風口吹出,實現空調器上下出風的效果,使得空調器的出風范圍較廣,空調器在制熱或制冷時的溫度較為均勻。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上下出風的空調器的立體示意圖一;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上下出風的空調器的立體示意圖二 ;
[0017]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上下出風的空調器的立體爆炸示意圖一;
[0018]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上下出風的空調器的立體爆炸示意圖二 ;
[0019]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蝸殼下蓋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1]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現進行詳細的描述。
[0022]如圖1?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較佳實施例。
[0023]本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器1,是落地分體式空調器1,當然,其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空調器I,并不僅限制于本實施例。
[0024]上述的空調器I包括出風框以及背板,出風框呈弧板狀,當然,其也可以是其它形狀,其后端具有第一開口,前端面上設有兩出風口,分別是上出風口 1031及下出風口 1041,上出風口 1031及下出風口 1041在出風框的前端面上呈上下布置;背板連接在出風框的第一開口處,其與出風框之間形成容腔,且背板中設有連通容腔的進風口 1021,以供外部的風進入容腔中。
[0025]在上述的容腔中設置有蝸殼下蓋114,該蝸殼下蓋114中連接有兩電機,分別是上電機109及下電機112,該上電機109及下電機112在蝸殼下蓋114上呈上下狀布置;其中,上電機109上連接有上風輪108,下電機112上連接有下風輪113,從而,電機驅動風輪轉動,使得外部的風經由背板的進風口 1021進入空調器I的容腔中。
[0026]在上述的容腔中,還設有蒸發器105以及電輔熱111,該蒸發器105置于上電機109的前方,且與上出風口 1031相對布置;電輔熱111置于下電機112的前方,且與下出風口 1041相對布置。這樣,當空調器I處于運作狀態時,上電機109帶動上風輪108轉動,風從背板的進風口 1021穿過蒸發器105通過出風框的上出風口 1031中吹出,下電機112帶動下風輪113轉動,風從背板的進風口 1021穿過電輔熱111,通過出風框的下出風口 1041中吹出,從而實現空調器I上下出風的效果。
[0027]本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器1,通過在出風框的前端面中設置上出風口 1031以及下出風口 1041,以及在空調器I的容腔內設置上電機109及下電機112,利用上電機109驅動上風輪108,下電機112驅動下風輪113,從而,從背板的進風口 1021進來的風可以分別通過蒸發器105及電輔熱111,分別由上出風口 1031及下出風口 1041吹出,實現空調器I上下出風的效果,使得空調器I的出風范圍較廣,空調器I在制熱或制冷時的溫度較為均勻。
[0028]當空調器I屬于單冷機時,則不需要在容腔中設置電輔熱111,直接設置蒸發器105則可;當空調器I需要制冷及制熱時,才需要同時設置蒸發器105及電輔熱111。
[0029]蝸殼下蓋114呈立狀放在在容腔內,其前端面上設有兩個電機固定座1041,上述的上電機109以及下電機112則分別連接固定在該兩個電機固定座1041上,當然,兩個電機固定座1041也呈上下狀布置。
[0030]具體地,上述的電機固定座1041呈下陷狀,這樣,便于上電機109及下電機112固定在電機固定座1041中。
[0031]在蝸殼下蓋114如還設有蝸殼上蓋107,該蝸殼上蓋107中設有貫穿孔,蝸殼上蓋107連接在蝸殼下蓋114上,且上風輪108在直接穿設在該貫穿孔中。具體地,本實施例中的上風輪108為蝸輪,下風輪113則是風葉狀,兩者結構不一樣,當然,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兩者的結構也可以一致。
[0032]本實施例中,蒸發器105呈板狀,其呈傾斜狀連接在背板的前端面上,沿背板的高度方向,蒸發器105的上端連接在背板上,下端朝前傾斜,這樣,使得蒸發器105與背板之間形成一個容納空間,上述的蝸殼下蓋114等則放置在該容納空間中。
[0033]上述的容納空間呈下大上小的楔形狀,這樣,便于經由蒸發器105經由上出風口1031排出。
[0034]在空調器I的容腔中設有電控盒106,該電控盒106作為整個空調器I的控制中心,其電性連接上電機109及下電機112等電子元件,對電子元件進行控制,實現空調器I的自動運作,且電控盒106中設置有接受元件,其與外部的發送元件對應,可以接受外部發送元件發出的信號,從而實現對空調器I的控制。
[0035]本實施例中,出風框包括上框103以及下框104,上框103及下框104分別呈弧板狀,且上框103的下端連接在下框104的上端上,進而形成整體與背板配合。上述的上出風口 1031設置在上框103的前端面中,下出風口 1041則設置在下框104的前端面中。
[0036]為了實現對經由上出風口 1031出來的風的風向進行控制,本實施例中,上出風口1031處設有導風結構,其可以控制風的風向。
[0037]具體地,上述的導風結構包括多個呈相間布置的縱向格柵條以及多個呈相間布置的橫向格柵條,縱向格柵條與橫向格柵條呈交叉狀布置,該多個縱向格柵條與多個橫向格柵條設置在上出風口 1031處,且分別與動力元件連接,由動力元件控制擺動。這樣,該多個縱向格柵條以及多個橫向格柵條將上出風口 1031分割為多個較小的出風區域,從而,使得空調器I的送風距離長。
[0038]另外,上述的縱向格柵條以及橫向格柵條在動力元件的控制下進行擺動,實現對風向的控制,不僅在左右方向控制,且在上下方向也可以控制,從而使得空調器I的送風范圍廣。
[0039]在下框104的下出風口 1041處設有防護網110,這樣,可以對經由下出風口 1041吹出的風進行分割,且可以利用防護網110保護空調器I的內部。
[0040]背板包括支架板102以及后板101,支架板102及后板101都呈立狀布置,且后板101的下端抵接在支架板102的上端上,對應地,后板101置于上框103的后方,支架板102則置于下框104的后方,上述的進風口 1021設置在支架板102中。
[0041]為了避免外部的灰塵隨風經由進風口 1021進入空調器I內部,在上述的支架板102上設有過濾網,該過濾網封設在進風口 1021上,對空調器I進行防塵保護。
[0042]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上下出風的空調器,包括出風框以及背板,所述出風框的后端具有開口,所述背板連接于所述出風框的開口處,其后端具有進風口,且與所述出風框之間包圍形成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框的前端面中設有上出風口及下出風口,所述上出風口與下出風口呈上下布置,所述容腔中設有蝸殼下蓋以及蒸發器,所述蝸殼下蓋上設有上電機及下電極,所述上電機與下電機呈上下布置,所述上電機上連接有上風輪,所述下電機上連接有下電機,所述蒸發器置于所述上電機前方,且與所述上出風口相對布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出風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蝸殼下蓋呈立狀布置,其前端面中設有兩個電機固定座,兩所述電機固定座呈下陷狀,且呈上下布置,所述上電機及下電機分別置于所述電機固定座中。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出風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風輪為蝸輪,所述蝸殼下蓋前端連接有蝸殼上蓋,所述蝸殼上蓋中設有貫穿孔,所述上風輪穿設于所述貫穿孔中。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出風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發器呈板狀,其呈傾斜狀連接在背板的前端面,且與所述背板之間形成容納空間,所述蝸殼下蓋置于所述容納空間中。
5.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上下出風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框包括分別呈弧板狀的上框及下框,所述上框的下端連接于所述下框的上端,所述上出風口設于所述上框的前端面中,所述下出風口設于所述下框的前端面中。
6.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上下出風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框中設有封蓋于所述下出風口的防護網。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上下出風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分別呈立狀的后板及支架板,所述后板的下端連接于所述支架板的上端,所述后板置于所述上框的后方,所述支架板置于所述下框的后方,所述進風口設于所述支架板中。
8.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上下出風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中設有電輔熱,所述電輔熱置于所述下電機前方,且與所述下出風口相對布置。
9.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上下出風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出風口中設有導風結構,所述導風結構包括多個相間布置的縱向格柵條、多個相間布置的橫向格柵條以及用于驅動所述縱向格柵條及橫向格柵條擺動的動力元件,所述縱向格柵條與所述橫向格柵條分別置于所述上出風口處,且呈交叉布置。
10.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上下出風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蝸殼下蓋的下端具有底座,所述底座封閉所述容腔的底部。
【文檔編號】F24F1/00GK203628839SQ201320687101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31日
【發明者】鐘志堯, 陳俊, 王鋒珂 申請人: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