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茶葉加工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熟茶分選式分散干燥裝置。
背景技術:
綠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干,然后再進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會在炒干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在農林機械中,茶葉烘干機是一種經常需要用到的茶葉加工設備。
目前,用于茶葉烘干機的種類多種多樣,大多數的烘干機基本是只有一次對茶葉的輸送達到烘干效果,但是這方式不能完全的將茶葉烘干,并且不能將需要烘干的茶葉散開,現有中時常導致所烘干后的茶葉還是一塊塊的積在一起,造成茶葉的烘干效率降低;而且采用直接烘干的方式烘干出來的茶葉茶香不能保留,從而導致茶葉的質量下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熟茶分選式分散干燥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熟茶分選式分散干燥裝置,包括機體主體和進料器,機體主體的頂端設置進料器,所述進料器包括殼體,在殼體的上下兩端分別形成進料端和出料端,殼體與所述進料端、所述出料端之間設有活動轉軸,其中一個活動轉軸與驅動電機連接;殼體的內部形成與所述進料端相通的第一空腔,以及與所述出料端相通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內部設有第一分布進料環和第二分布進料環,在第一空腔的四周內壁上形成多個分布槽,在分布槽的底端設有橫行分布條,分布槽與所述第二空腔相通;機體主體內部由上至下設有第一輸送裝置、第二輸送裝置、第三輸送裝置和第四輸送裝置,所述第一輸送裝置、第二輸送裝置、第三輸送裝置和第四輸送裝置均為篩網輸送帶,四個輸送裝置都與設置在機體主體左側外壁上的驅動裝置連接;機體主體下側連接一呈錐形的沉降箱,在沉降箱的中部設置一抽拉式的柵格網板,在柵格網板下端的沉降箱側壁上連接一回流管,回流管的上端通過三個支管與機體主體的側壁連通,在回流管的管路上安裝有除濕裝置和回流風機。
作為本發明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第一輸送裝置、第二輸送裝置和第三輸送裝置傾斜設置且豎直方向上錯開設置,第四輸送裝置水平設置,四個裝輸送裝置內部都設有加熱管。
作為本發明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第二輸送裝置和第四輸送裝置左端都傾斜設有擋料板。
作為本發明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第一分布進料環包括多個呈環形排列的第一分布進料體,第一分布進料體上設有縱向開槽,在縱向開槽內設有傾斜向上的第一分布片。
作為本發明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二分布進料環包括多個呈環形排列的第二分布進料體,第二分布進料體上設有縱向開槽,在縱向開槽內設有傾斜向下的第二分布片。
與現有技術相比,在使用過程中,進料器能有效地將進料均勻打散,提高流通效率,使用效果好,另一方面,茶葉隨著在輸送裝置上不得不斷下行,香氣愈發濃郁,在機體主體下端的設置回風管使得香氣通過熱風循環反復加熱初始進料茶葉,使的茶香不喪失,保留了茶香,提高了茶葉的品質。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熟茶分選式分散干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一種熟茶分選式分散干燥裝置,包括機體主體3和進料器1,機體主體3內壁上均勻覆蓋有石棉保溫材料層,機體主體3的頂端設置進料器1,所述進料器1包括殼體11,在殼體11的上下兩端分別形成進料端12和出料端13,殼體11與所述進料端12、所述出料端13之間設有活動轉軸14,其中一個活動轉軸14與驅動電機連接;殼體11的內部形成與所述進料端12相通的第一空腔15,以及與所述出料端13相通的第二空腔16,所述第一空腔15的內部設有第一分布進料環和第二分布進料環,在第一空腔15的四周內壁上形成多個分布槽17,在分布槽17的底端設有橫行分布條18,分布槽17與所述第二空腔16相通,第一分布進料環包括多個呈環形排列的第一分布進料體19,第一分布進料體19上設有縱向開槽111,在縱向開槽111內設有傾斜向上的第一分布片;所述第二分布進料環包括多個呈環形排列的第二分布進料體112,第二分布進料體112上設有縱向開槽110,在縱向開槽110內設有傾斜向下的第二分布片;所述第一分布進料體19上的分布片數目為3個,所述第二分布進料體112上的分布片為2個。
在實際作業過程中,物料從進料端12進入,經過第一空腔15和第二空腔16,最后從出料端13出去;當物料進入第一空腔15時,整個殼體會因著驅動電機帶動活動轉軸14產生高速旋轉,這樣物料在第一空腔15內會被第一分布進料環和第二分布進料環切碎,其凝結的物料塊被分散分布均勻,而第一分布進料體19和第二分布進料體112上都設有縱向開槽110,以及開槽10上設置的分布體11都會對物料進行時時切碎分布均勻,然后物料再經過分布槽17,經過分布條18,物料進入第二空腔16,最后物料從出料端13出去的時候就會混合分布均勻。
機體主體3內部由上至下設有第一輸送裝置7、第二輸送裝置2、第三輸送裝置106和第四輸送裝置105,所述第一輸送裝置7、第二輸送裝置2、第三輸送裝置106和第四輸送裝置105均為篩網輸送帶,四個輸送裝置都與設置在機體主體3左側外壁上的驅動裝置103連接;
第一輸送裝置5、第二輸送裝置6和第三輸送裝置7傾斜設置且豎直方向上錯開設置,第四輸送裝置105水平設置,第二輸送裝置2和第四輸送裝置105左端都傾斜設有擋料板6,四個裝輸送裝置內部都設有加熱管8,加熱管8為電加熱管并與設置在外部的驅動電源連接;
驅動裝置103外側設有消音罩104,所述消音罩104為人造吸音棉層,茶葉由進料器進入機體主體3內部,茶葉進入機體主體3內部后,四個輸送裝置帶動茶葉運動,同時加熱管8對茶葉進行加熱烘干,提高了烘干機的烘干效果和效率,且無需人工操作,省時省力,消音罩104能夠有效降低烘干機工作時才噪音,改善了操作工的工作環境,保溫材料層2能夠有效的降低機體主體3內部的熱量散失,節約了能源,提高了熱效率;
機體主體3下側連接一呈錐形的沉降箱101,在沉降箱101的中部設置一抽拉式的柵格網板102,柵格網板102用于將在烘干過程中掉落的茶葉收集起來,集中回收,避免浪費,在柵格網板102下端的沉降箱101側壁上連接一回流管4,回流管4的上端通過三個支管5與機體主體3的側壁連通,三個支管5輸出端的安裝高度均高于第一輸送裝置7、第二輸送裝置2以及第三輸送裝置106右側端部的安裝高度,在回流管4的管路上安裝有除濕裝置10和回流風機9。
回流管4的設置一方面使得機體主體3內的熱風形成一個回流循環,充分的多級利用節約了能源,另一方面,茶葉隨著在輸送裝置上不得不斷下行,香氣愈發濃郁,在機體主體3下端的設置回風管使得香氣通過熱風循環反復加熱初始進料茶葉,使的茶香不喪失,保留了茶香,提高了茶葉的品質。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