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散熱器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熱管散熱器。
背景技術:
利用相變和熱傳導原理的熱管由于傳熱效率高,在散熱器技術中應用甚多,但是現有的熱管散熱器,其蒸發段導熱面一般要求水平放置且低于冷凝段散熱面,用于需要豎直面散熱且熱管只能單面接觸的工作對象上,往往效率不高,對于散熱面為非平面曲面、或者使用重力熱管的散熱器尤其明顯;特別是在工作對象散熱量大,熱管冷凝段采用液冷方式時,如果熱管蒸發段的熱交換能力不足,勢必影響其正常工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豎直散熱面且熱管只能單面接觸的工作對象上,能實現高效率散熱的液冷式熱管散熱器;所述的豎直散熱面包括平面和非平面曲面。
一種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包括,熱管、蒸發段導熱塊、導熱附加結構或者附件、冷凝段冷卻組件、安裝連接組件;所述的蒸發段導熱塊與熱管內部工質接觸方向的導熱面,其法線與導熱面直接連接的這一段熱管的軸線的夾角為38°~80°,(如果平面導熱面平行于豎直面或者曲面導熱面的軸線平行于豎直面,那么其法線就平行于水平面,與導熱面直接連接的這一段熱管軸線與水平面的夾角38°~80°;之所以明確“導熱面直接連接的這一段熱管的軸線”,是因為整根熱管或者是直的,或者某一部分有彎曲;特別的,如果導熱面是平面,其法線與熱管軸線的夾角38°~80°,即其平面與熱管軸線的夾角10°~52°);不與熱管內部工質接觸,但是與蒸發段管壁接觸的位置包覆一層與蒸發段導熱塊連續的導熱金屬層;蒸發段導熱塊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與工作對象散熱面保持緊密接觸并在接觸面涂覆導熱性能良好之輔料,所述的導熱性能良好之輔料包括導熱硅脂;這樣的結構使得蒸發段導熱塊的一部分成為熱管的管壁,有利于熱量從工作對象散熱面向熱管工質的傳導;所述的熱管包括一根或者二根以上,所述的熱管的垂直于軸線的橫截面或者是圓形、或者是其它平面圖形;所述的冷凝段冷卻組件包括液冷組件;所述的液冷組件包括至少一個冷卻液箱,或者一個冷卻液箱和一組中繼管道和一個冷卻源液箱,或者一組冷卻液管道和一組中繼管道和一個冷卻源液箱,或者還包括冷卻液箱風機、液體泵、電磁閥;所述的冷卻源液箱至少包括二個通過中繼管道與冷卻液箱或者冷卻液管道的接口,冷卻液從低位接口進入冷卻液箱或者冷卻液管道,流動同時吸收熱管的熱量,吸收了熱量溫度升高的液流從高位接口回到冷卻源液箱冷卻,冷卻液箱風機加快冷卻液箱液體的冷卻,冷卻源液箱風機加快冷卻源液箱液體的冷卻,液體泵加快冷卻液體在冷卻液管道中或者冷卻液箱中的循環,電磁閥控制冷卻液管道或者冷卻液箱與冷卻源液箱的通或者斷,使得冷卻液管道或者冷卻液箱中的液體只在需要時才能流動;所述的中繼管道或者是單獨設置、或者是冷卻液管道的一部分;所述的熱管散熱器配置的液冷組件的冷卻方式包括,或者是熱管冷凝段直接進入冷卻液箱的冷卻液中散熱,冷卻液箱中的液體通過冷卻液箱的翅片散熱或者風機散熱;或者是熱管冷凝段直接進入冷卻液箱的冷卻液中散熱,冷卻液箱中的冷卻液通過中繼管道與冷卻源液箱連接,冷卻液從低位接口進入冷卻液箱,吸收熱管的熱量后變熱上升,吸收了熱量溫度升高的液流從高位接口回到冷卻源液箱冷卻,風機加快冷卻源液箱內液體的冷卻,或者冷卻源液箱也可以通過設置翅片散熱,或者風機和散熱翅片配合散熱;或者是冷卻液管道環繞熱管冷凝段散熱,冷卻液管道通過中繼管道與冷卻源液箱連接,冷卻液從低位接口進入管道,沿管道流動同時吸收熱管的熱量,吸收了熱量溫度升高的液流從高位接口回到冷卻源液箱冷卻,風機加快冷卻源液箱內液體的冷卻,或者冷卻源液箱也可以通過設置翅片散熱,或者風機和散熱翅片配合散熱。
所述的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其所述的導熱附加結構或者附件,包括表面有微結構的導熱面,或者其管體的管材為導熱性優良的管材,或者熱管的絕熱段外管周圍包裹隔熱材料,或者熱管的冷凝段設置散熱翅片;所述的微結構包括豎直方向平行的凸起或者溝槽、或者水平方向平行的凸起或者溝槽、或者傾斜方向平行的凸起或者溝槽,或者豎直方向與水平方向交叉的凸起或者溝槽,或者水平方向與傾斜方向交叉的凸起或者溝槽,或者豎直方向與傾斜方向交叉的凸起或者溝槽,或者兩個不同傾斜方向互相交叉的凸起或者溝槽;所述的導熱性優良的管材包括帶有螺旋凸起和螺旋槽的管材,所述的帶有螺旋凸起和螺旋槽的管材包括帶有單頭或者多頭螺旋凸起和多頭螺旋槽的管材;所述的散熱翅片的分布方式包括平行式、輻射式、螺旋式,所述的散熱翅片包括帶有沖縫的散熱翅片。
圖1為本發明所述的熱管冷凝段直接進入冷卻液箱的冷卻液中散熱而且冷卻液箱中的冷卻液通過中繼管道與冷卻源液箱連接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圖1是主視圖的剖視圖表示、剖切平面是通過熱管2的軸線和導熱面102的法線的豎直平面;其中蒸發段導熱塊1與熱管2內部的工質接觸方向的導熱面102的法線與熱管2軸線的夾角為38°~80°;不與熱管2內部工質接觸,但是與蒸發段管壁接觸的位置包覆一層與蒸發段導熱塊連續的導熱金屬層7、以加強蒸發段導熱塊1對熱管2蒸發段管壁的熱傳導,蒸發段導熱塊1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101和工作對象散熱結構件9的散熱面保持緊密接觸,并在接觸面涂覆導熱硅脂,蒸發段導熱塊1通過底固定片8與散熱器座6連接;圖中所示的液冷冷卻方式,采取的是熱管2冷凝段直接進入冷卻液箱4的冷卻液中散熱,冷卻液箱中的冷卻液通過中繼管道與冷卻源液箱連接的一種實施方式,其中熱管2穿過冷卻液箱4的底部的孔所在位置以及進液中繼管道5、出液中繼管道3均有水密設置,為圖面清晰省略沒有畫出,特此說明;所述的冷卻液箱4主要起熱交換作用,可以用于安裝位置較小的情況,冷卻液箱4中的液體通過中繼管道與冷卻源液箱(本圖中未有畫出,在后續實施例的圖中有涉及)連接,冷卻液通過進液中繼管道5從低位接口進入冷卻液箱4,吸收熱管的熱量后變熱上升,吸收了熱量溫度升高的液流從高位接口通過出液中繼管道3回到冷卻源液箱冷卻,風機加快冷卻源液箱內液體的冷卻,或者冷卻源液箱也可以通過設置翅片散熱,或者風機和散熱翅片配合散熱。
圖2為本發明所述的熱管的冷凝段直接進入冷卻液箱的冷卻液中散熱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圖面為剖視圖,剖切平面為通過熱管12軸線和蒸發段導熱塊11與熱管內部工質接觸方向的導熱面112的法線的平面,其中熱管12的冷凝段穿過冷卻液箱13的底部的孔所在位置設置有密封件,所述的密封件包括密封圈、密封墊、密封螺母等等,為圖面清晰省略沒有畫出,特此說明;所述的冷卻液箱13在安裝位置允許的情況下采用較大容積,冷卻液箱上方是冷卻液箱風機14、風機上方有安全過濾網;蒸發段導熱塊11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111和工作對象散熱結構件9的散熱面保持緊密接觸(因為緊密接觸所以在圖面的投影重合為同一條直線段),并在接觸面涂覆導熱硅脂;熱管的冷凝段包括無散熱翅片或者有散熱翅片,有散熱翅片在冷卻液箱的冷卻液中散熱效率更高;底座16為各配件安裝的基礎,支柱15固定支持冷卻液箱13。
圖3為本發明所述的冷卻液管道環繞熱管冷凝段散熱,冷卻液管道通過中繼管道與冷卻源液箱連接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冷卻液管道18中的冷卻液通過中繼管道與冷卻源液箱(本圖中未有畫出,在后續實施例的圖中有涉及)連接,冷卻液通過進液中繼管道20從低位接口進入冷卻液管道18,沿管道流動同時吸收熱管的熱量,吸收了熱量溫度升高的液流從高位接口通過回液中繼管道19回到源液箱冷卻,風機加快源液箱內冷卻液的冷卻,或者源液箱也可以通過設置翅片散熱,或者風機和散熱翅片配合散熱;蒸發段導熱塊1與工作對象散熱構件17緊密接觸并在接觸面涂覆導熱硅脂;所述的冷卻液管道18的結構包括整體式結構且接口可以安排在遠離工作對象的位置,可避免冷卻液系統萬一泄漏對工作對象的不良影響。
進一步地,為減少熱阻、提高效率,所述的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其蒸發段導熱塊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和工作對象散熱面必須保持適形緊密接觸,所述的適形、是指蒸發段導熱塊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形狀適應工作對象散熱面的形狀,所述的適應工作對象散熱面的形狀是指蒸發段導熱塊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形狀和工作對象散熱面的形狀是相同的曲面;工作對象散熱面的形狀是平面、蒸發段導熱塊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形狀也是平面,工作對象散熱面的形狀是曲面、蒸發段導熱塊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形狀則是相同曲面;所述的適形包括單面適形或者雙面適形。
圖4是多根熱管組成的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與工作對象散熱面雙面適形的水平截面圖,其中工作對象散熱面21是曲面形狀,蒸發段導熱塊22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形狀適應散熱面21的曲面形狀,而且、蒸發段導熱塊22與熱管23內部工質接觸方向的導熱面,和所述的蒸發段導熱塊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形狀(也即散熱面21的曲面形狀)相似且處處距離相等,熱管23適應曲面分布,保持導熱面壁厚均勻;圖5是多根熱管組成的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與工作對象散熱面單面適形的水平截面圖,雖然蒸發段導熱塊24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形狀適應散熱面21的曲面形狀,(如果這一面也都不適應散熱面21的曲面形狀,則徑向熱阻更大,效率更低),但是、蒸發段導熱塊24與熱管23內部工質接觸方向的導熱面,和所述的蒸發段導熱塊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形狀不相似,(這種一個導熱面適形一個導熱面不適形的情況好于兩個導熱面都不適形的情況,但是不如兩個導熱面都適形的情況),導致熱管23不能沿和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形狀相似的曲面分布,使得導熱面壁厚向兩端逐步增大;圖4與圖5相比,顯然,圖5中的傳導路徑長得多,徑向熱阻大得多;圖6是單根熱管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與工作對象散熱面雙面適形的水平截面圖,其中工作對象散熱面26是曲面形狀,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的蒸發段導熱塊27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形狀適應散熱面26的曲面形狀,而且、蒸發段導熱塊27與熱管28內部工質接觸方向的導熱面,和所述的蒸發段導熱塊27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形狀相似且處處距離相等,適應散熱面26的曲面形狀,使得熱管28的導熱面也適應散熱面26的曲面形狀,保持導熱面壁厚均勻;圖7是單根熱管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與工作對象散熱面單面適形的水平截面圖,即使蒸發段導熱塊29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形狀適應散熱面26的曲面形狀,但是、蒸發段導熱塊29與熱管28內部工質接觸方向的導熱面,和所述的蒸發段導熱塊29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形狀不相似,(這種一個導熱面適形一個導熱面不適形的情況好于兩個導熱面都不適形的情況,但是不如兩個導熱面都適形的情況),導致熱管28的導熱面也不能適應散熱面26的曲面形狀,導熱面壁厚向兩端逐步增大;圖6與圖7相比,顯然,圖7中的傳導路徑長,徑向熱阻大。
優選地,所述的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其在與工作對象散熱面接觸的安裝位置一定的條件下,在垂直于工作對象散熱面(亦即蒸發端導熱塊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平面內熱管截面形狀一定的條件下,采用在該剖切平面內垂直于工作對象散熱面在該平面內的投影的法線的方向的尺寸大于其它方向尺寸的熱管,特別是單根熱管;圖8是采用單根橫截面形狀為中間矩形、兩端半圓形的熱管32和蒸發段導熱塊31、冷凝段散熱筋33、冷凝段散熱翅片34組成的熱管散熱器的主視示意圖,(其側視圖方向蒸發段導熱塊31與熱管32的配合情況與圖1中蒸發段導熱塊1與熱管2的配合情況相同);圖10是圖8中熱管32管體的橫截面圖;圖9是采用多根圓形截面熱管36和蒸發段導熱塊35、冷凝段散熱筋37、冷凝段散熱翅片38組成的熱管散熱器的主視示意圖,(其側視圖方向蒸發段導熱塊35與熱管36的配合情況與圖1中蒸發段導熱塊1與熱管2的配合情況相同),細點陰影部分為它們各自的蒸發段導熱塊與熱管內部工質接觸方向的直接接觸的導熱面面積的投影,顯然圖8中的直接接觸導熱面積比圖9中的直接接觸導熱面積大,即使圖9中的熱管一根緊挨一根,圖8中的直接接觸導熱面積也要比圖9中的直接接觸導熱面積大。
所述的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當其配置的熱管為封閉式重力熱管時,所述的封閉式重力熱管的絕熱段的軸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為45°~75°。
圖11為所述的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其核心單元蒸發段導熱塊1與熱管組件的加工中間配件示意圖,所述的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其制造必須精心施工、嚴格要求,其制造方法包括機械加工、清洗、配件制作、清洗、焊接、檢漏、除氣、檢漏、抽真空、充液灌裝工質、封裝、烘烤、檢驗等程序;其核心單元熱管的蒸發端導熱塊1與熱管組件的關鍵部分、蒸發段導熱塊1與熱管的結合面形成的豎直導熱面(不僅是蒸發段導熱塊1的形狀,還有包括熱管管壁環面206形狀與蒸發段導熱塊1的貼合程度以及水密和氣密連接質量)的制造,不是通過對已有熱管材料通過變形大的壓力加工來制造成形所需的豎直導熱面(容易破壞熱管的微結構,成形也不夠精確),而是通過變形小的方法來制造,所述的變形小的方法,包括,使用合適方法制造符合要求的蒸發段導熱塊1,對已有管材進行小應力切削制造出符合角度要求的與蒸發段導熱塊1配合表面吻合的熱管端配合環面206,再使二者可靠地進行水密和氣密連接,所述的可靠地進行水密和氣密連接包括焊接或者粘結;所述的配件制作包括對熱管上端封裝帽201加裝焊接一個與抽真空機管嘴和充液灌裝機管嘴匹配的小管道202和閥門,而且、在除氣、檢漏合格后,小管道202必須先經過閥門與抽真空機管嘴連接可靠后、再進行抽真空,在抽真空完成之后、先關緊閥門、然后才使抽真空機管嘴解脫與閥門的連接;再使充液灌裝機管嘴與閥門可靠連接后、然后進行充液灌裝,充液灌裝完成后、先關緊閥門,才再使充液灌裝機管嘴解脫與閥門的連接;然后再對小管道202進行可靠封裝,再然后才能卸下閥門;所述的可靠封裝,包括采用接觸電阻焊機使小管道完全可靠封閉;所述的充液灌裝機,是具有精密計量功能的充液灌裝機。
本發明所述的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其結構方面的改進使得蒸發端導熱塊的一部分成為熱管的管壁因而減短傳導路徑、減少徑向熱阻,而且增大工質與蒸發端導熱塊的接觸面積,提高了熱量從工作對象散熱面向熱管工質傳導的效率,加上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采用與工作對象散熱面適形的方式,特別是雙面適形,使蒸發段效率進一步提高,液冷則提高冷凝段效率,多種提高效率的特征共同作用,使效率得到顯著提高;本發明的結構用于網目式熱管、燒結式熱管、纖維式熱管、微溝槽式熱管、螺旋式熱管、多頭螺旋式熱管時,不會破壞所述的熱管的微結構,用于重力熱管,能夠保證重力熱管正常工作的條件;當使用重力熱管用于需要豎直面散熱且熱管只能單面接觸的工作對象上,而且工作對象的散熱面是非平面曲面時,優點尤其顯著,不僅材料成本低,制造加工方便,而且效率高,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起到提高運行效率,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有益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熱管冷凝段直接進入冷卻液箱的冷卻液中散熱而且冷卻液箱中的冷卻液通過中繼管道與冷卻源液箱連接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2是所述的熱管的冷凝段直接進入冷卻液箱的冷卻液中散熱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3是冷卻液管道環繞熱管冷凝段散熱,冷卻液管道通過中繼管道與冷卻源液箱連接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4是多根熱管組成的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與工作對象散熱面雙面適形的水平截面圖。
圖5是多根熱管組成的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與工作對象散熱面單面適形的水平截面圖。
圖6是單根熱管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與工作對象散熱面雙面適形的水平截面圖。
圖7是單根熱管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與工作對象散熱面單面適形的水平截面圖。
圖8是采用單根橫截面形狀為中間矩形、兩端半圓形的熱管組成的熱管散熱器的主視示意圖。
圖9是采用多根圓形截面熱管組成的熱管散熱器的主視示意圖。
圖10是圖8中熱管32管體的橫截面圖。
圖11是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其核心單元蒸發段導熱塊與熱管組件的加工中間配件示意圖。
圖12是實施例1的示意圖。
圖13是實施例2的示意圖。
圖14是圖12的A-A剖視圖。
圖15是實施例3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圖12是實施例1的示意圖,圖面為剖視圖,剖切平面為通過容器40中軸線平行于圖面的豎直平面;容器40內部需要散熱,為此在容器頂部空間42設置了散熱通風設備,容器外殼上部還設置了散熱翅片41,但是由于容器比較高,且熱量比較大,容器底部還需要利用容器的豎直側面43進行散熱;為此采用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本圖中散熱器總成10是包括圖2中熱管組件所有零件的組合,容器40的散熱面43和散熱器總成10蒸發段導熱塊的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保持全面積緊密接觸,并在接觸面涂覆導熱硅脂;由于發熱元件熱量較大,為加強散熱效果,采用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10(散熱器總成)進行散熱,其中散熱器總成10的熱管冷凝段或者通過設置冷卻翅片散熱,或者設置為螺旋式熱管、包括多頭螺旋式熱管以加強散熱;冷卻液箱13、冷卻液箱風機14、及風機上方有安全過濾網,均如前所述,支柱、底座等安裝附件作用明確均不再贅述;工作時,在熱管內部,發熱元件的熱量通過散熱面和蒸發段導熱塊傳導到熱管蒸發區的液態工質,使液態工質汽化,蒸汽攜帶熱量上升至熱管冷凝段,與冷卻液13中的冷卻液交換熱量,冷凝為液態,在重力作用下回到蒸發區;或者冷卻液箱13還可以通過設置翅片散熱,或者風機和散熱翅片配合散熱。
實施例2,圖13是實施例2的示意圖,圖14是圖13的A-A剖視圖;圖中的電器柜60工作在比較惡劣的環境中,例如戶外,因此外殼65采用全封閉結構以加強保護;電路板61豎直安裝(其上的其它元器件省略沒有畫出),由于發熱元件熱量較大,因此采用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64(散熱器總成)進行散熱,其中蒸發段導熱塊63的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面積≥發熱元件散熱面62的面積,并保持全面積緊密接觸,及在接觸面涂覆導熱硅脂;熱管冷凝段環繞螺旋形冷卻液管道66,冷卻液管道66由整根無縫管道組成,包括從電器柜60機箱后壁穿墻而過伸出到機箱外部的進液管道52和出液管道53(圖13中可見,圖14中其投影被遮住所以沒有顯示)都是一個整體,接口在電器柜60機箱外部;冷卻液管道66的截面為矩形(四角為工藝圓角),以使與熱管冷凝段的接觸面最大,接觸面間涂覆導熱硅脂;支持保護板67,散熱器安裝座68,電器柜底座69為適應安裝固定保護需要的附件;冷卻源液箱50內部上方有冷卻風機及保護網,外周還有散熱翅片;控制箱51中包括控制電路分箱、液體泵、電磁閥、管道接頭、密封材料等附件及輔助材料;工作時,在熱管內部,發熱元件的熱量通過散熱面和蒸發段導熱塊傳導到熱管蒸發區的液態工質,使液態工質汽化,蒸汽攜帶熱量上升至熱管冷凝段,與冷卻液管道66中的冷卻液交換熱量,冷凝為液態,在重力作用下回到蒸發區;在液冷系統內,相對低溫的液體從進液管道52進入螺旋形冷卻液管道66,流動的同時與散熱器總成64的熱管冷凝段的工質交換熱量,升溫后的相對高溫液體從出液管道53流回冷卻源液箱50。
實施例3,圖15是實施例3的示意圖,圖面為剖視圖,剖切平面為通過熱管74的中軸線平行于圖面的豎直平面,其外部設備與圖12所示相同;圖中的電器柜70工作在比較惡劣的環境中,例如戶外,因此外殼75采用全封閉結構以加強保護;電路板71豎直安裝(其上的其它元器件省略沒有畫出),由于發熱元件熱量較大,因此采用液冷式豎直導熱面熱管散熱器74(散熱器總成)進行散熱,其中蒸發段導熱塊73的與工作對象接觸方向的導熱面的面積≥發熱元件散熱面72的面積,并保持全面積緊密接觸,及在接觸面涂覆導熱硅脂;熱管74的冷凝段穿過冷卻液箱76的底部的孔所在位置以及進液中繼管道、出液中繼管道(進液中繼管道、出液中繼管道均從外殼75后壁穿墻而過伸出到機箱外部)均有水密設置,為圖面清晰省略沒有畫出,特此說明;冷卻液箱76中的液體通過中繼管道與冷卻源液箱(參見圖12)連接,冷液通過進液中繼管道52從低位接口進入冷卻液箱76,吸收熱管的熱量后變熱上升,吸收了熱量溫度升高的液流從高位接口通過出液中繼管道53回到源液箱冷卻,從電器柜70機箱后壁穿墻而過伸出到機箱外部的進液管道52和出液管道53(參見圖12)的接口在電器柜70機箱外部;支持保護板77,散熱器安裝座78,電器柜底座79為適應安裝固定保護需要的附件;工作時,在熱管內部,發熱元件的熱量通過散熱面和蒸發單導熱塊傳導到熱管蒸發區的液態工質,使液態工質汽化,蒸汽攜帶熱量上升至熱管冷凝段,與冷卻液箱76中的冷卻液交換熱量,冷凝為液態,在重力作用下回到蒸發區;在液冷系統內,相對低溫的液體從進液管道52進入冷卻液箱76,與散熱器總成74的熱管冷凝段的工質交換熱量,吸收熱管的熱量變熱的液體上升,吸收了熱量溫度升高的液流從高位接口通過出液管道53回到源液箱50冷卻;熱管冷凝段或者設置為螺旋式熱管、包括多頭螺旋式熱管以加強散熱,在安裝位置足夠時、熱管冷凝段或者通過設置冷卻翅片散熱。
為詳細說明本發明,本說明書舉例描述了一些具體結構和數據,這些都僅僅是為了說明而非限定,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基本思想范圍內所做的各種改變、替換和更改所產生的全部或部分等同物,都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