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散熱器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具有整體熱管槽的散熱器。
背景技術:
熱管是一種具有極高導熱性能的傳熱元件,它通過在全封閉真空管內工質的汽、液相變來傳遞熱量,具有極高的導熱性,高達純銅導熱能力的上百倍,有“熱超導體”之美稱。在CPU散熱器上設置熱管,可以加速散熱器的散熱。
傳統技術的散熱器設置熱管時,熱管槽為單個設計,即一個熱管槽中安裝一根熱管,多個熱管并起來。但是這種設計在焊接組裝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溢錫、溢松香、發黑、脫焊等不良現象,而且熱管槽的尺寸容易出錯,導致熱管與熱管槽無法配對。該方法所使用的設備沖壓模具結構復雜,模具的制作和維修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具有整體熱管槽的,焊接組裝時能容納多余的焊錫的,避免溢錫、溢松香且結構簡單的散熱器,具體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具有整體熱管槽的散熱器,包括散熱片、底板、熱管和熱管槽;所述的底板設置在散熱片的底部;所述的熱管槽設置在底板與散熱片的連接處,用于容納多個熱管;所述的散熱片上設置有用于通過熱管的熱管孔。該整體熱管槽可安裝多根熱管,一改傳統技術中的一槽一管的設計,該設計簡單且容易制造。
優選的方案為,所述的熱管槽包括熱管上槽和熱管下槽。
優選的方案為,所述的熱管上槽設置在散熱片的底部;所述的熱管下槽設置在底板上。所述的熱管上槽的接觸散熱片的一面為平面;所述的熱管下槽設置有多個槽孔,該槽孔的大小與熱管相匹配,起到固定熱管的作用。所述的熱管槽為上下分開設置,且所述的熱管下槽的槽底為平面,易于處理與加工。
優選的方案為,所述的熱管的形狀為扁平狀且倒角處為R角。扁平狀的熱管容易塞進熱管槽中,且倒角為R角,具有弧度,焊錫可以更好地與熱管接觸。
優選的方案為,所述的熱管槽的大小與熱管的大小相匹配。
優選的方案為,所述的熱管和散熱片通過焊錫焊接到底板上。
優選的方案為,所述的熱管之間的焊錫與熱管上槽之間留有間距。在焊接時,在散熱片一側的熱管之間留有間距,焊錫不溢滿上槽面,在熱管之間的焊錫處留有間距,給多余的焊錫容納的空間,解決了溢錫的問題。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具有整體熱管槽的散熱器,該熱管槽進行整體設計,一槽可容納多管道,結構簡單,焊接組裝時能容納多余的焊錫的,解決了溢錫、溢松香、發黑以及脫焊不良,熱管槽尺寸不精確等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散熱片的平面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的散熱器的平面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的底板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散熱片;2為底板;3為熱管;4為熱管上槽;5為熱管下槽;6為熱管孔;7為槽孔;8為間距。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3所示,一種具有整體熱管槽的散熱器,包括散熱片1、底板2、熱管3和熱管槽;所述的底板2設置在散熱片1的底部。
所述的熱管槽設置在底板2與散熱片1的連接處,用于容納多個熱管3;所述的熱管槽分為熱管上槽4和熱管下槽5,所述的熱管上槽4設置在散熱片1的底部;所述的熱管下槽5設置在底板2上;且所述的熱管上槽4的接觸散熱片的一面為平面;易于處理與加工; 所述的熱管下槽5設置有多個槽孔7,該槽孔7的大小與熱管3相匹配,起到固定熱管3的作用。
所述的散熱片1上設置有用于通過熱管3的熱管孔6。所述的熱管3的形狀為扁平狀且倒角處為R角。扁平狀的熱管3容易塞進熱管槽中,且倒角為R角,具有弧度。
所述的熱管槽的大小與熱管3的大小相匹配;所述的熱管3通過焊錫焊接到底板上。多個熱管3插入熱管槽中時,每個熱管3之間留有間距8。
所述的熱管和散熱片通過焊錫焊接到底板上,且所述的熱管3之間的焊錫不充滿熱管上槽4。在焊接時,在散熱片1一側的熱管3之間留有間距,焊錫不溢滿熱管上槽4,在熱管3之間的焊錫處留有間距,給多余的焊錫容納的空間,解決了溢錫的問題。
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具有整體熱管槽的散熱器,該熱管槽進行整體設計,一槽可容納多管道,結構簡單,焊接組裝時能容納多余的焊錫的,解決了溢錫、溢松香、發黑以及脫焊不良,熱管槽尺寸不精確等問題。
以上為本實用新型的其中具體實現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顯而易見的替換形式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