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電采暖設備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固體蓄熱單元及電蓄能加熱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節能環保要求,電采暖作為一種環保、節能、舒適的采暖方式,被國家及其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本著國家關于可再生資源持續發展的原則,各地區相關部門也都制定出改變采暖方式的相關政策,大力發展電采暖。由于用電時段不同造成電網的“峰谷平”現象,國家鼓勵低谷時段電蓄能,高峰時段停止加熱,可持續對外供熱的設備。
電能通過電熱元件,將低谷電轉化成熱能儲存在固體蓄熱體,蓄熱體溫度上升,溫度高達800℃,蓄熱體外是絕熱保溫層防止熱量散失,設備只在電網低谷時段(或平電時段)運行,波峰時段停止加熱,存儲的熱量滿足24小時連續供熱輸出需要。內部以空氣為介質通過循環風機循環,將蓄熱體內的熱量換出后通過換熱器輸出。
市場上主要用水蓄熱,水蓄熱鍋爐,就是以普通電鍋爐為熱源,利用夜間廉價的電力,利用電鍋爐將水加熱,并儲存在水池內,在白天峰電或平電時段以熱水的形式進行輸出,熱水溫度可以在35-85℃之間任意設定。水蓄熱電鍋爐系統,由傳統電鍋爐配以蓄熱水箱及附屬設備構成。水電蓄熱機組和傳統電鍋爐沒有區別,只是在鍋爐運行系統中添加了一個保溫效果比較好的蓄熱水箱。
然而一般的電鍋爐蓄熱,采用水蓄熱方式,但是該產品需要龐大的水箱儲熱,水的蓄熱溫度比較低,而一般的固體蓄熱方式占地面積較大,而且電鍋爐沒有實現水電分離,容易造成安全隱患,同時蓄熱單元存在加熱不均勻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固體蓄熱單元及電蓄能加熱設備,以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固體蓄熱單元。
本發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蓄能加熱設備。
本發明提供的固體蓄熱單元包括多塊固體蓄熱體,多塊所述固體蓄熱體沿橫向排布,再沿豎向疊加形成固體蓄熱單元;
所述固體蓄熱體由第一蓄熱磚和第二蓄熱磚豎向對接形成,且第一蓄熱磚和第二蓄熱磚對接的位置設有貫穿的通道。
進一步地,所述通道為電熱單元安裝通道,所述電熱單元安裝通道內穿插有至少一個電熱單元。
進一步地,同一電熱單元安裝通道內的電熱單元之間以及電熱單元與電熱單元安裝通道之間均留有換熱風道。
具體地,同一固體蓄熱體中,所述第一蓄熱磚頂部為H形結構,所述第二蓄熱磚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電熱單元安裝凹槽,且位于頂部的電熱單元安裝凹槽與位于底部的電熱單元安裝凹槽為空間垂直設置。
或者,同一固體蓄熱體中,所述第一蓄熱磚與第二蓄熱磚對接處的通道為橢圓形的封閉通道。
進一步地,所述固體蓄熱單元為矩形或正方形。
進一步地,所述固體蓄熱單元外側包裹保溫層。
進一步地,所述固體蓄熱單元架設在設備地盤上。
進一步地,所述固體蓄熱單元下方設置有無殼高溫風機以及換熱器,所述無殼高溫風機以及換熱器放置在設備地盤上。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蓄能加熱設備,包括所述的固體蓄熱單元。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固體蓄熱單元,包括多塊固體蓄熱體,多塊固體蓄熱體先沿橫向排布,再沿豎向疊加形成固體蓄熱單元。固體蓄熱單元由多塊固體蓄熱體,根據一定的規則碼放在一起,結構完整有規則,且能夠實現均勻加熱,而且固體蓄熱體單位體積蓄熱能力是水蓄熱的10倍,占用的空間只有水蓄熱的1/10,還能夠節省安裝空間,同時,固體蓄熱不會存在水電分離的難題,進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能。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電蓄能加熱設備,包括固體蓄熱單元,使其安全性能好,節省了空間。
上述設置,使得本發明提供的固體蓄熱單元及電蓄能加熱設備節省占地空間,均勻加熱,且安全性能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固體蓄熱單元一種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基于圖1的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固體蓄熱單元以及電熱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基于圖2的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固體蓄熱單元、電熱單元以及設備地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基于圖3的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電蓄能加熱設備的爆炸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固體蓄熱單元的另一種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0-固體蓄熱單元;
101-固體蓄熱體; 102-通道;
103-換熱風道;
1011-第一蓄熱磚; 1012-第二蓄熱磚;
10111-電熱單元安裝凹槽;
200-電熱單元;
300-保溫層;
400-設備底盤;
500-無殼高溫風機;
600-換熱器;
700-電蓄能加熱設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固體蓄熱單元100包括多塊固體蓄熱體101,多塊上述固體蓄熱體101沿橫向排布,再沿豎向疊加形成固體蓄熱單元100;所述固體蓄熱體101由第一蓄熱磚1011和第二蓄熱磚1012豎向對接形成,且第一蓄熱磚1011和第二蓄熱磚1012對接的位置設有貫穿的通道102。
該固體蓄熱單元100,包括多塊固體蓄熱體101,多塊固體蓄熱體101先沿橫向排布,再沿豎向疊加形成固體蓄熱單元100。固體蓄熱單元100由多塊固體蓄熱體101,根據一定的規則碼放在一起,結構完整有規則,且能夠實現均勻加熱,而且固體蓄熱體101單位體積蓄熱能力是水蓄熱的10倍,占用的空間只有水蓄熱的1/10,還能夠節省安裝空間,同時,固體蓄熱不會存在水電分離的難題,進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能。
本實施例屬于低谷電固體蓄熱技術領域,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低谷電固體蓄熱設備是一種非常先進高效節能的全自動清潔熱工產品,其原理是將夜間低谷電的電能轉化成熱能并儲存起來,蓄熱溫度可達800攝氏度以上,用于白天高峰電價時段,供暖、熱水或工藝熱風烘干使用,從而降低了用電費用,具有環保、節能、經濟、高效等特點。低谷電蓄能設備系統是一種新型的電儲熱系統,利用低谷電、風能將蓄能物質加熱,存蓄能量,在供電高峰階段停止加熱,將儲存的熱能向采暖或供熱水系統釋放。與目前國內一般采用的水箱式電鍋爐、燃氣鍋爐、集中供暖燃煤鍋爐相比較,具有運行費用低,儲熱能力強、占地面積小,供熱穩定,熱效率高,安全性高,安裝維修方便等優點。產品投入使用后可大大的減輕峰電的電負荷,符合國家低谷電政策,降低了用戶成本,符合節能減排精神,實現了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市場前景廣闊。
下面針對本實施例的固體蓄熱單元100的具體部件進行詳細說明。
對于固體蓄熱體101的排布方式而言,如圖2所示,上述通道102為電熱單元200安裝通道102。上述電熱單元200安裝通道102內穿插有至少一個電熱單元200。同一電熱單元200安裝通道102內的電熱單元200之間以及電熱單元200與電熱單元200安裝通道102之間均留有換熱風道103。
具體地,固體蓄熱體101內部均留有通道102,通道102為電熱單元200安裝通道102,電熱單元200安裝通道102內部穿入至少一個電熱單元200,電熱單元200之間以及電熱單元200與電熱單元200安裝通道102的內壁之間還留有換熱風道103,所有的通道102大小相同,排布均勻,作用是能夠實現固體蓄熱單元100整體的均勻加熱,均勻換熱。
具體地,請繼續參照圖1,同一固體蓄熱體101中,所述第一蓄熱磚1011頂部為H形結構,所述第二蓄熱磚1012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電熱單元安裝凹槽10111,且位于頂部的電熱單元安裝凹槽10111與位于底部的電熱單元安裝凹槽10111為空間垂直設置。圖1中,由于位于頂部的電熱單元安裝凹槽10111與位于底部的電熱單元安裝凹槽10111為空間垂直設置,因此,電熱單元200可以沿固體蓄熱單元100的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穿過固體蓄熱單元100的內部,使得加熱更加均勻,相應的,換熱效果也更好。
本實施例的可選方案中,如圖5所示,同一固體蓄熱體101中,所述第一蓄熱磚1011與第二蓄熱磚1012對接處的通道為橢圓形的封閉通道102。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固體蓄熱體101內部通道102的縱截面的形狀可以為橢圓形,圓形,長方形等,不限于一種,只要其能夠使電熱單元200通過內部且留有換熱風道103即可,只需通道102的大小、形狀一致,即能實現換熱均勻。
對于固體蓄熱單元100的整體形狀而言,上述固體蓄熱單元100為矩形或正方形。固體蓄熱單元100的最外側為一體式整體結構,結構比較完整,節省占地空間。
為了提高保溫效果,上述固體蓄熱單元100外側包裹保溫層300,保溫層300包裹在固體蓄熱單元100的頂部以及四周,保溫層300防止固體蓄熱單元100的熱量流失。
具體地,保溫層300一般用在建筑物上,分為外保溫和內保溫,此處采用外保溫,外保溫是目前大力推廣的一種建筑保溫節能技術。外保溫與內保溫相比,技術合理,有其明顯的優越性,使用同樣規格、同樣尺寸和性能的保溫材料,外保溫比內保溫的效果好。本實施例采用采用硅酸鋁模塊化設計安裝,便于施工;保溫厚度達300mm,復合保溫,保溫性能更好,熱損失量更少。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本實施例的保溫層300采用外保溫結構,但不限于外保溫一種,只要能對固體蓄熱單元100的保溫的結構均可,在此就不贅述。
對于固體蓄熱單元100的支撐結構而言,如圖3所示,上述固體蓄熱單元100架設在設備地盤上。由于固體蓄熱單元100底部沒有設置保溫層300,因此固體蓄熱單元100架設在設備地盤上,避免其與設備底盤400接觸面積過大,造成固體蓄熱單元100內部的熱量流失。
為了結構的完整性,上述固體蓄熱單元100下方設置有無殼高溫風機500以及換熱器600,上述無殼高溫風機500以及換熱器600放置在設備地盤上。其中,采用無殼式長軸高溫風機,高風量低風壓循環換熱,使用壽命長,噪音更低。
本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電蓄能加熱設備700,如圖4所示,包括上述的固體蓄熱單元100。
如圖4所示,該電蓄能加熱設備700由固體蓄熱單元100、設備地盤、超厚保溫層300、電熱單元200、PLC控制系統、無殼高溫風機500、換熱器600、外殼等組成。電能通過電熱單元200,將低谷電轉化成熱能儲存在固體蓄熱體101,蓄熱體溫度上升,溫度高達800℃,蓄熱體外是絕熱保溫層300防止熱量散失,設備只在電網低谷時段(或平電時段)運行,波峰時段停止加熱,存儲的熱量滿足24小時連續供熱輸出需要。內部以空氣為介質通過循環風機循環,將蓄熱體內的熱量換出后通過換熱器600輸出。
綜上,本發明提供一種固體蓄熱單元100及電蓄能加熱設備700,實現均勻換熱,節省空間,提高安全性能的效果,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該固體蓄熱單元100,包括多塊固體蓄熱體101,多塊固體蓄熱體101先沿橫向排布,再沿豎向疊加形成固體蓄熱單元100。固體蓄熱單元100由多塊固體蓄熱體101,根據一定的規則碼放在一起,結構完整有規則,且能夠實現均勻加熱,而且固體蓄熱體101單位體積蓄熱能力是水蓄熱的10倍,占用的空間只有水蓄熱的1/10,還能夠節省安裝空間,同時,固體蓄熱不會存在水電分離的難題,進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能。
二、該固體蓄熱單元100,固體蓄熱體101內部均留有通道102,通道102為電熱單元200安裝通道102,電熱單元200安裝通道102內部穿入至少一個電熱單元200,電熱單元200之間以及電熱單元200與電熱單元200安裝通道102的內壁之間還留有換熱風道103,所有的通道102大小相同,排布均勻,作用是能夠實現固體蓄熱單元100整體的均勻加熱,均勻換熱。
三、該固體蓄熱單元100,為了更好的保證保溫效果,頂部和四周均設置有保溫層300,防止熱量流失。
四、該固體蓄熱單元100,為了防止底部的熱量流失,架設在設備地盤上。
五、該電蓄能加熱設備700,包括固體蓄熱單元100,使其安全性能好,節省了空間。
上述設置,使得本發明提供的固體蓄熱單元100及電蓄能加熱設備700節省占地空間,均勻加熱,且安全性能好。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