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銅合金真空感應熔煉爐。
背景技術:
現有的真空感應熔煉電爐是由雙層金屬爐殼、設在金屬爐殼內的坩堝、感應器和模具、設在金屬爐殼一側的抽真空系統、設在金屬爐殼另一側的轉動電極以及與轉動電極連接的中頻電源構成。這種熔煉電爐存在的問題是 :1、模具需事先加熱到適宜澆鑄的溫度再放入金屬爐殼內,由于該熔煉電爐是先在坩堝內熔煉成鋼液再澆鑄到模具內,在熔煉過程中模具會有較大的熱損耗,因此待原料熔煉成鋼液后模具的溫度會有較大的下降,導致澆鑄形狀較復雜的產品時成品率低,產品合格率只能達到 45%,生產成本高 ;2、由于是先熔煉、后澆鑄,每熔煉澆鑄一爐鋼一般需要 90 分鐘,生產效率低 ;而且由于澆鑄時是通過人工控制坩堝翻轉,澆鑄量難以準確控制,因此澆鑄的產品密度差,產品質量低。
真空感應熔煉爐有著顯著的優越性,即低能耗、無污染、流程短、效益高、回收率高,最重要的是真空感應熔煉爐大大提高了各種材料的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銅合金真空感應熔煉爐。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銅合金真空感應熔煉爐,包括真空爐體、加料裝置、坩堝、感應器、攪拌取樣裝置、測溫器、可動爐殼、出料斗和移動機座,所述真空爐體頂部通過真空管道連接設置有真空泵,所述真空爐體底部設置有機架,所述機架上方設置有驅動電機,驅動電機通過驅動軸和皮帶連接設置有轉軸,所述機架上方通過固定支撐桿連接設置有感應爐體,所述感應爐體上方通過進料管道連接設置有加料裝置,所述加料裝置下方通過管閥與真空爐體相連,所述感應爐體內部設置有坩堝,所述轉軸貫穿感應爐體與坩堝相連,所述坩堝上設置有若干個感應器,所述感應爐體上設置有可動爐殼,所述可動爐殼底部通過滾輪與移動機座相互配合連接,所述可動爐殼上方連接設置有攪拌取樣裝置,所述可動爐殼右端連接設置有出料斗,所述感應爐體上設置有觀察窗,所述真空管道上設置有真空閥。
作為優選,所述所述可動爐殼內壁上設置有測溫器。
作為優選,所述加料裝置上設置有流量控制器。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可移動爐殼向一側水平移動,將感應器和坩堝暴露出來,便于坩堝的制作、真空感應爐體的清理、維修、檢査;外殼由雙層壁水冷卻。坩堝上方有攪拌、測溫和取樣裝置,能在真空下取樣、測溫。爐蓋上有特制的加料箱,可盛裝不同的合金元素,在真空下根據工藝要求依次加入坩堝。真空泵通過真空閥與爐室相連,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參閱圖1所示,一種新型銅合金真空感應熔煉爐,包括真空爐體1、加料裝置3、坩堝4、感應器5、攪拌取樣裝置6、測溫器7、可動爐殼8、出料斗9和移動機座10,所述真空爐體1頂部通過真空管道13連接設置有真空泵11,所述真空爐體1底部設置有機架,所述機架上方設置有驅動電機21,驅動電機21通過驅動軸和皮帶連接設置有轉軸2,所述機架上方通過固定支撐桿連接設置有感應爐體,所述感應爐體上方通過進料管道連接設置有加料裝置3,所述加料裝置3下方通過管閥與真空爐體1相連,所述感應爐體內部設置有坩堝4,所述轉軸2貫穿感應爐體與坩堝4相連,所述坩堝4上設置有若干個感應器5,所述感應爐體上設置有可動爐殼8,所述可動爐殼8底部通過滾輪81與移動機座10相互配合連接,所述可動爐殼8上方連接設置有攪拌取樣裝置6,所述可動爐殼8右端連接設置有出料斗9,所述感應爐體上設置有觀察窗,所述真空管道13上設置有真空閥12,所述感應爐體上設置有控制器,所述流量控制器、驅動電機21、測溫器7和真空泵11通過信號線分別與控制器相連。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所述可動爐殼8內壁上設置有測溫器7。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加料裝置3上設置有流量控制器。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可移動爐殼向一側水平移動,將感應器和坩堝暴露出來,便于坩堝的制作、真空感應爐體的清理、維修、檢査;外殼由雙層壁水冷卻。坩堝上方有攪拌、測溫和取樣裝置,能在真空下取樣、測溫。爐蓋上有特制的加料箱,可盛裝不同的合金元素,在真空下根據工藝要求依次加入坩堝。真空泵通過真空閥與爐室相連,實用性強。
本實用新型使用到的標準零件均可以從市場上購買,異形件根據說明書的和附圖的記載均可以進行訂制,各個零件的具體連接方式均采用現有技術中成熟的螺栓、鉚釘、焊接等常規手段,機械、零件和設備均采用現有技術中,常規的型號,加上電路連接采用現有技術中常規的連接方式,在此不再詳述。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