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貫流空調室內機送風組件以及具有該送風組件的雙貫流空調室內機。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中,由于雙貫流空調室內機送出的風為混合風,混合風吹到用戶身體上會使得用戶感覺舒適,所以雙貫流空調受到廣泛用戶的青睞。其中,雙貫流空調室內機中的電機、換熱器、貫流風輪、蝸殼組件和蝸舌組件均需安裝在殼體上,由于機械部件較多,這樣使得雙貫流空調室內機的安裝效率低,而且安裝效果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雙貫流空調室內機送風組件,該送風組件可以整體安裝在殼體內,從而可以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的安裝效率,以及可以降低雙貫流空調室內機的安裝難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地提出了一種雙貫流空調室內機。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雙貫流空調室內機送風組件,所述雙貫流空調室內機包括殼體、豎直平行設置的兩個貫流風輪,與所述兩個貫流風輪對應的貫流風輪風道及設置在所述貫流風輪風道中的換熱器,所述殼體的后側形成有引風口,所述殼體的前側形成有送風口,所述殼體內還形成有混合風道,所述雙貫流空調室內機送風組件包括電機固定架,所述電機固定架固定安裝有兩個電機,所述兩個電機的電機軸穿過所述電機固定架的兩個軸孔并連接到所述兩個貫流風輪,所述電機固定架位于所述混合風道之上,并且所述兩個貫流風輪分別位于所述混合風道的兩側,所述雙貫流空調室內機送風組件還包括形成兩個貫流風輪風道側壁的蝸殼組件,所述蝸殼組件與電機固定架連接,并分別位于所述混合風道的兩側。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雙貫流空調室內機送風組件,兩側的電機、貫流風輪和蝸殼組件可以與電機固定架形成一個整體,然后整體安裝在殼體內,從而可以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的安裝效率,以及可以降低雙貫流空調室內機的安裝難度。
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雙貫流空調室內機送風組件還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術特征: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電機固定架的邊緣有翻邊結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電機固定架的后側設置有兩個電機固定架連接部。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電機固定架上設置有電機固定架蝸殼連接部,所述電機固定架蝸殼連接部與蝸殼組件可拆卸地相連。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電機固定架上設置有電機固定架蝸舌連接部,所述電機固定架蝸舌連接部與蝸舌組件可拆卸地相連。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電機固定架上設置有電機固定架換熱器連接部,所述電機固定架換熱器連接部與換熱器可拆卸地相連。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送風組件還包括:換熱器固定架,所述換熱器固定架位于所述混合風道下方,且換熱器固定架在混合風道兩側分別設置有兩個軸承,所述兩個軸承分別可樞轉地連接所述兩個貫流風輪的下端。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換熱器固定架的后側設置有換熱器固定架連接部。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換熱器固定架上設置有換熱器固定架蝸殼連接部,所述換熱器固定架蝸殼連接部與蝸殼組件可拆卸地相連。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換熱器固定架上設置有換熱器固定架蝸舌連接部,所述換熱器固定架蝸舌連接部與蝸舌組件可拆卸地相連。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換熱器固定架上設置有換熱器連接部,所述換熱器連接部與換熱器可拆卸地相連。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雙貫流空調室內機,包括殼體、豎直平行設置的兩個貫流風輪,與所述兩個貫流風輪對應的貫流風輪風道及設置在所述貫流風輪風道中的換熱器,所述殼體的后側形成有引風口,所述殼體的前側形成有送風口,所述殼體內還形成有混合風道,所述空調器包括后殼體,所述后殼體與所述送風組件可拆卸的連接,所述送風組件為上述的送風組件。
所述雙貫流空調室內機和上述送風組件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詳述。
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雙貫流空調室內機還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術特征: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送風組件還包括:換熱器固定架,所述換熱器固定架位于所述混合風道下方,且換熱器固定架在混合風道兩側分別設置有兩個軸承,所述兩個軸承分別可樞轉地連接所述兩個貫流風輪的下端;在所述后殼體的內壁面分別設置有位于所述引風口左右兩側的第一連接結構和第二連接結構,所述第一連接結構位于所述引風口的上方且所述第二連接結構位于所述引風口的下方;所述雙貫流空調室內機還包括:兩根支撐柱,每根所述支撐柱的上端與所述電機固定架和所述第一連接結構相連,每根所述支撐柱的下端與所述換熱器固定架和所述第二連接結構固定。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還包括:換熱器固定架,所述換熱器固定架位于所述混合風道下方,且換熱器固定架在混合風道兩側分別設置有兩個軸承,所述兩個軸承分別可樞轉地連接所述兩個貫流風輪的下端;在所述后殼體的內壁面分別設置有位于所述引風口左右兩側的第一連接結構和第二連接結構,所述第一連接結構位于所述引風口的上方且所述第二連接結構位于所述引風口的下方;所述雙貫流空調室內機還包括:兩根上支撐柱和兩根下支撐柱,每根所述上支撐柱的上端與所述電機固定架和所述第一連接結構相連,每根所述上支撐柱的下端與所述換熱器固定架和所述第二連接結構固定,每根所述下支撐柱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連接結構相連,每根所述下支撐柱的下端與所述雙貫流空調室內機的底盤相連。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貫流空調室內機的主視圖一;
圖2是沿圖1中A-A方向的剖視圖;
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貫流空調室內機的主視圖二;
圖4是沿圖1中B-B方向的剖視圖;
圖5是電機、電機固定架、蝸舌組件和換熱器固定架的立體圖;
圖6是電機固定架、換熱器和換熱器固定架的立體圖;
圖7是換熱器和蝸殼組件的立體圖;
圖8是后殼體和下部后殼體的主視圖;
圖9是后殼體、下部后殼體和換熱器的主視圖;
圖10是后殼體和下部后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后殼體、下部后殼體和換熱器固定架的立體圖;
圖12是后殼體和電機固定架的立體圖;
圖13是蝸舌組件的立體圖;
圖14是換熱器固定架的立體圖;
圖15是雙貫流空調室內機的側向剖視圖;
圖16是電機固定架、換熱器固定架和支撐柱的配合示意圖;
圖17是電機固定架、換熱器固定架、上支撐柱和下支撐柱的配合示意圖;
圖18是后殼體和下部后殼體的立體圖;
圖19是電機固定架、換熱器固定架、支撐柱和底盤的配合示意圖。
附圖標記:
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
殼體100;前殼體110;后殼體120;引風風道左壁面121;引風風道右壁面122;引風風道頂面123;引風風道底面124;第一曲部125;第二曲部126;左側加強部127;右側加強部128;支撐凸臺129;第一連接結構131;第二連接結構132;
引風口a;送風口b;進風口c;出風口d;
混合風道130;導風板140;導風格柵141;裝飾板150;
引風風道170;支撐柱180;上支撐柱181;下支撐柱182;
左側進風格柵190;右側進風格柵191;底盤192;
貫流風輪200;貫流風輪風道210;
換熱器300;換熱器固定架310;軸承311;換熱器固定架蝸殼連接部313;換熱器固定架蝸舌連接部314;換熱器連接部315;換熱器連接板320;
蝸舌組件400;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混合風道右壁面420;混合風道底面430;
蝸殼組件500;下部后殼體600;
電機700;電機固定架710;軸孔711;翻邊結構712;電機固定架連接部713;電機固定架蝸殼連接部714;電機固定架蝸舌連接部715;電機固定架換熱器連接部716。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室內機,該空調室內機為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
如圖2和圖4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可以包括:殼體100、兩個貫流風輪200、兩個換熱器300,兩個貫流風輪200和兩個換熱器300一一對應,兩個貫流風輪200豎直設置,而且兩個貫流風輪200彼此平行。兩個貫流風輪200和兩個換熱器300均設置在殼體100內,當然,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還可以包括其他機械部件,例如,蝸舌組件400和蝸殼組件500,蝸舌組件400和蝸殼組件500限定出貫流風輪風道210,貫流風輪200與貫流風輪風道210相對應,每個貫流風輪200分別設置在對應的貫流風輪風道210內。
如圖2和圖4所示,殼體100上可以形成有兩個進風口c、一個引風口a和一個送風口b,兩個進風口c形成在殼體100的左右兩側,具體地,殼體100可以包括前殼體110和后殼體120,兩個進風口c形成在后殼體120上,每個貫流風輪風道210還對應有出風口d,換言之,每個貫流風輪風道210對應有一個進風口c和一個出風口d,從進風口c進入的風在貫流風輪風道210內與換熱器300進行熱交換,熱交換后的風通過對應的出風口d排出貫流風輪風道210。
如圖2和圖4所示,殼體100內還形成有混合風道130,混合風道130與兩個出風口d相連通,引風口a形成在殼體100的后側,送風口b形成在殼體100的前側,具體地,引風口a形成在后殼體120的后側,送風口b形成在前殼體110的前側。而且混合風道130分別與送風口b和引風口a相連,從引風口a進入的風可以與從出風口d排出的冷風在混合風道130內混合,混合均勻的風從送風口b送出以吹向用戶的身體各部分,從而可以使得用戶感覺舒適。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方向均以用戶站在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前方來定義的,下述涉及到的方向均按照此定義。另外,從引風口a進入的風為非熱交換風,從出風口d排出的風為熱交換風,混合風為熱交換風和非熱交換風混合后形成的風。
如圖1-圖4所示,在混合風道130前部設置有蝸舌組件400,下面對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蝸舌組件400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5和圖13所示,蝸舌組件400具有圍繞混合風道130的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混合風道右壁面420和混合風道底面430,其中,混合風道頂面也可以作為蝸舌組件400的一部分,當然混合風道頂面還可以由殼體100中的前殼體110的一部分構成。可選地,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混合風道右壁面420可以為流線型曲面,流線型曲面可以有利于混合風道130引導混合風流向送風口b,而且可以便于混合風的擴散,從而可以擴大混合風的吹送范圍。
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混合風道右壁面420和混合風道底面430一體成型。可以理解的是,一體成型的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混合風道右壁面420和混合風道底面430可以使得蝸舌組件400結構簡單且可靠,以及可以使得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制造成本得以降低。而且,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混合風道右壁面420、混合風道頂面和混合風道底面430可以限定出混合風道130的一部分,從而可以使得混合風道130設置合理。
另外,由于混合風道130設置在殼體100的內側,這樣將給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裝配帶來一定難度,一體成型的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混合風道右壁面420和混合風道底面430可以降低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裝配難度,以及可以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裝配效率。
當混合風道頂面為蝸舌組件400的一部分時,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混合風道右壁面420和混合風道底面430可以與混合風道頂面為一體成型結構。
蝸舌組件400還可以包括與兩個貫流風輪200相鄰的蝸舌體,蝸舌體沿豎向方向延伸,其中蝸舌體的高度可以與貫流風輪200的高度接近。
蝸殼組件500為兩個,兩個蝸殼組件500分別與兩個蝸舌組件400中的蝸舌體相對應,蝸殼組件500與對應的蝸舌組件400限定出換熱空氣的出風口d,出風口d處設置有導風板140,導風板140可以用于開閉出風口d,當導風板140打開出風口d時,出風口d連通貫流風輪風道210和混合風道130。其中,在蝸殼組件側還設置有導風板140的樞轉軸,這樣當導風板140打開出風口d時,導風板140可以將從出風口d排出的風導向混合風道130,從而可以便于熱交換風與從引風口a進入的非熱交換風混合,然后形成混合風,混合均勻的混合風可以從混合風道130流出,并且從送風口b送向用戶。
具體地,如圖4所示,在導風板140關閉出風口d時導風板140的外表面與出風口d大體上平齊。這樣導風板140的外表面可以與相對應的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或者混合風道右壁面420在同一表面上,從而可以使得位于左側的導風板140和混合風道左壁面410之間以及位于右側的導風板140和混合風道右壁面420之間線型流暢,進而可以提升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外觀美觀性。
可選地,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混合風道右壁面420上可以分別設置有導風板收納槽,導風板收納槽用于至少部分地收納導風板140。優選地,導風板收納槽可以整體收納導風板140。通過設置導風板收納槽,可以使得關閉出風口d的導風板140的朝向貫流風輪200的側面的至少一部分隱藏在導風板收納槽內,從而可以使得導風板140收納方便且適宜,還可以提升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外觀美觀性。具體地,導風板收納槽可以開設在出風口d處。
如圖2和圖4所示,導風板140的朝向對應側的貫流風輪200的側面上可以設置有上下間隔開的多組導風格柵141。導風格柵141可以將從出風口d排出的熱交換風導向混合風道130內,從而可以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工作效率。其中,導風板140的背離對應側的貫流風輪200的側面為光滑面,這樣導風板140的外表面為光滑面,從而可以提升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外觀美觀性。優選地,每一側的導風板140可以分為前后間隔設置的兩個。兩個間隔開的導風板140可以合理設置打開角度,從而可以更好地引導從出風口d排出的熱交換風。
其中,上述的出風口d即為貫流風輪風道210的出風口d,出風口d可以連通混合風道130和貫流風輪風道210,這樣在出風口d的后側可以形成有真空引流區域,真空引流區域可以沿豎向方向延伸,真空引流區域可以引導氣流從引風口a進入混合風道130內,然后在混合風道130內與從出風口d排出的熱交換風混合以形成混合風。
蝸舌體的布置方式有多種,例如,兩個蝸舌體可以分別與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混合風道右壁面420一體成型。換言之,位于左側的蝸舌體與混合風道左壁面410一體成型,位于右側的蝸舌體與混合風道右壁面420一體成型。這樣可以進一步地提高蝸舌組件400的結構整體性,從而可以降低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裝配難度,以及可以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裝配效率。
又如,兩個蝸舌體可以分別與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混合風道右壁面420為分體式結構。換言之,位于左側的蝸舌體與混合風道左壁面410分別單獨設計,位于右側的蝸舌體與混合風道右壁面420分別單獨設計。兩個蝸舌體可以分別固定在相應的混合風道左壁面410和混合風道右壁面420上,例如,兩個蝸舌體可以分別與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混合風道右壁面420通過螺紋緊固件緊固。換言之,位于左側的蝸舌體可以與混合風道左壁面410通過螺紋緊固件緊固,位于右側的蝸舌體可以與混合風道右壁面420通過螺紋緊固件緊固。又如,兩個蝸舌體可以分別與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混合風道右壁面420通過卡扣結構緊固。位于左側的蝸舌體與混合風道左壁面410通過卡扣結構緊固,位于右側的蝸舌體與混合風道右壁面420通過卡扣結構緊固。當然,兩個蝸舌體還可以采取一個通過螺紋緊固件緊固且另一個通過卡扣結構緊固在相對應的混合風道左壁面410和混合風道右壁面420。
可選地,蝸舌組件400的朝向換熱器300的側面上可以設置有保溫層。可以理解的是,從進風口c進入的風在貫流風輪風道210內與換熱器300換熱后溫度降低,保溫層可以至少一定程度上避免溫度較低的冷風與外部環境換熱,從而可以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工作效率,以及可以降低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能量損失。具體地,保溫層與蝸舌組件400可以通過膠粘層固定,保溫層的高度可以與蝸舌組件400的豎向高度接近,膠粘層可以較好地將保溫層粘接在蝸舌組件400的朝向換熱器300的側面上。或者,保溫層與蝸舌組件400可以通過保溫層固定板固定。可以理解的是,保溫層可以固定在保溫層固定板上,然后保溫層固定板可以固定在蝸舌組件400的朝向換熱器300的側面上。
當然,蝸舌組件400的朝向換熱器300的側面上同樣可以設置有保溫層,殼體100的一部分的朝向換熱器300的側面上也可以設置有保溫層。
可選地,蝸舌組件400朝向換熱器300的一端設置有連接部,連接部與對應的換熱器連接板320連接。換言之,換熱器300通過換熱器連接板320連接在蝸舌組件400的朝向換熱器300的一端上的連接板。換熱器連接板320可以與連接部固定連接,例如,換熱器連接板320與連接部通過緊固件固定。
如圖2和圖4所示,蝸舌體朝向貫流風輪200的端面與對應的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或混合風道右壁面420之間的夾角為α,α滿足關系式:25°≤α≤65°。蝸舌體朝向貫流風輪200的端面為蝸舌體朝向換熱器300的相反的端面。通過合理設置夾角α,可以使得蝸舌體和蝸殼組件500之間限定出的出風口d角度適宜,而且出風順暢。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如圖1和圖3所示,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還可以包括:裝飾板150,裝飾板150設置在蝸舌組件400的下部,并且裝飾板150的上沿與蝸舌組件400的前下沿鄰接。這樣裝飾板150和蝸舌組件400銜接順暢,從而可以使得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整體線型流暢,可以提升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外觀美觀性。
可選地,混合風道底面430上可以設置有底面出口,底面出口處設置有可開閉底面出口的底面出口蓋板。這樣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可以在底面出口處放置相應的物品,例如,加濕器和熏香片等,底面出口可以構造為熏香出口和/或加濕出口。加濕器可以通過底面出口向外噴出濕潤的空氣,濕潤的空氣在混合風道130內與熱交換風和非熱交換風混合,然后混合風吹向用戶,從而可以提高室內的空氣濕度,可以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當然,熏香片可以通過底面出口向外散發香氣,香氣可以混合在混合風內以吹向用戶,從而可以使得室內空氣充滿香味,可以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一下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后殼體120。
如圖8、圖10和圖18所示,后殼體120上形成有與引風口a連通的引風風道170,從引風口a進入的非熱交換風可以進入到引風風道170內。
后殼體120還可以包括環繞引風風道170的引風風道左壁面121、引風風道右壁面122、引風風道頂面123和引風風道底面124,引風風道左壁面121、引風風道右壁面122、引風風道頂面123和引風風道底面124一體成型,一體成型的引風風道左壁面121、引風風道右壁面122、引風風道頂面123和引風風道底面124可以使得后殼體120結構簡單且可靠,而且可以降低后殼體120的制造成本。另外,一體成型的引風風道左壁面121、引風風道右壁面122、引風風道頂面123和引風風道底面124還可以降低后殼體120的裝配難度,可以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裝配效率。
如圖11和圖12所示,引風口a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背板部125和第二背板部126,第一背板部125與引風風道左壁面121連接并一體成型以形成左側加強部127,第二背板部126與引風風道右壁面122連接并一體成型以形成右側加強部128。一體成型的第一背板部125與引風風道左壁面121可以有效提高后殼體120的左側的結構強度,一體成型的第二背板部126與引風風道右壁面122可以有效提高后殼體120的右側的結構強度,從而可以使得后殼體120支撐殼體100內的一些機械部件,例如,圖9所示的電機700、換熱器300和貫流風輪200,進而可以更好地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結構可靠性,以及可以延長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使用壽命。
其中,如圖18所示,引風風道170可以沿豎向設置,而且引風風道170設置成為長條形,長條形的引風風道170可以便于與長條形的引風口a相對應,從而可以提升非熱交換風的進入量。混合風道130也可以為長條形。
引風風道底面124與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殼體100的底面距離為0.6m-1.1m,引風風道頂面123與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殼體100的底面距離為1.65m-1.85m。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底面可以為底盤192,引風風道底面124到底盤192的距離可以為0.6m-1.1m,引風風道頂面123到底盤192的距離可以為1.65m-1.85m。通過合理設置引風風道底面124和引風風道頂面123到底盤192的距離,可以使得從送風口b吹出的風送向用戶所在的區域,而且風可以吹向用戶的大部分部位,從而可以提升用戶的舒適性。另外,這樣引風風道底面124到底盤192的距離較遠,從而可以避免灰塵進入到引風風道170內,可以避免灰塵混入到混合風內,進而可以提升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工作可靠性。
具體地,引風風道左壁面121和引風風道右壁面122可以為外凸的弧形,而且引風風道左壁面121和引風風道右壁面122之間的距離從后向前呈遞減趨勢。換言之,位于引風風道左壁面121和引風風道右壁面122之間的引風風道170為從后向前呈漸縮狀態,從而可以使得室內的自然風易于通過引風口a進入引風風道170內,進而可以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工作可靠性。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如圖10和圖11所示,在后殼體120的內壁面可以分別設置有位于引風口a左右兩側的第一連接結構131,第一連接結構131可以位于引風口a上面。第一連接結構131可以用于連接殼體100內的其他機械部件,例如,如圖9所示,第一連接結構131可以用于與電機固定架710相連。這樣第一連接結構131可以將電機固定架710固定在后殼體120的內壁面上,電機固定架710可以用于固定電機700,電機700可以與貫流風輪200電連接,電機700可以驅動貫流風輪200轉動。
其中,如圖12所示,電機固定架710的后側可以設置有兩個電機固定架連接部713,電機固定架連接部713與第一連接結構131相對應,這樣第一連接結構131為兩個,通過電機固定架連接部713和第一連接結構131的配合,電機固定架710固定在后殼體120的內壁面上。
其中,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可以包括:電機固定架710、底盤192和支撐柱180,支撐柱180為整體式支撐柱,該整體式支撐柱從上向下延伸且為整體結構,支撐柱180與后殼體120相連,而且支撐柱180還與電機固定架710和底盤192相連。
如圖16和圖19所示,第一連接結構131可以通過兩根支撐柱180與電機固定架710相連。兩根支撐柱180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而且兩個支撐柱180可以在左右方向上間隔開設置,每個支撐柱180可以對應一個第一連接結構131,這樣每個第一連接結構131可以通過對應的支撐柱180與電機固定架710連接相固定連接。支撐柱180可以固定在后殼體120的內壁面上。支撐柱180可以有效在上下方向上支撐電機固定架710,從而可以提高電機固定架710在后殼體120上的安裝可靠性,進而可以保證電機700在殼體100內的設置可靠性,可以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結構可靠性。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優選實施例,如圖12所示,在后殼體120的內壁面可以分別設置有位于引風口a左右兩側的第二連接結構132,第二連接結構132位于引風口a下面。第二連接結構132可以用于連接設置在殼體100內的機械部件,例如,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還可以包括:換熱器固定架310,第二連接結構132可以用于與換熱器固定架310相連。第二連接結構132位于第一連接結構131的下方。
如圖9所示,換熱器300可以安裝固定在換熱器固定架310上,換熱器固定架310的后側可以設置有換熱器固定架連接部,換熱器固定架連接部可以為兩個,每個換熱器固定架連接部均對應有一個第二連接結構132,換言之,第二連接結構132為兩個。
其中,如圖16和圖19所示,第二連接結構132可以通過兩根支撐柱180與換熱器固定架310相連。也就是說,兩個第二連接結構132可以分別通過兩根支撐柱180與換熱固定架連接部固定連接,支撐柱180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兩個支撐柱180可以在左右方向上間隔開設置。支撐柱180可以在上下方向上有效支撐換熱器固定架310,從而可以提高換熱器固定架310在殼體100內的安裝可靠性,進而可以提高換熱器300在殼體100內的安裝可靠性,可以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結構可靠性。如圖19所示,整體式支撐柱還可以向下延伸至殼體的底盤192處,底盤192與后殼體120相連,底盤192還可以與整體式支撐柱的下端相連。其中,整體式支撐柱的中部或者中下部與第二連接結構132相連,而且換熱器固定架310與整體式支撐柱的中部或者中下部相連。
可選地,整體式支撐柱可以為金屬柱體結構,金屬柱體結構可以保證支撐柱180的結構強度,從而可以使得支撐柱180在上下方向上更好地支撐電機固定架710和換熱器固定架310。而且整體式支撐柱還可以為中空的結構,中空的金屬柱體結構可以有效降低支撐柱180的重量,從而可以使得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重量得以降低,以及可以使得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成本得以降低。
另外,金屬柱體結構上還可以設置有折邊,折邊至少一定程度上可以強化整體式支撐柱的結構強度,從而可以使得整體式支撐柱更好地支撐和固定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各部件。
而且,中空的整體式支撐柱可以具有與后殼體120相連接的連接面,連接面與后殼體120上相對應的表面平行且彼此貼靠,緊固件可以將后殼體120和連接面貫穿以將兩者固定在一起,從而可以保證整體式支撐柱和后殼體120之間的固定可靠性。
進一步地,如圖11和圖12所示,后殼體120的兩個相對側壁的內壁面上可以設置有支撐凸臺129,換熱器固定架310支撐在支撐凸臺129上。支撐凸臺129可以有效支撐換熱器固定架310的一部分,換熱器固定架310可以先放置在兩個支撐凸臺129上,然后再通過第二連接結構132與后殼體120進行固定連接,這樣可以使得換熱器固定架310安裝效率高,而且安裝可靠。優選地,支撐凸臺129可以為楔形的中空結構,中空結構可以在保證支撐凸臺129有效支撐換熱器固定架310的同時,還可以降低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重量。
可選地,換熱器固定架310上還可以設置有接水裝置,例如,換熱器固定架310上還可以設置有接水槽,又如,換熱器固定架310的下面可以設置有接水盤。通過設置接水裝置,可以有效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工作可靠性,以及使用安全性。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與第一連接結構131配合的支撐柱180和上述的與第二連接結構132配合的支撐柱180可以為同一支撐柱180,換言之,如圖16所示,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可以包括:兩個支撐柱180,兩個支撐柱180可以支撐在電機固定架710和換熱器固定架310之間,例如,每根支撐柱180的上端與電機固定架710和第一連接結構131相連,每根支撐柱180的下端與換熱器固定架310和第二連接結構132固定連接。或者,整體式支撐柱的上端可以與第一連接結構131相連,整體式支撐柱的中部或者中下部與第二連接結構132相連,整體式支撐柱的下端與底盤192相連。
當然,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如圖17所示,上述的與第一連接結構131配合的支撐柱180和上述的與第二連接結構132配合的支撐柱180還可以為兩個不同的支撐柱180,例如,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可以包括上支撐柱181和下支撐柱182,上支撐柱181和下支撐柱182分別為兩根,每根上支撐柱181的上端與電機固定架710和第一連接結構131相連,每根上支撐柱181的下端與換熱器固定架310和第二連接結構132固定,每根下支撐柱182的上端與第二連接結構132相連,每根下支撐柱182的下端與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底盤192相連。通過設置上支撐柱181和下支撐柱182,可以有效提高電機固定架710和換熱器固定架310在殼體100內的安裝可靠性,從而可以提高電機700和換熱器300在殼體100內的安裝可靠性,進而可以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結構可靠性。
其中,上支撐柱181和下支撐柱182可以上下鄰接,而且上支撐柱181和下支撐柱182在豎向上正對。這樣上支撐柱181和下支撐柱182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對電機固定架710和換熱器固定架310的支撐程度,從而可以更好地保證電機700和換熱器300在殼體100內的安裝可靠性。
可選地,上支撐柱181和下支撐柱182可以為中空的金屬柱體結構。金屬柱體結構可以保證上支撐柱181和下支撐柱182的結構強度,從而可以使得上支撐柱181和下支撐柱182在上下方向上更好地支撐電機固定架710和換熱器固定架310。而且中空的金屬柱體結構可以有效降低上支撐柱181和下支撐柱182的重量,從而可以使得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重量得以降低,以及可以使得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成本得以降低。
可選地,上支撐柱181和下支撐柱182還可以一體成型以構成從上向下延伸的整體式支撐柱。這樣整體式的支撐柱結構簡單,而且支撐效果較好,從而可以至少一定程度上提升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結構可靠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后殼體120的內壁面上可以設置有加強結構。例如,加強結構可以為水平延伸的加強筋;又如,加強結構可以為豎直延伸的加強筋;再如,加強結構可以為水平延伸的加強筋和豎直延伸的加強筋,換言之,加強結構可以為交錯的加強筋。通過設置加強筋,可以有效加強后殼體120的結構強度,從而可以使得后殼體120更好地固定電機固定架710和換熱器固定架310,進而可以保證電機700和換熱器300在殼體100內的安裝可靠性。
引風風道左壁面121和引風風道右壁面122之間的距離從后向前呈遞減趨勢,而且在向前遞減的終點區域形成有沿豎向延伸且為長條形的負壓區域。也就是說在引風風道170的遠離引風口a的末端區域形成有負壓區域,負壓區域沿豎向延伸,而且負壓區域呈長條形,具體地,負壓區域的高度可以與引風風道170的高度接近或者相同。負壓區域可以至少一定程度上引導自然風從引風口a進入到引風風道170內,并且該自然風為非熱交換風,非熱交換風和從出風口d排出的熱交換風可以在混合風道130的前段部分混合以形成混合風。
下面描述一下第一背板部125和第二背板部126,如圖11所示,第一背板部125的左側面可以設置有左側進風格柵190,第二背板部126的右側面可以設置有右側進風格柵191。左側進風格柵190可以設置在位于左側的進風口c處,右側進風格柵191可以設置在位于右側的進風口c處,通過設置左側進風格柵190和右側進風格柵191,可以使得從進風口c進入的風進風自然且順暢。
可選地,第一背板部125與第二背板部126左右對稱設置。第一背板部125和第二背板部126可以關于混合風道130的垂直于送風口b的中軸線對稱設置,這樣可以使得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結構簡單且兩側進風均勻,從而可以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可靠性。
進一步地,如圖15所示,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還可以包括:下部后殼體600,后殼體120與下部后殼體600為分體部件,而且后殼體120與下部后殼體600彼此固定,后殼體120位于下部后殼體600的上面。這樣后殼體120和下部后殼體600之間的高度適宜,可以降低后殼體120和下部后殼體600的制造難度,以及可以降低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制造成本。
下面參考附圖詳細描述一下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送風組件。
送風組件可以包括:電機700、電機固定架710、貫流風輪200和蝸殼組件500,上述的電機700、貫流風輪200和蝸殼組件500均為兩個,例如,位于左側的電機700安裝在電機固定架710的左側上,電機固定架710上設置有軸孔711,位于左側的電機700的電機軸穿過電機固定架710的左側的軸孔711并連接到位于左側的貫流風輪200上。位于右側的電機700安裝在電機固定架710的右側上,電機固定架710上設置有軸孔711,位于右側的電機700的電機軸穿過電機固定架710的右側的軸孔711并連接到位于右側的貫流風輪200上。兩個電機700、兩個貫流風輪200和兩個蝸殼組件500分別位于混合風道130的兩側,位于左側的蝸殼組件500形成位于左側的貫流風輪風道210的側壁,位于右側的蝸殼組件500形成位于右側的貫流風輪風道210的側壁,位于左側的蝸殼組件500與電機固定架710連接,位于右側的蝸殼組件500與電機固定架710連接。如圖6和圖7所示,這樣兩側的電機700、貫流風輪200和蝸殼組件500可以與電機固定架710形成一個整體,然后整體安裝在殼體100內,從而可以提高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安裝效率,以及可以降低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的安裝難度。
其中,如圖6所示,電機固定架710的邊緣可以設置有翻邊結構712,翻邊結構712可以至少一定程度上增加電機固定架710和殼體100之間的接觸面積,以及可以便于電機固定架710和殼體100之間的固定連接,從而可以提高電機固定架710在殼體100內的安裝可靠性。翻邊結構712可以圍繞電機固定架710的左邊緣、右邊緣和后邊緣設置。
其中,殼體100的內壁面上可以設置有凸板,凸板可以位于殼體100的內壁面的左側和右側,凸板可以用于支撐電機固定架710的左邊緣和右邊緣,從而可以提高電機固定架710在殼體100內的安裝可靠性,進而可以保證電機700在殼體100內的可靠性。
進一步地,如圖6和圖12所示,電機固定架710上可以設置有電機固定架蝸殼連接部714,電機固定架蝸殼連接部714與蝸殼組件500可拆卸地相連。通過設置電機固定架蝸殼連接部714,可以使得蝸殼組件500與電機固定架710相連,從而可以保證送風組件的整體結構可靠性。
如圖6所示,電機固定架710上還可以設置有電機固定架蝸舌連接部715,電機固定架蝸舌連接部715與蝸舌組件400可拆卸地相連。通過設置電機固定架蝸舌連接部715,可以使得蝸舌組件400與電機固定架710相連,從而可以保證送風組件的整體結構可靠性。
電機固定架710上還可以設置有電機固定架換熱器連接部716,電機固定架換熱器連接部716與換熱器300可拆卸地相連。通過設置電機固定架換熱器連接部716,可以使得電機固定架710和換熱器300的上端相連,從而可以保證換熱器300在送風組件內的可靠性,可以保證送風組件的整體結構可靠性。
如圖14所示,換熱器固定架310位于混合風道130下方,而且換熱器固定架310在混合風道130兩側分別設置有兩個軸承311,兩個軸承311分別可樞轉地連接兩個貫流風輪200的下端。換言之,換熱器固定架310上的軸承311用于支承貫流風輪200的下端,從而可以保證貫流風輪200在電機固定架710和換熱器固定架310之間的可靠性。
進一步地,如圖14所示,換熱器固定架310上可以設置有換熱器固定架蝸殼連接部313,換熱器固定架蝸殼連接部313與蝸殼組件500可拆卸地相連。通過設置換熱器固定架蝸殼連接部313,可以使得蝸殼組件500與換熱器固定架310相連,從而可以保證送風組件的整體結構可靠性。
換熱器固定架310上還可以設置有換熱器固定架蝸舌連接部314,換熱器固定架蝸舌連接部314與蝸舌組件400可拆卸地相連。通過設置換熱器固定架蝸舌連接部314,可以使得蝸舌組件400與換熱器固定架310相連,從而可以保證送風組件的整體結構可靠性。
如圖14所示,換熱器固定架310上還可以設置有換熱器連接部315,換熱器連接部315與換熱器300可拆卸地相連。通過設置換熱器連接部315,可以使得換熱器固定架310和換熱器300的上端相連,從而可以保證換熱器300在送風組件內的可靠性,可以保證送風組件的整體結構可靠性。
上面多個實施例已經詳細介紹了本實用新型的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然而上述多個實施例中的描述僅是示意性的,且技術特征和/或技術方案在不沖突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組合,例如可將兩個技術特征進行組合形成新的方案,又如可將三個或更多個技術特征進行組合形成新的方案,或者將兩個、三個或更多個技術方案進行組合形成新的方案,再或者一個技術特征或多個技術特征以及一個技術方案或多個技術方案可以進行組合,且組合后所形成的新的方案屬于本實用新型原始記載的技術信息,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下面,以幾個具體示例作為說明,簡單描述特征與特征之間的組合或者方案與方案之間的組合或者特征與方案之間的組合。
例如,第一背板部125與第二背板部126可以左右對稱設置,而且第一背板部125的左側面可以設置有左側進風格柵190,第二背板部126的右側面可以設置有右側進風格柵191。
又如,在后殼體120的內壁面可以分別設置有位于引風口a左右兩側的第二連接結構132,第二連接結構132位于引風口a下面,而且在后殼體120的內壁面上還設置有加強結構。
再如,蝸舌組件400的朝向換熱器300的側面上可以設置有保溫層,而且蝸舌組件400朝向換熱器300的一端還設置有連接部,連接部與對應的換熱器連接板320連接。
再如,在導風板140關閉出風口d時導風板140的外表面與出風口d大體上平齊,而且混合風道左壁面410、混合風道右壁面420上可以分別設置有導風板收納槽,導風板收納槽用于至少部分地收納導風板140。
再如,電機固定架710的邊緣可以設置有翻邊結構712,而且電機固定架710的后側可以設置有兩個電機固定架連接部713,電機固定架連接部713與第一連接結構131相對應。
再如,換熱器固定架310上可以設置有換熱器固定架蝸殼連接部313,換熱器固定架310上還可以設置有換熱器固定架蝸舌連接部314。
以上,僅是示意性地示出一些組合方式,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了說明書公開的多個實施例后且結合上述內容,顯然可以對其它特征和/或方案在不沖突的情況下進行多種組合,上述僅為示意說明,并非窮舉。
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貫流空調,包括上述實施例的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當然,雙貫流空調還可以包括雙貫流空調室外機,雙貫流空調室外機與雙貫流空調室內機1000相連。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