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玻璃窯的余熱鍋爐,用于玻璃窯煙氣的熱量集收中。
背景技術:
一種玻璃窯的余熱鍋爐,用于玻璃窯煙氣的熱量集收中,對廢棄煙氣中的熱量進行回收再利用。
現有技術中:
例如:中國專利申請號CN201220619902.X;申請日2012.11.2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玻璃窯組合式熱管余熱鍋爐,包括蒸發器本體和汽包,蒸發器本體包括管屏式蒸發器單元和熱管式蒸發器單元,管屏式蒸發器單元內設有排列的管屏,熱管式蒸發器單元內設有排列的熱管,各管屏連接汽包,各熱管連接汽包;玻璃窯高溫煙氣先經過管屏式蒸發器單元,后經過熱管式蒸發器單元完成余熱回收過程,最后排出。本實用新型可以解決玻璃窯余熱鍋爐長期以來經常發生的爐管低溫腐蝕漏水、容易積灰、余熱鍋爐換熱面維修不易拆裝等問題。
其中,該申請中的結構,雖然有提出解決灰塵堆積的問題,通過排風機排出來實現,在使用的過程中,依舊無法徹底清除灰塵。
又例如:中國專利申請號CN201410142392.5;申請日2014.04.10;本發明涉及一種玻璃窯爐的余熱回收系統,包括玻璃窯爐、引風機以及余熱鍋爐,所述玻璃窯爐的排氣口通過主煙道連接煙囪,該主煙道上安裝有主路閥門,該玻璃窯爐與煙囪之間還連接一旁路煙道,該旁路煙道上依次安裝有旁路閥門、引風機、余熱鍋爐以及引風機。本系統將余熱爐并聯在旁路煙道上,并且在主煙道及旁路煙道分別安裝閥門,使得玻璃窯爐與余熱爐兩者互不干擾,有效保證了系統的正常工作;本系統中余熱爐的熱管及爐腔均采用螺旋管的結構,極大地提高了熱量。
其中,該申請中的結構,通過整個系統來提高余熱回收的效率,對余熱回收裝置部分未進行充分公開。
以上專利申請由于它們的實用新型目的以及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均不同,為此導致它們的技術方案包括結構和方法的不同,它們也不能簡單地組合用以本專利申請,否則會導致結構設計更復雜,或者不能實施,等等。
鑒于此,如何設計出一種玻璃窯的余熱鍋爐,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缺陷,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玻璃窯的余熱鍋爐。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完成的,一種玻璃窯的余熱鍋爐,包括吸熱器、集熱包、箱體,所述吸熱器固定在箱體中,集熱包固定連通在吸熱器上部,吸熱器包括多根豎向排列的吸熱管以及固定在吸熱管上下兩端的上橫管、下橫管,上橫管上部固定有連通管,連通管的下端固定在吸熱器上、上端固定連通至集熱包中,下橫管的底部固定有引流管,引流管右端向上與下橫管的中間位置固定,引流管左端向上延伸有導流管,導流管上端固定在集熱包下部,箱體的外部包圍有支撐架,支撐架的右側固定有煙囪,支撐架的上部固定有遮擋蓋。
所述引流管的右端固定有右折管,右折管固定在下橫管的中間位置,引流管的左端固定有左折管,左折管固定在導流管的下端。
所述引流管的外壁上部設有夾塊,至少一個夾塊設置在右折管與左折管之間的引流管上。
所述引流管的左側下部固定安裝有頂塊。
所述集熱包包括容納殼,容納殼左下端向下固定有排液管,容納殼右部向上固定有蒸汽管。
所述集熱包中固定有第一汽水分離器與第二汽水分離器,連通管的上端固定連通至集熱包的第一汽水分離器與第二汽水分離器上。
所述支撐架包括多根等間距直線排列的支撐軸,支撐軸下部固定有支撐板、上部固定有上頂板,支撐軸向下穿插過支撐板、向上穿插過上頂板,支撐軸的頂端固定有遮擋蓋,多根支撐軸的中間位置固定有加強板,支撐軸的上部固定有顯示器。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明顯優點和效果:
1、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連接緊密、穩定性高;
2、選材方便、便于生產制造,造價低、易于普及;
3、高效吸收廢熱、節省能源,耐腐蝕、使用壽命持久;
4、循環加熱水流、動態流動、高效吸熱,支撐角穩固;
5、豎向排列,便于徹底清洗灰塵、增強維護性,耐腐蝕。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鍋爐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吸熱器的使用狀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集熱包的安裝狀態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吸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支撐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吸熱器1、吸熱管11、上橫管12、下橫管13、連通管14、引流管15、右折管151、左折管152、夾塊153、頂塊154、導流管16、集熱包2、容納殼21、排液管22、蒸汽管23、第一汽水分離器24、第二汽水分離器25、箱體3、支撐架4、支撐軸41、支撐板42、上頂板43、加強板44、顯示器45、煙囪5、遮擋蓋6。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介紹:如圖1中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玻璃窯的余熱鍋爐,包括吸熱器1、集熱包2、箱體3,所述吸熱器1固定在箱體3中,集熱包2固定連通在吸熱器1上部,吸熱器1包括多根豎向排列的吸熱管11以及固定在吸熱管11上下兩端的上橫管12、下橫管13,上橫管12上部固定有連通管14,連通管14的下端固定在吸熱器1上、上端固定連通至集熱包2中,下橫管13的底部固定有引流管15,引流管15右端向上與下橫管13的中間位置固定,引流管15左端向上延伸有導流管16,導流管16上端固定在集熱包2下部,箱體3的外部包圍有支撐架4,支撐架4的右側固定有煙囪5,支撐架4的上部固定有遮擋蓋6;至少具有動態流動、高效吸熱,便于徹底清洗灰塵、增強維護性,耐腐蝕的效果。
本申請實施例中,在集熱包2以及吸熱器1中容納有水流,利用玻璃窯中燃燒排出的煙氣對吸熱器1進行加熱,其中吸熱管11為現有技術中的翅片管,該翅片管采用專利申請號為86104136,專利名稱為鈦-鋁復合翅片管及制造工藝中所涉及的翅片管,通過翅片管提高集熱效率,利用吸熱器1將煙氣中的熱量吸收并利用集熱包2中水流循環流動至吸熱器1中,進行不斷加熱,其中,集熱包2中水流沿著導流管16流到引流管15中,經過引流管15流向吸熱器1底部,并向上流動,再逐漸的加熱,變成蒸汽流向吸熱器1上部。
本申請中吸熱器1的吸熱管11豎向擺放形成豎向的柵欄式結構,利用多根豎向密集排列的吸熱管11對煙氣中的熱量進行集中與吸收,從而加熱吸熱管11中流動的水流,將水流加熱并逐漸形成蒸汽,利用銅質的吸熱管11形成柵欄式結構,利用吸熱管11與吸熱管11之間的間隙供應煙氣流通,采用豎向結構便于對吸熱管11進行排列,箱體3中多根吸熱管11豎向排列形成片狀結構的吸熱器1,片狀結構的吸熱器1在不工作時,方便操作人員利用水管對吸熱器1進行清洗,采用銅質的吸熱器1可以提高集熱效果,避免銹蝕。
參見圖1~圖5中所示,一種玻璃窯的余熱鍋爐,包括吸熱器1、集熱包2、箱體3,其中,箱體3為長方體結構的金屬箱,可以采用不銹鋼材料制作,選材方便,便于制作箱體3,在進行清洗時,箱體3內部不會發生銹蝕。
吸熱器1固定在箱體3中,其中,吸熱器1夾持在箱體3中,也可以將吸熱器1上部的上橫管12右端固定焊接在箱體3上側壁,將吸熱器1下部的下橫管13右端固定焊接在箱體3下側壁,從而形成穩定的安裝結構,也可以采用螺栓等其他連接方式進行固定連接。
集熱包2固定連通在吸熱器1上部,利用集熱包2容納未被加熱的水流,并將水流輸送至吸熱器1中,利用集熱包2收集吸熱器1中被加熱的蒸汽,利用蒸汽與未被加熱的水流混合形成熱量的混合,不斷的混合便在空心圓柱形的集熱包2或圓罐形的集熱包2中形成蒸汽,利用集熱包2上部的蒸汽管23將熱量排出集熱包2。
箱體3的外部包圍有支撐架4,支撐架4用于支撐箱體3,支撐架4環繞在箱體3外部,并將箱體3包圍,進行圍護與支撐,在對箱體3進行維護時,例如用水沖刷箱體3內部,沖刷后的水流可以沿著支撐架4的下部流出箱體3,從而對箱體3進行防護。
支撐架4的右側固定有煙囪5,煙囪5與箱體3的右部連通,將已經被吸取熱量的煙氣沿著箱體3的左側向右側連通的煙囪5處流動,從而使煙氣由煙囪5排出。
其中,箱體3中可以設置多個吸熱器1,吸熱器1上部使用的集熱包2固定安裝在支撐架4的上部。
支撐架4的上部固定有遮擋蓋6。在支撐架4的頂端安裝遮擋蓋6對支撐架4下部的箱體3以及集熱包2進行防護,遮蔽風雨與陽光,提高箱體3的使用壽命。
支撐架4包括多根等間距直線排列的支撐軸41,支撐軸41可以是鋼軸,利用多根鋼軸維護形成支撐架4,通過支撐軸41下部固定有支撐板42以及支撐軸41上部固定有上頂板43,支撐軸41向下穿插過支撐板42,支撐軸41向上穿插過上頂板43,從而形成穩定的結構,支撐軸41向下穿插過支撐板42,利用支撐軸41的下端形成支撐支撐腳,支撐軸41向上穿插過上頂板43,利用支撐軸41上部頂端與遮擋蓋6的底部固定,形成容納結構。
例如:當箱體3為長方體結構時,則支撐軸41支撐在支撐板42與上頂板43上,支撐板42與上頂板43的中間位置形成空心的長方體通槽用于對箱體3進行容納。
支撐軸41的頂端固定有遮擋蓋6,遮擋蓋6可以采用不銹鋼板制作,能夠具有較高的耐腐蝕性。
多根支撐軸41的中間位置固定有加強板44,在多根支撐軸41中間設置加強板44增強支撐軸41與支撐支撐軸41之間的牢固性。
支撐軸41的上部固定有顯示器45。該顯示器45為溫度顯示器,利用顯示器45對箱體3中煙氣的溫度進行檢測,可以控制煙氣的流動速度與煙氣停留在箱體3中的時間,從而提高吸熱器1吸收煙氣中熱量的效率。
吸熱器1包括多根豎向排列的吸熱管11以及固定在吸熱管11上下兩端的上橫管12、下橫管13,利用上橫管12對流向吸熱器1上部的水流進行集中,利用下橫管13將流至吸熱器1下部的水流進行分流至下橫管13上排列的吸熱管11中。
上橫管12上部固定有連通管14,連通管14的下端固定在吸熱器1上、上端固定連通至集熱包2中,連通管14為空心的銅管,利用連通管14將上橫管12中集中的水流或蒸汽集中至集熱包2中,連通管14具有多根,能夠擴大蒸汽向上流動的效率。
下橫管13的底部固定有引流管15,引流管15便于水流至吸熱器1中,同時對吸熱器1的底部進行支撐,引流管15為橫向安裝在箱體3底部的直管,利用引流管15的外壁底面與箱體2的底面接觸,形成一個引流管15的管面或管壁對下橫管13底部進行支撐的效果,提高結構間的穩固性。
其中,引流管15右端向上與下橫管13的中間位置固定,所述引流管15的右端固定有右折管151,右折管151固定在下橫管13的中間位置,利用90度的右折管151與引流管15右端固定并向上支撐下橫管13的中間位置,保證吸熱器1底部被支撐的穩定性。
引流管15左端向上延伸有導流管16,導流管16上端固定在集熱包2下部,引流管15的左端固定有左折管152,左折管152固定在導流管16的下端。利用90度的左折管152使豎向的導流管16將集熱包2下部的液體引導至吸熱器1中,形成液體流動以及熱量交換的循環,利用集熱包2與吸熱器1的連通效果實現雙向流動,充分的吸收煙氣中的熱量。
所述引流管15的外壁上部設有夾塊153,其中夾塊可153可以是耐磨高溫的橡膠塊,將耐高溫的橡膠塊填充在引流管15上部與下橫管13下部之間,利用兩者之間的填充效果穩固吸熱器1,從而使吸熱器1可以穩定的支撐起來。
至少一個夾塊153設置在右折管151與左折管152之間的引流管15上。在右折管151與左折管152之間的引流管15上部設置多個夾塊153可以進行多個位置的,也可以采用對稱的結構,通過對稱性提高支撐的穩定。
所述引流管15的左側下部固定安裝有頂塊154。頂塊154可以是金屬塊,例如銅塊強度高支撐效果穩定,也可以是木塊便于取材、使用壽命持久或者橡膠塊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利用頂塊154放置在箱體3的底部,通過頂塊154向上頂起吸熱器1的下部,從而保證吸熱器1被穩固的支撐在箱體3中。
所述集熱包2包括容納殼21,容納殼21左下端向下固定有排液管22,容納殼21右部向上固定有蒸汽管23。
集熱包2為圓罐形的水箱,利用集熱包2中容納未被吸熱器1加熱的水,利用吸熱器1將集熱包2中的水循環加熱,利用排液管22可以將集熱包2收集的熱水排出,進行利用。
所述集熱包2中固定有第一汽水分離器24與第二汽水分離器25,連通管14的上端固定連通至集熱包2的第一汽水分離器24與第二汽水分離器25上。
利用第一汽水分離器24與第二汽水分離器25將連通管14中通入的蒸汽凝聚形成熱水,熱水的溫度過高便會逐漸的蒸發向上通過蒸汽管23向上流動,以輸送至需要熱氣的位置。
通過上述描述,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已能實施。
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結構所作的舉例說明;而且,本實用新型零部件所取的名稱也可以不同,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構思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簡單變化,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