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涉及一種具有明火反燒、高溫隔離和助燃風機啟停精準調控烘烤燃燒供熱等技術特征的隧道式反燒熱風爐,適用于農業農村領域密集烤煙燃燒供熱裝置使用。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煙農戶均種植烤煙規模的增大和現代煙草農業的發展,密集烘烤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快速推廣應用。以2012年為例,全國建有密集烤煙房約120萬座。據統計,越來越多密集烤煙房采用基于暗火正燒原理的傳統隧道式熱風爐燃燒供熱。傳統隧道式熱風爐結構簡單、成本低,能一次性裝煤,即一次性裝入800~1000個圓柱型煤,能滿足5~6天烘烤供熱需要,不影響煙農夜間休息,特別滿足當前各煙區雇工難且勞動力成本高等形勢需要。
附圖3是傳統隧道式熱風爐豎直剖視圖。如附圖3所示,傳統隧道式熱風爐包括爐墻1,平面狀備用門3和平面狀板門6。爐墻1為磚墻結構,有時磚墻外壁面敷設3mm~5mm厚鋼殼。爐墻1包括弧面狀頂墻,結構相同的平面狀左右兩端墻和結構相同的平面狀前后兩側墻,靠近右端墻的頂墻設置排煙口11。右端墻開設600mm×560mm備用爐門口,備用爐門口用備用門3密封鉸鏈連接,備用門3中心設置觀火孔31。左端墻開設600mm×560mm左爐門口,左爐門口用板門6密封鉸鏈連接,板門6中心位置開設中心孔61供助燃空氣流過。左右兩端墻外壁面距離2000mm,前后兩側墻內壁面距離720mm。爐墻1和地面圍成隧道狀爐內腔。附圖4為附圖3沿B-B方向垂直剖視圖。如附圖4所示,爐內腔包括上部弧柱體區和下部長方體區,弧柱體區底面和長方體區頂面重合,長方體區包括靠近左端墻的引燃區和靠近右端墻的煤床區,煤床區疊放圓柱型煤7,圓柱型煤7呈蜂窩狀,單個圓柱型煤7高75mm~85mm,引燃區堆放引火燃料4。引燃區和弧柱體區相連通。圓柱型煤7各氣流通道中心軸線和前后兩側墻及地面平行,圓柱型煤7疊置高度為600mm,爐內腔不設置爐條,地面支撐圓柱型煤7全部重量。沿平行于前后兩側墻方向引燃區寬度為75mm~150mm。熱風爐運行時,緊貼右端墻內壁面自右向左在煤床區里堆放800~1000個圓柱型煤7,引燃區置放引火燃料4,關閉備用門3,點燃引火燃料4,關閉板門6。助燃風機出風口伸入中心孔61,助燃風機將助燃空氣鼓入引燃區,先點燃引火燃料4,引火燃料4引燃與其相鄰的未燃燒圓柱型煤7,在助燃風機驅動作用下燃燒面沿和助燃空氣流動相同方向緩慢移動。熱風爐結構特點決定的暗火正燒流動傳熱燃燒設計缺陷。調查顯示:燃燒區緊鄰助燃風機,高溫爐氣通過中心孔61反向倒流至助燃風機機殼內,導致助燃風機高溫損毀高達39%。實踐表明:助燃風機線圈絕緣性能下降導致出風能力永久性下降,引燃區部分助燃空氣旁通流到弧柱體區,部分助燃空氣通過煤床區圓柱型煤7之間間隙中途旁通短路至弧柱體區,加上流入高溫燃燒區的助燃空氣以一氧化碳CO形式排出,導致助燃空氣利用率不高,烤煙房溫度低出烘烤工藝設定溫度2℃~8℃,燃燒放熱不能滿足煙葉烘烤供熱需要,降低烤煙品質;弧柱體區滯留CO濃度高,易出現爆燃傷人事故;通過中心孔61高溫爐氣倒流、熱風溫度跟不上烘烤工藝設定溫度引起無效供熱時間延長,加上從排煙口排出的煙氣CO濃度高,熱效率低至35%~50%。
開發烘烤燃燒供熱調控性能良好、安全、省工省時、烤煙品質有保障、低成本、經濟高效、節能環保的密集烤煙用新型隧道式熱風爐,可以滿足我國煙草調制行業節能減排形勢需要,進而促進煙草行業可持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傳統隧道式熱風爐因暗火正燒引起高溫爐氣反向流動燒損助燃風機、助燃空氣利用率低、熱風溫度跟不上烘烤工藝溫度、易爆燃傷人和熱效率低等缺點,發明設計一種燃用蜂窩狀方型煤,具有明火反燒、高溫隔離、助燃風機啟停精準調控燃燒供熱等技術特征,滿足我國煙草行業省工省時、安全經濟優質、高效節能環保密集烤煙需要的隧道式反燒熱風爐。
隧道式反燒熱風爐,主要包括爐墻,方錐門和備用門,爐墻主要包括弧面狀頂墻,平面狀左右兩端墻和平面狀前后兩側墻,靠近右端墻頂墻中心設置排煙口,爐墻和地面圍成隧道狀爐內腔,爐內腔包括上部弧柱體區和下部長方體區,弧柱體區底面和長方體區頂面重合,長方體區長邊水平且和前后兩側墻平行,長方體區寬度和爐內腔寬度相等,長方體區包括長方體狀引燃區和長方體狀煤床區,煤床區、引燃區和長方體區三者寬度相等,引燃區和弧柱體區相連通,左端墻開設左爐門口,方錐門從外側密封左爐門口,方錐門呈方錐臺筒狀,方錐臺狀筒內腔即為門內腔,門內腔中心軸線水平布置,門內腔大小兩底面豎直布置,門內腔大底面在右,小底面在左,小底面中心設置進風孔供助燃空氣流過,大底面從外側密封左爐門口,大底面邊緣和左爐門口外側邊緣密封鉸鏈連接,左爐門口內側緊貼煤床區左端面,煤床區、左爐門口和門內腔大底面三者高寬尺寸分別相等,煤床區疊滿方型煤,方型煤呈蜂窩狀,方型煤各氣流通道中心軸線和地平面及前后兩側墻平行,左右相鄰兩方型煤各氣流通道對應相連通,方型煤與左右上下前后相鄰方型煤及前后兩側墻之間均無間隙,處于煤床區頂層位置的眾多方型煤頂面和煤床區頂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門內腔和弧柱體區不連通,煤床區右端面和引燃區左端面重合,沿平行于前后兩側墻方向引燃區最小長度為75mm~150mm,引燃區堆放引火燃料,引燃區右端面在右端墻內壁面上,右端墻開設備用爐門口,備用爐門口用備用門密封鉸鏈連接,助燃風機驅動助燃空氣依次流過門內腔小底面進風孔,門內腔大底面和左爐門口,然后全部均勻水平流過煤床區各氣流通道,接著水平穿過煤床區右端面進入引燃區和弧柱體區,最后經排煙口排出,點燃引火燃料后在煤床區右端面形成初始燃燒面,隨后燃燒面沿和助燃空氣流動相反方向即自右向左方向緩慢水平移動。
農業農村領域燃用蜂窩狀方型煤的煙草調制行業、煙草種植基地及煙農合作社密集烤煙熱風室燃燒供熱裝置,可以使用發明。
發明裝煤舒適,經濟、節能環保和社會效益顯著。發明一次性裝煤,點火引燃簡易,清灰簡便。現場烘烤表明:和傳統隧道式熱風爐相比,煙氣CO排放降低75%,節煤25%;助燃風機開停對熱風溫度調控性能良好,能緊貼烘烤工藝曲線生成密集烤煙用熱風,不掉溫;助燃風機溫度始終低于38℃,無高溫燒損,出風穩定、無衰減。
附圖說明
圖1為隧道式反燒熱風爐豎直剖視圖。
圖2為隧道式反燒熱風爐沿A-A方向豎直剖視圖。
圖3為傳統隧道式熱風爐豎直剖視圖。
圖4為傳統隧道式熱風爐沿B-B方向垂直剖視圖。
圖1~圖4中,1為爐墻,11為排煙口,2為方錐門,21為進風孔,3為備用門,31為觀火孔,4為引火燃料,5為方型煤,6為板門,61為中心孔,7為圓柱型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附圖1和附圖2所示,隧道式反燒熱風爐,主要包括爐墻1,方錐門2和備用門3。爐墻1主要包括弧面狀頂墻,平面狀左右兩端墻和平面狀前后兩側墻,靠近右端墻頂墻設置排煙口11。爐墻1可以為磚砌式耐火磚墻結構,該磚墻由薄耐火磚塊用高溫膠泥粘接砌筑而成,爐墻1也可以是整體式耐火澆注結構。爐墻1外壁面可以敷設3mm~5mm厚金屬殼體,以減少磚墻高溫膨脹熱應力對結構密封性的破壞,并減少因爐墻1耐火結構存在縫隙漏風引起烘烤上部煙葉時熱風溫度超過烘烤工藝溫度現象發生。前后兩側墻垂直布置且相互平行,左右兩端墻垂直布置且相互平行,前后兩側墻和左右兩端墻相互垂直。頂墻和左右兩端墻、左右兩端墻和前后兩側墻、前后兩側墻和頂墻、左右兩端墻和地面、地面和前后兩側墻均是用高溫膠泥粘接密封固定連接。爐墻1和地面圍成隧道狀爐內腔。爐內腔包括上部弧柱體區和下部長方體區,弧柱體區頂面為弧面狀頂墻內壁面,弧柱體區底面和長方體區頂面重合,長方體區底面為地面。長方體區長邊水平且和前后兩側墻平行,長方體區寬度和爐內腔寬度相等,長方體區包括長方體狀靠近右端墻的引燃區和靠近左端墻的長方體狀煤床區,煤床區、引燃區和長方體區三者寬度相等,煤床區右端面和引燃區左端面重合,引燃區和弧柱體區相連通。
左端墻開設左爐門口,左爐門口用方錐門2密封,方錐門2呈方錐筒臺狀,方錐臺狀筒內腔即為門內腔,門內腔中心軸線水平布置,門內腔大小兩底面豎直布置,門內腔大底面在右,小底面在左,小底面中心設置進風孔供助燃空氣流過,大底面從外側密封左爐門口,大底面邊緣和左爐門口外側邊緣密封鉸鏈連接,左爐門口內側緊貼煤床區左端面,煤床區、左爐門口和門內腔大底面三者高寬尺寸分別相等。煤床區左端面在右端墻內壁面上,方錐門2門內腔大底面在左端墻外壁面上。方錐門2底面四邊緊貼左端墻外壁面左爐門口四邊,并保證爐內氣體不從左端墻左爐門口邊緣向外泄漏。左爐門口內外兩側分別連接煤床區左端面和門內腔大底面,門內腔大底面在左端墻外壁面上,門內腔大底面寬高邊和左爐門口寬高邊長分別相等,門內腔通過左爐門口和煤床區相連通。煤床區疊滿方型煤5。方型煤5長邊與寬邊相等,方型煤5高邊和氣流通道中心軸線平行,方型煤5各氣流通道布置呈蜂窩狀。方型煤5各氣流通道中心軸線和地平面及前后兩側墻平行,左右相鄰兩方型煤各氣流通道對應相連通。爐內腔無爐條,地面支撐方型煤5全部重量。方型煤5與左右上下前后相鄰方型煤之間無間隙,前后兩側墻和方型煤5之間無間隙,門內腔和弧柱體區不連通。處于煤床區頂層位置的眾多方型煤5頂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方型煤5疊置高度和煤床區高度相等。單塊方型煤5均勻布置1、4、9或16個氣流通道,煤床區寬度和高度均為方型煤5長邊或寬長的整數倍。門內腔助燃空氣不會沿前后兩側墻與方型煤之間間隙、左端墻與方型煤之間間隙、左右上下前后相鄰兩方型煤之間間隙旁通流到弧柱體區,助燃空氣全部流至燃燒面且全部變成CO2從排煙口11排出,助燃空氣利用率達到100%。煤床區右端面和引燃區左端面重合,沿平行于前后兩側墻方向引燃區最小長度為75mm~150mm。烤煙房裝煙量少時,沿平行于前后兩側墻方向引燃區寬度超過75mm~150mm。引燃區堆放引火燃料4。引燃區右端面在右端墻內壁面上。右端墻開設600mm×560mm長方形備用爐門口,備用爐門口用備用門3密封鉸鏈連接。備用門3內壁面四邊緊貼右端墻外壁面備用爐門口四邊,并保證爐內氣體不從右端墻備用爐門口邊緣向外泄漏。備用門3中心設置觀火孔31,觀火孔31在一般情況下堵死不使用。
助燃風機驅動助燃空氣依次流過門內腔小底面進風孔21,門內腔大底面和左爐門口,然后全部均勻水平流過煤床區各氣流通道,接著水平穿過煤床區右端面進入引燃區和弧柱體區,最后經排煙口11排出。點燃引火燃料4后,在煤床區右端面形成初始燃燒面,隨后燃燒面沿和助燃空氣流動相反方向即自右向左方向緩慢水平移動。
使用發明時,首先關閉方錐門2,打開備用門3,裝煤工(以身高1.6m為例)從備用門3彎腰進入爐內腔,在煤床區自左向右方向堆放能滿足5~6天烘烤燃燒供熱需要的方型煤5。方型煤5塞滿煤床區,使得前后兩側墻與方型煤之間、左端墻與方型煤之間、左右相鄰兩方型煤之間和前后相鄰兩方型煤之間無間隙。引燃區放置引火燃料4,從備用門3伸進點火源,點燃引火燃料4,然后密封備用門3。助燃風機出風口伸入進風孔21內,助燃風機電源線接入烤煙控制器內,助燃空氣先流入門內腔,然后均勻流入方型煤5各氣流通道內,再沿自左向右方向流入引燃區,引火燃料4點燃后依次引燃沿助燃空氣流動方向引燃區上游與其相鄰的新方型煤5。在助燃風機驅動作用下,燃燒面沿助燃空氣流動相反方向緩慢移動,即自右向左方向緩慢水平移動。烘烤結束后,打開方錐門2和備用門3,將方型渣用鐵鏟鏟出即可。
發明結構特征、技術特征及帶來的技術效果詳細描述如下:
發明具有“方錐臺狀方錐門2”結構特征。如附圖1所示,發明包括方錐門2,方錐門2呈方錐臺狀鋼筒結構,設有方錐臺狀門內腔,門內腔中心軸線水平布置,門內腔大小兩底面豎直布置,門內腔大底面在右,小底面在左。門內腔大底面從外側密封左爐門口,大底面高、寬度和左爐門口高、寬度分別相等,大底面大底面邊緣和左爐門口外側邊緣密封鉸鏈連接,門內腔和煤床區相連通,方型煤5從左爐門口內側堵住左爐門口,左爐門口內側緊貼煤床區左端面,門內腔和弧柱體區不連通。方型煤5堆放高度和煤床區高度相等,處于煤床區頂層位置的眾多方型煤5頂面在同一水平面上。助燃風機鼓入門內腔的助燃空氣全部均勻流進方型煤5各氣流通道。爐內腔不設爐條。門內腔使助燃空氣全部均勻流入煤床區,沒有助燃空氣旁通流量損失,具備封閉式靜壓區功能。發明封閉式靜壓區是發明助燃風機啟停精準調控燃燒供熱的重要前提之一。如附圖3所示,傳統隧道式熱風爐包括板門6、引燃區、煤床區和弧柱體區。板門6中心設置中心孔61,通過中心孔61助燃風機將助燃空氣鼓入引燃區,由于引燃區和弧柱體區直接連通,助燃空氣部分經引燃區頂部旁通流入弧柱體區,然后從排煙口11排出,助燃空氣剩余部分流入煤床區。助燃空氣在煤床區中擴散流動存在阻力損失,進一步增大從引燃區頂部至弧柱體區的旁通助燃空氣流量,即流入煤床區的助燃空氣流量減少,燃燒放熱減少。引燃區既起堆放引火燃料4功能,又起均勻分配助燃空氣功能,即靜壓室功能,只是靜壓室呈敞開式結構,助燃空氣沒有得到全部利用。發明以具備封閉式靜壓區功能的方錐臺鋼筒狀方錐門2取代傳統隧道式熱風爐平面狀耐熱鑄鐵板門6,解決了助燃空氣旁通流量浪費問題,提高了助燃空氣流量調控燃燒供熱的靈敏性。
發明具有“助燃空氣依次流過方錐門2門內腔、煤床區和引燃區”結構特征。如附圖1所示,發明主要包括方錐門2、煤床區和引燃區,引燃區左端面和煤床區右端面重合,左爐門口內外兩側分別連接煤床區左端面和方錐門2門內腔大底面。沿助燃空氣流動方向方錐門2在煤床區上游,煤床區在引燃區上游,引燃區和排煙口11均靠近右端墻設置。助燃空氣在助燃風機驅動下從進風孔21進入門內腔,然后全部水平均勻依次流過煤床區和引燃區。助燃空氣從方錐門2流入煤床區和流過煤床區過程中無旁通損失。門內腔靜壓區和引燃區分開獨立設置,靜壓區設置在爐內腔之外,靜壓區不擠占爐內腔煤床區空間。靜壓區是助燃空氣流過的空間,引燃區是煙氣流過的空間。點燃引火燃料4并啟動助燃風機后,燃料面沿和空氣流動相反方向自右向左緩慢移動。發明運用中,“門內腔→煤床區→引燃區”結構并無左右之分,即方錐門2可以安置在右端墻側,此時引燃區靠近左端墻側設置,燃料面沿和助燃空氣流動相反方向自左向右緩慢水平移動,排煙口11設置在靠近左端墻的頂墻中心位置。發明“門內腔→煤床區→引燃區”結構,是發明助燃風機啟停精準調控燃燒供熱的重要前提之三,是發明明火反燒和高溫隔離的重要前提。如附圖3所示,傳統隧道式熱風爐主要包括引燃區和煤床區,引燃區右端面和煤床區左端面重合,沿助燃空氣流動方向引燃區在煤床區上游。助燃空氣在助燃風機驅動下從中心孔61進入引燃區,然后以不均勻布袋狀射流方式流過煤床區。助燃空氣在引燃區和煤床區里均存在旁通損失。引燃區堆放引火燃料4和靜壓分風功能合二為一,靜壓區設置在爐內腔內,靜壓區擠占爐內腔煤床區空間,減少了一次性裝煤量,引燃區是助燃空氣流過的空間。點燃引火燃料4并啟動助燃風機后,燃燒面沿和助燃空氣流動相同方向自左端墻向右端墻緩慢移動。發明“門內腔→煤床區→引燃區”結構取代傳統隧道式熱風爐“引燃區→煤床區”結構,明火反燒取代暗火正燒,提高了助燃空氣利用率,穩定了助燃風機出風能力,降低了煙氣CO排放濃度。
發明具有“方型煤5”結構特征。發明爐內腔包括長方體區,長方體區包括長方體狀煤床區,煤床區堆放蜂窩狀方型煤5。方型煤5長邊與寬邊相等,方型煤5高邊和氣流通道中心軸線平行。單個方型煤5均勻布置1、4、9或16個氣流通道,煤床區寬度和高度均為方型煤5邊長的整數倍,單個方型煤5高度為75mm~85mm。如附圖1和附圖2所示,眾多方型煤5疊放在煤床區,方型煤5能夠充滿整個煤床區,并使得方型煤5各氣流通道均勻分布。左右相鄰兩方型煤各氣流通道對應相連通,方型煤5與其相鄰的左右上下前后方型煤均是無間隙接觸。左右相鄰兩方型煤之間無間隙,左邊方型煤右端面緊貼右邊方型煤左端面。上下相鄰兩方型煤之間無間隙,上方型煤底側面緊貼下方型煤頂側面。前后相鄰兩方型煤之間無間隙,前方型煤后側面緊貼后方型煤前側面。方型煤5與左端墻內壁面之間無間隙,最左側一層方型煤左端面緊貼左端墻內壁面。方型煤5與前后兩側墻內壁面之間無間隙,最前側一層方型煤前側面緊貼前側墻內壁面,最后側一層方型煤后側面緊貼后側墻內壁面。門內腔助燃空氣不會沿前后兩側墻與方型煤之間、左端墻與方型煤之間、左右相鄰兩方型煤之間及前后相鄰兩方型煤之間等眾多間隙旁通流到弧柱體區,助燃空氣全部均勻以水平活塞流方式流至燃燒面,助燃空氣利用率達到100%。每塊方型煤5均由無機粘接劑如泥土粘接而成,可燃質燃燒完全后體積基本無變化。發明方型煤5是發明助燃風機啟停精準調控燃燒供熱的重要前提之二。如附圖4所示,傳統隧道式熱風爐煤床區堆置眾多圓柱型煤7,圓柱型煤7各氣流通道水平且和前后兩側墻平行。煤床區堆置圓柱型煤7時,左圓柱型煤右端面緊貼右圓柱型煤左端面,圓柱型煤7與上下前后相鄰圓柱型煤難以無間隙接觸,流入煤床區的助燃空氣部分以布袋狀射流方式上升并中途旁通流到弧柱體區。爐內腔空間狹小,需要彎腰屈膝裝圓柱型煤7,難于做到相鄰兩圓柱型煤7各氣流通道對應相連通,一者助燃空氣在眾多氣流通道中分布不均勻,二者加大助燃空氣在煤床區流動阻力,加上存在進入引燃區的助燃空氣部分通過引燃區頂部直接旁通流到弧柱體區的結構缺陷,流進煤床區的助燃空氣會進一步變少。相鄰兩圓柱型煤7各氣流通道不連通堵塞程度因人因時因燃燒溫度不同而不同,表現出熱風溫度調控靈敏度時好時壞。發明方型煤5取代傳統隧道式熱風爐圓柱型煤7,助燃空氣以水平活塞式射流方式流動取代布袋狀射流方式流動,提高了助燃空氣利用率,提高了助燃空氣流量對燃燒供熱的調控功能。
發明具有“明火反燒”技術特征。如附圖3所示,傳統隧道式熱風爐基于暗火正燒原理燃燒供熱。點燃引火燃料4后,助燃風機驅動助燃空氣沿煤床區斜上方方向流動,燃燒面沿煤床區斜上方方向移動,處于燃燒面斜上方的圓柱型煤7受到高溫烘烤,圓柱型煤7中干餾氣、揮發分連同高溫二氧化碳CO2接觸高溫焦炭被還原生成的CO一起,向煤床區斜上方方向流動并中途離開煤床區進入弧柱體區,最終經排煙口11排出。增大了弧柱體區CO濃度,增大了爐內爆燃傷人可能性。CO具有內熱能,使得燃燒放熱量減少,燃燒放熱達不到最大。煙氣CO含量不穩定直接導致燃燒放熱量和助燃空氣流量不成正比,降低了用助燃空氣流量調控熱風溫度靈敏度。如附圖1所示,發明助燃風機驅動的助燃空氣進入方錐門2門內腔,然后進入左爐門口,門內腔出口及左爐門口兩側均無助燃空氣泄漏,門內腔里的助燃空氣全部均勻流入煤床區方型煤5各氣流通道,全部助燃空氣以水平活塞流方式均勻流過煤床區。點燃引火燃料4,燃燒面沿自右向左方向緩慢水平移動,燃燒面移動方向和助燃空氣流動方向相反,實現明火反燒供熱。燃燒面向左端墻移動時,不斷地預熱與之接觸的沿助燃空氣流動方向上游方型煤5,方型煤5預熱形成的干餾氣隨助燃空氣一起向右流動,進入燃燒面并發生完全燃燒反應,離開燃燒面的高溫CO2向右流動過程中沒有高溫焦炭與之接觸,即生成不了CO,這樣排煙以CO2為主,煙氣水平流過沿助燃空氣流動方向燃燒區下游方塊型渣后進入引燃區,再從引燃區頂部流入弧柱體區,最后從排煙口11排出。弧柱體區無CO滯留,杜絕爐內爆燃傷人事件發生。排煙無CO內能損失,燃燒放熱量達到最大,燃燒放熱量和助燃空氣流量成正比,提高了熱風爐熱效率,為助燃空氣流量精準調控熱風溫度創造了有利條件。
發明具有“助燃風機啟停精準調控燃燒供熱”技術特征。如附圖3所示,傳統隧道式熱風爐主要包括敞開式引燃區和煤床區,引燃區頂部和弧柱體區相連通,煤床區堆置眾多圓柱型煤7,沿助燃空氣流動方向引燃區在煤床區上游。因助燃風機絕緣結構頻繁遭受反向倒流的高溫爐氣烘烤毀損,助燃風機出風已有一定程度的永久性降低。通過板門6中心孔61進入引燃區的助燃空氣部分旁通流到弧柱體區,剩余部分不均勻流入煤床區。流入煤床區的助燃空氣部分以布袋狀射流方式經過圓柱型渣之間間隙中途短路流進弧柱體區,剩余部分繼續擴散流動至燃燒面。進入燃燒區的助燃空氣全部變成高溫CO2氣體,接著高溫CO2氣體不斷地預熱、干餾和還原沿助燃空氣流動方向高溫燃燒區下游的未燃燒圓柱型煤7,最后變成CO排出。經過助燃空氣二次旁通短路和排放CO氣體,實際燃燒放熱小于助燃風機額定風量對應的最大燃燒放熱。助燃風機啟停不能精準調控燃燒供熱,助燃風機啟停調控燃燒供熱的靈敏性因人因時因燃燒溫度不同而不同。如附圖1所示,發明主要包括沿助燃空氣流動方向依次排列的爐外門內腔,煤床區和引燃區,門內腔和弧柱體區不連通,煤床區堆置眾多方型煤5,方型煤5氣流通道水平且和前后兩側墻平行,方型煤5各氣流通道對應連通,方型煤5周圍無間隙。經過一定長度未燃燒低溫新方型煤5隔斷作用下,助燃風機和方錐門3始終處于常溫環境,助燃風機機殼溫度始終低于38℃,助燃風機絕緣性能受到保護,助燃風機出風始終維持在額定出風水平,方錐門3可以用普通鋼加工制作。通過方錐門2進風孔21進入門內腔的助燃空氣全部均勻流入煤床區方型煤5各氣流通道。流入煤床區的助燃空氣全部以活塞狀射流方式水平擴散流動至燃燒面。進入燃燒區的助燃空氣全部變成CO2排出。助燃空氣沒有旁通短路損失并排放CO2,實際燃燒放熱始終等于助燃風機額定風量對應的最大燃燒放熱,實現了助燃風機啟停精準調控燃燒供熱。助燃風機啟停精準調控燃燒供熱靈敏性始終穩定可靠,不會因人因時因燃燒溫度不同而不同。
發明具有“高溫隔離”技術特征。如附圖3所示,傳統隧道式熱風爐基于暗火正燒原理燃燒供熱,助燃風機出風口伸入板門6中心孔61,板門6內側即為燃燒區,高溫燃燒區通過中心孔61直接和助燃風機出風口相連通。在風機暫時停止送風時,爐內高溫爐氣能通過中心孔61反向吹向竄入助燃風機機殼內,導致助燃風機機殼溫度升高至200℃~250℃以上,直接燒損助燃風機線圈絕緣層結構,導致助燃風機出風靜壓永久性下降,空氣流量變小,甚至直接被燒毀。助燃風機成為更換頻率最高、消耗最多的零部件。為減少助燃風機更換費用,操作工勤看助燃風機成為煙葉烘烤管理任務之一。板門6始終鄰近高溫燃燒區,需要選用耐熱鑄鐵金屬殼體,內襯澆注耐火材料。如附圖1所示,發明基于明火反燒原理燃燒供熱,助燃風機位于左端墻外側,高溫燃燒區位于靠近右端墻的煤床區,高溫燃燒區和助燃風機之間始終有一定長度的未燃燒低溫方型煤5相隔,使得助燃風機及方錐門2始終處于低溫狀態,無高溫爐氣反向倒流燒毀助燃風機現象出現,無須監視助燃風機運行,解決了傳統隧道式熱風爐存在的助燃風機高溫燒損及運行不安全問題。方錐門2處于常溫環境,可以選用普通鋼質殼體,內襯無須澆注耐火材料。
發明明火反燒是反燒爐節能、環保、安全、自控運行的前提條件。發明高溫隔離是明火反燒的必然結果,熱風溫度和烘烤燃燒供熱可調可控是烤煙保質保量的關鍵,是發明得以推廣應用的關鍵。
煙葉烘烤實踐表明:一次性裝煤清灰,裝煤舒適,清灰簡便,點火引燃簡易。和傳統隧道式熱風爐相比,發明煙氣CO排放降低75%,燃煤節約25%以上;助燃風機啟停能精準調控烘烤燃燒供熱和熱風溫度,能緊貼烘烤工藝曲線生成密集烘烤用熱風,無掉溫現象發生;無高溫爐氣外泄現象發生,助燃風機溫度始終低于38℃,無高溫燒損故障發生,出風穩定可靠;省工省時、降成本;烤煙品質好,無內質損耗。
燃用方體狀蜂窩型煤的煙草加工調制行業、煙草種植加工基地及煙農合作社密集烤煙熱風室燃燒供熱裝置,可以使用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