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環保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電池負極材料環保的加工處理設備。
背景技術:
電池負極粉體材料如果在受潮后會凝聚在一起成塊狀,粉體材料呈塊狀后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烘干,烘干效果差,并且其內部的粉體材料無法得到有效的烘干,長時間的烘干容易導致粉體變質,烘干起來十分麻煩。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電池負極材料環保的加工處理設備。
為達到本發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電池負極材料環保的加工處理設備,所述電池負極材料環保的加工處理設備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撐板裝置、位于所述支撐板裝置上方的框體裝置、設置于所述底板上的集中裝置、收容于所述框體裝置內左右兩側的頂靠板裝置、位于所述框體裝置上方的蓋板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所述支撐板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上方左右兩側的摩擦塊,所述框體裝置包括框體、收容于所述框體內左右兩側的第一固定桿、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桿端部的第一滾輪、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桿下方的第二固定桿、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桿左端的光滑塊,所述集中裝置包括電機、設置于所述電機上的輸出軸、設置于所述輸出軸上的拉線、位于所述拉線上方的集中框、收容于所述集中框內的第二支撐板、位于所述集中框右側的豎桿、位于所述豎桿下方的第一彈簧,且位于所述集中框的左右兩側,所述頂靠板裝置包括橫板、位于所述橫板上方的頂靠板、第二彈簧,所述蓋板裝置包括蓋板、位于所述蓋板下方左右兩側的頂靠塊、位于所述頂靠塊之間的散熱框、收容于所述散熱框內的加熱棒、位于所述蓋板上方的握持環。
所述第一支撐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摩擦塊設有兩個,所述摩擦塊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框體的下表面頂靠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上表面上,所述摩擦塊收容于所述框體內,所述摩擦塊的側面頂靠在所述框體的內表面上,所述第一固定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框體內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一端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另一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固定桿樞軸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光滑塊的右端固定連接。
所述電機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輸出軸的一端與所述電機連接,所述拉線的下端與所述輸出軸固定連接,所述拉線的上端與所述集中框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拉線穿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集中框位于所述第一滾輪之間,所述第一滾輪頂靠在所述集中框的側面上,所述第二支撐板的側面與所述集中框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豎桿的上端與所述集中框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豎桿貫穿所述光滑塊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接觸,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豎桿的下端固定連接。
所述橫板的一端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板的下表面與所述橫板的上表面滑動接觸,所述第二彈簧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頂靠板固定連接,所述集中框的上端頂靠在所述頂靠板的側面上且與其滑動接觸。
所述蓋板頂靠在所述框體的上表面上,所述頂靠板的上表面與所述蓋板的下表面滑動接觸,所述頂靠塊的上端與所述蓋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塊頂靠在所述框體的側面上,所述散熱框的上表面與所述蓋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握持環的兩端與所述蓋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明電池負極材料環保的加工處理設備能夠及時的對電池負極粉體材料進行烘干,烘干均勻,可以有效的防止其受潮,并且烘干效率高,操作簡單,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電池負極材料環保的加工處理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電池負極材料環保的加工處理設備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電池負極材料環保的加工處理設備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撐板裝置2、位于所述支撐板裝置2上方的框體裝置3、設置于所述底板1上的集中裝置4、收容于所述框體裝置3內左右兩側的頂靠板裝置5、位于所述框體裝置3上方的蓋板裝置6。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11。所述第一支撐桿11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11呈豎直狀,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板裝置2包括第一支撐板2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21上方左右兩側的摩擦塊22。所述第一支撐板2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板2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板21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11。所述摩擦塊22設有兩個,所述摩擦塊2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摩擦塊2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板2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摩擦塊22采用摩擦系數大的材料制成。
如圖1所示,所述框體裝置3包括框體31、收容于所述框體31內左右兩側的第一固定桿32、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桿32端部的第一滾輪3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桿32下方的第二固定桿34、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桿34左端的光滑塊35。所述框體3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框體3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框體31的下表面頂靠在所述第一支撐板21的上表面上,所述摩擦塊22收容于所述框體31內左右兩側,所述摩擦塊22的側面頂靠在所述框體31的內表面上,由于摩擦塊22采用摩擦系數大的材料制成,使得所述框體31可以穩定的頂靠在第一支撐板21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固定桿3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框體31內的左右兩側,位于左右兩側的第一固定桿32處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一固定桿3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桿32的一端與所述框體3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32的另一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3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框體31內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滾輪33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33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固定桿32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33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內旋轉。所述第二固定桿3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桿34的右端與所述框體3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34的左端與所述光滑塊35的右端固定連接,所述光滑塊35采用光滑的材料制成。
如圖1所示,所述集中裝置4包括電機41、設置于所述電機41上的輸出軸42、設置于所述輸出軸42上的拉線43、位于所述拉線43上方的集中框44、收容于所述集中框44內的第二支撐板45、位于所述集中框44右側的豎桿46、位于所述豎桿46下方的第一彈簧47。所述電機41與電源(未圖示)電性連接,為所述電機41提供電能,所述電機41上設有開關(未圖示),方便控制所述電機41打開或者關閉,所述電機4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輸出軸42呈圓柱體,所述輸出軸42的一端與所述電機41連接,使得所述電機41可以帶動所述輸出軸42旋轉。所述拉線43的下端與所述輸出軸42固定連接,所述拉線43的上端與所述集中框44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拉線43穿過所述第一通孔211。所述集中框44的縱截面呈v字形,所述集中框44位于所述第一滾輪33之間,所述第一滾輪33頂靠在所述集中框44的側面上,從而對所述集中框44起到支撐作用,所述集中框44采用彈性材料制成,使得所述集中框44的左右壁可以彎曲變形。所述第二支撐板45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支撐板45的側面與所述集中框44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豎桿46呈豎直狀,所述豎桿46的上端與所述集中框44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豎桿46貫穿所述光滑塊35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接觸,使得所述豎桿46及集中框44只能豎直上下移動。所述第一彈簧47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板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47的上端與所述豎桿46的下端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豎桿46及集中框44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頂靠板裝置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框體31內的左右兩側,且位于所述集中框44的左右兩側,所述頂靠板裝置5包括橫板51、位于所述橫板51上方的頂靠板52、第二彈簧53。所述橫板5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橫板51的一端與所述框體3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板5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頂靠板52的下表面與所述橫板51的上表面滑動接觸。所述第二彈簧53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二彈簧53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彈簧53的一端與所述框體3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53的另一端與所述頂靠板52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頂靠板52起到支撐作用,所述集中框41的上端頂靠在所述頂靠板52的側面上且與其滑動接觸。
如圖1所示,所述蓋板裝置6包括蓋板61、位于所述蓋板61下方左右兩側的頂靠塊62、位于所述頂靠塊62之間的散熱框63、收容于所述散熱框63內的加熱棒64、位于所述蓋板61上方的握持環65。所述蓋板61呈長方體,所述蓋板61頂靠在所述框體31的上表面上,所述頂靠板52的上表面與所述蓋板61的下表面滑動接觸。所述頂靠塊6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蓋板61下方的左右兩側,所述頂靠塊62的上端與所述蓋板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塊62頂靠在所述框體31的側面上,以便使得所述蓋板61頂靠在所述框體31的上表面上。所述散熱框63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散熱框63的上端設有開口使得所述散熱框63的縱截面呈凹字形,所述散熱框63的上表面與所述蓋板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散熱框63采用導熱材料制成。所述加熱棒64與電源(未圖示)電性連接,為所述加熱棒64提供電能,所述加熱棒64上設有開關(未圖示),方便控制所述加熱棒64打開或者關閉,該開關設置于所述蓋板61的上方,并且通過電線與加熱棒64電性連接,方便使用者操作。所述握持環65呈彎曲狀,所述握持環65的兩端與所述蓋板6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方便使用者操作。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電池負極材料環保的加工處理設備使用時,首先使用者握住握持環65向上移動,使得蓋板61脫離所述框體31的上端,然后將電磁負極材料倒入到所述框體31內且集中到所述集中框44內,同時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板45的上方。然后將蓋板61重新蓋在所述框體31的上端,頂靠塊62頂靠在框體31的側面上。然后打開加熱棒64的開關,使得加熱棒64開始產生熱量,然后經過散熱框63傳遞至框體31內,使得框體31內的溫度上升,進而可以對第二支撐板45上方的材料進行烘干。然后打開電機41的開關,使得所述輸出軸42旋轉,所述拉線43的下端在所述輸出軸42上纏繞,所述拉線43向下拉動所述集中框44,使得所述集中框44向下移動,所述第一彈簧47被壓縮,對所述豎桿46起到支撐作用,由于第一滾輪33的設置,使得集中框44的左右兩壁向中間彎曲,所述頂靠板52向中間移動,所述第一滾輪33對所述集中框44起到支撐作用,待所述集中框44向下移動一段距離后,所述電機41使得所述輸出軸42反向旋轉,所述第一彈簧47向上推動所述豎桿46,使得所述豎桿46向上移動,同時由于集中框44自身的彈性使得所述集中框44向上移動,所述頂靠板52向外側移動,待所述集中框44向上移動到初始位置后,所述電機41再次使得所述輸出軸42反向旋轉,所述拉線43向下拉的所述集中框44,使得所述集中框44再次向下移動,通過所述電機41不斷的反向調整所述輸出軸42的轉向,使得所述集中框44不斷的上下移動,進而可以促進第二支撐板45上方的粉狀材料不斷的上下移動,使得粉狀材料與熱空氣接觸,進而對粉狀材料烘干的更加充分。至此,本發明電池負極材料環保的加工處理設備使用過程描述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