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空調裝置,特別涉及一種自帶溫濕度調節功能的空調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人們在使用空調的過程中,比較在意濕度和溫度這兩個指標是否能夠滿足室內環境的舒適性。
在夏季時,空調機組的熱濕比只能在一定范圍內變化,難以適應室內熱濕比的變化;在冬季時,空調制熱會導致室內空氣干燥,空調運行時間長會導致人體內水分蒸發迅速,嚴重的情況下會降低人體免疫力、頭暈胸悶、甚至鼻孔流血,因此空調能夠進行溫濕度調節是非常重要的。
傳統的空調裝置結構原理框圖如圖1所示,通常由1個冷凝和蒸發器來實現制冷和制熱,這種結構只能單純的進行除濕操作,并不能提供加濕功能,只能依賴于外加設備提供加溫、加濕功能,因此大大增加了整個空調裝置的成本,因此亟需提供一種自帶溫濕度調節功能的空調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自帶溫濕度調節功能的空調裝置,而且本發明的結構簡單、成本低廉、適合批量生產。
要解決以上所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自帶溫濕度調節功能的空調裝置包括溫濕度調節單元,所述溫濕度調節單元的一端分別與第一溶液換熱器的一端、第一四通閥的e接管相連,所述第一溶液換熱器的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一四通閥的c接管、第一四通閥的d接管以及第二四通閥的c接管,第一四通閥的s接管分別連接第二四通閥的s接管以及氣體壓縮單元的一端,所述氣體壓縮單元的另一端連接第二四通閥的d接管,第二四通閥的e接管連接溫濕度調節單元的另一端。
優選的,所述溫濕度調節單元包括下冷凝器,所述下冷凝器的一端連接第一溶液換熱器的一端以及第一四通閥的e接管,下冷凝器的另一端分別通過冷凝器、過濾器連接視液鏡的一端,所述視液鏡的另一端分別通過過濾器連接下蒸發器的一端、第二溶液換熱器的一端,所述下蒸發器的另一端、第二溶液換熱器的另一端均連接第二四通閥的e接管。
優選的,所述氣體壓縮單元包括壓縮機,所述壓縮機的一端分別連接第一壓力開關、第一氟嘴、油分裝置的一端,所述油分裝置的另一端連接第二四通閥的d接管,壓縮機的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二壓力開關、第二氟嘴以及氣分裝置的一端,所述氣分裝置的另一端連接第二四通閥的s接管。
優選的,所述第一溶液換熱器的另一端、下冷凝器的一端分別通過電磁閥連接第一四通閥的c接管、第一四通閥的e接管,且所述視液鏡的另一端分別通過膨脹閥與兩個過濾器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下冷凝器的一端、下蒸發器的另一端、第二溶液換熱器的另一端、壓縮機的兩端均安裝有溫度傳感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包括溫濕度調節單元、第一溶液換熱器、第一四通閥、第二四通閥以及氣體壓縮單元,通過第一四通閥、第二四通閥的閥路切換,從而實現降溫吸水和升溫排水的切換,而且本發明的結構簡單、成本低廉、適合批量生產。
2)、所述第一溶液換熱器的另一端、下冷凝器的一端分別通過電磁閥連接第一四通閥的c接管、第一四通閥的e接管,且所述視液鏡的另一端分別通過膨脹閥與兩個過濾器相連接,膨脹閥用于控制閥門流量,有效地防止了蒸發器面積利用不足的現象出現。
附圖說明
下面對本發明說明書中每幅附圖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空調裝置的結構原理圖。
圖2為本發明工作在降溫除濕模式下的氟流向圖。
圖3為本發明工作在加溫加濕模式下的氟流向圖。
圖中的附圖標記含義如下:
10—溫濕度調節單元 20—第一溶液換熱器 30—第一四通閥
40—第二四通閥 50—氣體壓縮單元。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2、3所示,一種自帶溫濕度調節功能的空調裝置包括溫濕度調節單元10,所述溫濕度調節單元10的一端分別與第一溶液換熱器20的一端、第一四通閥30的e接管相連,所述第一溶液換熱器20的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一四通閥30的c接管、第一四通閥30的d接管以及第二四通閥40的c接管,第一四通閥30的s接管分別連接第二四通閥40的s接管以及氣體壓縮單元50的一端,所述氣體壓縮單元50的另一端連接第二四通閥40的d接管,第二四通閥40的e接管連接溫濕度調節單元10的另一端。
所述溫濕度調節單元10包括下冷凝器,所述下冷凝器的一端連接第一溶液換熱器20的一端以及第一四通閥30的e接管,下冷凝器的另一端分別通過冷凝器、過濾器連接視液鏡的一端,所述視液鏡的另一端分別通過過濾器連接下蒸發器的一端、第二溶液換熱器的一端,所述下蒸發器的另一端、第二溶液換熱器的另一端均連接第二四通閥40的e接管。
所述氣體壓縮單元50包括壓縮機,所述壓縮機的一端分別連接第二四通閥40的d接管、第一壓力開關以及第一氟嘴,壓縮機的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二壓力開關、第二氟嘴以及第二四通閥40的s接管。
具體的,所述第一氟嘴為高壓氟嘴、第二氟嘴為低壓氟嘴,所述第一壓力開關為高壓開關,第二壓力開關低壓開關。
所述第一溶液換熱器20的另一端、下冷凝器的一端分別通過電磁閥連接第一四通閥30的c接管、第一四通閥30的e接管,且所述視液鏡的另一端分別通過膨脹閥與兩個過濾器相連接。
所述下冷凝器的一端、下蒸發器的另一端、第二溶液換熱器的另一端、壓縮機的兩端均安裝有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分別對下冷凝器的一端的溫度T5、下蒸發器的另一端的溫度T1、第二溶液換熱器的另一端的溫度T4、壓縮機的兩端的溫度T2、T3進行溫度采集。
本發明在使用時,可以與現有技術中的軟件配合來進行使用。下面結合現有技術中的軟件對本發明的工作原理進行描述,但是必須指出的是:與本發明相配合的軟件不是本發明的創新部分,也不是本發明的組成部分。
如圖2所示,為本空調裝置工作在降溫除濕模式下的氟流向圖,本空調裝置在啟用電源后,壓縮機將氣態的氟利昂壓縮為高溫高壓的液態氟利昂,再將液態氟利昂依次經過第二四通閥40的d接管、第二四通閥40的c接管、第一四通閥30的d接管、第一四通閥30的c接管送至第一溶液換熱器20,然后再經過下冷凝器送至冷凝器(室外機),經冷凝器散熱后液態氟利昂的溫度降低,視液鏡用于觀察制冷劑的狀態,液態氟利昂通過膨脹閥后壓力減小,而后液態氟利昂分別通過過濾器被送入下蒸發器以及第二溶液換熱器,第二溶液換熱器與液態氟利昂進行熱交換,第二溶液換熱器溫度降低,吸收室內空氣中的水分,下蒸發器(新風入口表冷器)與液態氟利昂進行熱交換,從新風入口吹進來的風溫度降低,從而降低室內的溫度,同時達到降溫除濕的效果。
第二溶液換熱器不能無限吸收水分,當第二溶液換熱器的氯化鋰溶液稀釋到一定程度就難以再吸收水分,由于設置了第一溶液換熱器20作為再生,第一溶液換熱器20中的氯化鋰溶液處于升溫釋放水分的狀態,其濃度增大,將第二溶液換熱器、第一溶液換熱器20中的溶液進行流動,平衡第二溶液換熱器中的溶液濃度,就能夠使第二溶液換熱器不斷吸收水分。
如圖3所示,為本空調裝置工作在升溫加濕模式下的氟流向圖,第一四通閥30、第二四通閥40使氟利昂在制熱加濕過程的冷凝器與下蒸發器的流動方向與制冷除濕時相反。壓縮機將氣態的氟利昂加壓為高溫高壓氣體氟利昂,再將高溫高壓氣體氟利昂依次經過第二四通閥40的d接管、第二四通閥40的e接管進入室內的第二溶液換熱器(溶液熱交換器)和下蒸發器,第二溶液換熱器將高溫高壓氣體氟利昂冷凝液化放熱,此時高溫高壓氣體氟利昂變為液體,能夠增加空氣中的水蒸氣,達到加濕的作用,同時將室內空氣加熱,從而達到提高室內溫度的目的,高溫高壓氣體氟利昂進入下蒸發器后,室內空氣升溫,液體氟利昂依次通過過濾器、膨脹閥、視液鏡后進入冷凝器,冷凝器對液體氟利昂降溫吸熱,液體氟利昂經過第一溶液換熱器20后吸熱變為氣體,氣體氟利昂再依次經過第二四通閥40的c接管、s接管后進入氣分裝置,達到了升溫加濕的目的,此時,第一溶液換熱器作為再生,其作用與上述降溫除濕階段的作用相同,平衡第二溶液的濃度。
本發明圖2、3中的油分為現有技術的分油裝置,用以將從壓縮機中帶出的部分油分離并回流至壓縮機。氣分也是現有技術,用以保證流回壓縮機的氟利昂為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