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污水處理器,具體是一種可以凈化空氣的污水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工業污水的處理是普遍關注的熱點,由于工業污水的種類繁多、水量變化大、水質濃度高、成分復雜,因而處理難度大。目前大多采用常規技術的聯合處理工藝,但這些工藝往往流程長,成本較高,另外,因市場需求引起的的產品轉型快,導致污水情況更加復雜,使原有的污水處理技術及設施雪上加霜,因而需要一種能夠有效解決污水排放的問題,減少環境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凈化空氣的污水處理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以凈化空氣的污水處理裝置,包括殼體、空氣凈化機構、凈化裝置和排污裝置;所述空氣凈化機構包括集氣罩、空氣凈化裝置和排氣口,集氣罩固定連接在殼體頂部,空氣凈化裝置通過排氣管連接在集氣罩與殼體之間;所述集氣罩正下方裝有中心筒體,中心筒體兩端均開口,所述中心筒體內部裝有鐵碳微電解填料;所述中心筒體底端安裝有支撐板,在支撐板上開有透水孔,在支撐板下方安裝有中心導流體;在中心導流體內部設置有一個加藥器,加藥器連接在加藥管上,所述加藥管穿過中心筒體從殼體上部引出,與外部的加藥設備連接;所述中心筒體上部設有一布水器,與布水器相連的進水管一端引出殼體外部;所述中心筒體兩側設置有凈化裝置,凈化裝置分為三層,分別為最底下一層的過濾網,中間層的生物填料和最上層的高密度纖維絲;在供氣管的管口設置有用于控制空氣量空氣閥,在高密度纖維絲上方裝有一出水管。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透水孔被中心筒體罩住部分的支撐板上的透水孔孔徑小,環繞中心筒體下端口部分的透水孔孔徑大。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中心導流體上下端端口均為開口。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加藥器為環形穿孔管式,布水器為環形穿孔式或噴淋式。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有效地將污水進行三部分的處理,污水凈化、污泥分離和空氣凈化;中心筒體內部裝有鐵碳微電解填料,可由鐵碳形成微電池的氧化還原作用、物理吸附以及絮凝沉淀的共同作用對污水進行處理,去除重金屬、毒性污染物和磷等,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經鐵碳微電解填料處理后的水進入中心導流筒內,經加藥器的PH調整后,進入中心導流筒的分離區進行泥水分離,污泥進入殼體底部錐形排污池內,然后由排污閥排出污泥;而水則由中心導流筒進入兩側,通過過濾網過濾后進入中間層生物填料區域,利用生物填料上生長的生物膜對污水進行生物氧化、生物吸附及生物絮凝等作用凈化水質;空氣凈化裝置對集氣罩收集到的氣體進行凈化之后再排出,避免了對環境的污染。
附圖說明
圖1為可以凈化空氣的污水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可以凈化空氣的污水處理裝置中凈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可以凈化空氣的污水處理裝置中支撐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殼體,2-集氣罩,3-空氣凈化裝置,4-排氣口,5-中心筒體,6-鐵碳微電解填料,7-支撐板,8-中心導流管,9-加藥器,10-加藥管,11-布水器,12-進水管,13-過濾網,14-生物填料,15-高密度纖維絲,16-排污池,17-排污閥,18-供氣管,19-空氣閥,20-出水管,21-大透水孔,22-小透水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3,一種可以凈化空氣的污水處理裝置,包括殼體1、空氣凈化機構、凈化裝置和排污裝置;所述空氣凈化機構包括集氣罩2、空氣凈化裝置3和排氣口4,集氣罩2固定連接在殼體1頂部,空氣凈化裝置3通過排氣管連接在集氣罩2與殼體1之間,對集氣罩2收集到的氣體進行凈化之后再排出,避免了對環境的污染;所述集氣罩2正下方裝有中心筒體5,中心筒體5兩端均開口,所述中心筒體5內部裝有鐵碳微電解填料6,可由鐵碳形成微電池的氧化還原作用、物理吸附以及絮凝沉淀的共同作用對污水進行處理,去除重金屬、毒性污染物和磷等,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所述中心筒體5底端安裝有支撐板7,在支撐板7上開有透水孔,且被中心筒體5罩住部分的支撐板7上的透水孔孔徑小,環繞中心筒體5下端口部分的透水孔孔徑大,在支撐板7下方安裝有中心導流體8,所述中心導流體8上下端端口均為開口;在中心導流體8內部設置有一個加藥器9,加藥器9為環形穿孔管式,加藥器9連接在加藥管10上,所述加藥管10穿過中心筒體5從殼體1上部引出,與外部的加藥設備連接;所述中心筒體5上部設有一布水器11,布水器11為環形穿孔式或噴淋式,與布水器11相連的進水管12一端引出殼體1外部;所述中心筒體5兩側設置有凈化裝置,凈化裝置分為三層,分別為最底下一層的過濾網13,中間層的生物填料14和最上層的高密度纖維絲15,經鐵碳微電解填料6處理后的水進入中心導流筒8內,經加藥器9的PH調整后,進入中心導流筒9的分離區進行泥水分離,污泥進入殼體1底部錐形排污池16內,然后由排污閥17排出污泥;而水則由中心導流筒8進入兩側,通過過濾網13過濾后進入中間層生物填料14區域,利用生物填料14上生長的生物膜對污水進行生物氧化、生物吸附及生物絮凝等作用凈化水質;在生物填料14底部安裝有供氣管18,用于給微生物提供氧氣,在供氣管18的管口設置有空氣閥19,用于控制空氣量;然后水繼續上升至高密度纖維絲15區域,用于截留、過濾水中的懸浮物和生物絮體等雜質,保證了出水水質;在高密度纖維絲15上方裝有一出水管20,將最終處理后的水排出。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