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泥處理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污泥擠料成型機構。
背景技術:
隨著中國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鎮污水處理量加大,需安全處理的污泥量日益增大。截至2014年3月底,我國城鎮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3622座,污水處理能力約1.53億m3/d,80%含水率的污泥產量已超過3000萬t;2015年,我國年產污泥(80%含水率)總量達到3359萬t;預計到2018年,80%含水率的污泥產量將進一步突破4000萬t。
污泥作為污水處理的后續產物,其實是污水中污染物的濃縮,具有含水率高、成分復雜、含有大量致命微生物等特點,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特點,因此如果不能把污泥徹底處置,就失去了污水處理的意義,污泥的含水率大約在80%左右,只有把污泥中的水分降到30%-16%以下后,污泥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有效利用,如焚燒發電或制肥。
傳統污泥處理包括焚燒、填埋、堆肥等方式,焚燒因污泥含水率高經濟性不好且容易產生二噁英等物質,填埋占用土地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污泥中含有重金屬不宜直接用于堆肥。
因此現有技術中一般通過干燥設備干燥以去除污泥中的水分,但脫水后的污泥,呈大小不一的塊狀或粉末狀或淤泥狀,直接放入干燥設備中進行干燥處理,由于塊狀或粉末狀或淤泥狀污泥表面積小,導致干燥效率低,且干燥不均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將塊狀或粉末狀或淤泥狀污泥擠壓成大小均等狀污泥,以利污泥充分干化,并可提高污泥除濕干化效率的污泥擠料成型機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污泥擠料成型機構,包括用于將塊狀或粉末狀或淤泥狀污泥擠壓成條狀的擠壓單元;所述擠壓單元包括兩平行設置的第一軸桿和第二軸桿、套設于第一軸桿外部的第一擠壓輪、套設于第二軸桿外部的第二擠壓輪、驅動第一軸桿和第二軸桿運動的動力單元;所述第一擠壓輪端面交錯成型有第一輪槽和第一輪齒,所述第二擠壓輪的端面交錯成型有第二輪槽和第二輪齒,所述第一輪槽與第二輪齒對應且留有間隙,所述第二輪槽與第一輪齒相對應且留有間隙。
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還包括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包括齒輪組和驅動機構。
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齒輪組包括第一齒輪、第二齒輪、主動輪和從動輪。
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第一齒輪套設固定于第一軸桿的一端,所述第二齒輪套設固定于第二軸桿與第一齒輪相對應, 所述從動輪套設固定于第二軸桿一端,所述主動輪固定安裝于驅動機構,主動輪與從動輪通過傳動帶傳動連接。
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驅動電機和減速器,所述驅動電機與減速器傳動連接,所述減速器設有輸出軸,該輸出軸的一端與主動輪固定連接。
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還包括調節單元,所述調節單元包括調節機構和動力機構。
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動力機構為氣壓缸。
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調節機構包括導軌、滑臺和調節桿,所述滑臺滑動安裝于導軌,滑臺與動力機構傳動連接,所述調節桿的數量至少為一根,調節桿固定安裝于滑臺。
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調節桿延伸至第一擠壓輪和第二擠壓輪的交錯處。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實用新型將經過脫水的塊狀或粉末狀或淤泥狀污泥置于第一擠壓輪和第二擠壓輪上,污泥在第一擠壓輪和第二擠壓輪的相對運動下會受到擠壓力在間隙中擠出,由此,減少污泥的體積,污泥受熱的范圍增加,且增加了污泥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水分蒸發的速度加快,大幅度減少干化過程的時間,提高除濕干化效率,減少電力成本以及節能減排的環保要求。
2、本實用新型設有調節機構,在污泥體積較大時,通過調節機構的調節桿的往復運動,將污泥調節到一個適合的角度,便于擠壓 單元將污泥擠出,形成體積較小的條狀污泥,增加污泥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加快水分的蒸發,提高干化效率。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擠壓輪和第二擠壓輪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與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方式提及的內容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如附圖1~2所示,污泥擠料成型機構,包括用于將塊狀或粉末狀或淤泥狀污泥擠壓成條狀的擠壓單元1;擠壓單元1包括兩平行設置的第一軸桿11和第二軸桿12、套設于第一軸桿11外部的第一擠壓輪13和套設于第二軸桿12外部的第二擠壓輪14;第一擠壓輪13端面交錯成型有第一輪槽131和第一輪齒132,第二擠壓輪14的端面交錯成型有第二輪槽141和第二輪齒142,第一輪槽131與第二輪齒142對應且留有間隙15,第二輪槽141與第一輪齒132相對應且留有間隙15。本實用新型將經過脫水的塊狀或粉末狀或淤泥狀污泥置于第一擠壓輪13和第二擠壓輪14上,污泥在第一擠壓輪13和第二擠壓輪14的相對運動下會受到擠壓力在間隙中擠出,由此,減少污泥的體積,污泥受熱的范圍增加,且增加了污泥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水分蒸發的速度加快,大幅度減少干化過程的時間,提高除濕干化效率,減少電力成本以及節能減排的環保要求。
還包括傳動機構2,傳動機構2包括齒輪組和驅動機構22,齒輪組包括第一齒輪211、第二齒輪212、主動輪213和從動輪214,第一齒輪211套設固定于第一軸桿11的一端,第二齒輪212套設固定于第二軸桿12與第一齒輪211相對應,從動輪214套設固定于第二軸桿12一端,主動輪213固定安裝于驅動機構22,主動輪213與從動輪214通過傳動帶215傳動連接,驅動機構22包括驅動電機221和減速器222,驅動電機221與減速器222傳動連接,減速器222設有輸出軸,該輸出軸的一端與主動輪213固定連接。
還包括調節單元,調節單元包括調節機構31和動力機構32,動力機構32為氣壓缸,調節機構31包括導軌311、滑臺312和調節桿313,滑臺312滑動安裝于導軌311,滑臺312與動力機構32傳動連接,調節桿313的數量至少為一根,調節桿313固定安裝于滑臺312,調節桿313延伸至第一擠壓輪13和第二擠壓輪14的交錯處。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
使用時,啟動驅動機構22和動力機構32,使驅動電機221和氣壓缸工作,帶動第一軸桿11轉動,通過安裝于第一軸桿11的第一齒輪132與第二齒輪142嚙合傳動使第二軸桿12與第一軸桿11相對運動,使第一擠壓輪13和第二擠壓輪14相對運動,氣壓缸帶動滑臺312在導軌311上往復運動,使固定于滑臺312上的調節桿在第一齒輪132和第二齒輪142的交接處往復運動;
此時,將脫水后的潮濕污泥置于第一擠壓輪13和第二擠壓輪14的交接處,在第一擠壓輪13和第二擠壓輪14的相對運動下,潮濕 的污泥會收到兩個擠壓輪的擠壓從第一擠壓輪13和第二擠壓輪14交接的間隙處擠出,擠出的污泥成條狀,當污泥的體積較大難以被擠壓時,往復運動的調節桿313會不斷的撥動污泥,使污泥調節到一個容易被擠壓的角度,保證其能被擠出形成條狀,增加污泥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加快水分的蒸發。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