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廢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高效廢水降解設備。
背景技術: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需要處理,傳統的工藝都是將污水收集到污水處理池中,通過投加藥物、曝氣、形成絮體等復雜的程序,最后通過沉淀等方法使泥水分離,但由于沉淀池較深,不方便抽取污泥,且耗時費工,當污水濃度超標時會造成污水處理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使用方便的高效廢水降解設備,它通過攪拌罐降解污水,污水濃度超標時不會影響污水處理,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可精簡人員的配置,省時省力。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它包括攪拌罐、硬質管道、閥門、隔膜泵、吸入軟管、出口軟管、板框壓濾機、壓濾裝置、蓄水池;所述攪拌罐上部連接污水處理池,攪拌罐底部設有硬質管道,硬質管道上安裝有閥門,硬質管道連接吸入軟管,吸入軟管連在隔膜泵上,隔膜泵通過出口軟管與板框壓濾機連接,板框壓濾機包括壓濾裝置和蓄水池,蓄水池設在壓濾裝置的正下方。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為:它通過攪拌罐降解污水,污水濃度超標時不會影響污水處理,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可精簡人員的配置,省時省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攪拌罐1、硬質管道2、閥門3、隔膜泵4、吸入軟管5、出口軟管6、板框壓濾機7、壓濾裝置8、蓄水池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本具體實施方式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它包括攪拌罐1、硬質管道2、閥門3、隔膜泵4、吸入軟管5、出口軟管6、板框壓濾機7、壓濾裝置8、蓄水池9;所述攪拌罐1上部連接污水處理池,攪拌罐1底部設有硬質管道2,硬質管道2上安裝有閥門3,硬質管道2連接吸入軟管5,吸入軟管5連在隔膜泵4上,隔膜泵4通過出口軟管6與板框壓濾機7連接,板框壓濾機7包括壓濾裝置8和蓄水池9,蓄水池9設在壓濾裝置8的正下方。
將污水收集后放入攪拌罐1中降解,產生沉淀后,將表面的清水抽入污水處理池進行厭氧、曝氣等處理,達標后排放;攪拌罐1底部沉淀通過隔膜泵4由吸入軟管5轉至出口軟管6中,再打入板框壓濾機7,通過壓濾裝置8進行脫水,脫掉的水流至壓濾裝置8下方的蓄水池9中,脫水后產生的污泥送到有相關處理資質的機構進行處理。
本具體實施方式通過攪拌罐降解污水,污水濃度超標時不會影響污水處理,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可精簡人員的配置,省時省力。
以上所述,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