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固液分離設備,特別涉及一種固液分離設備前端的管道絮凝混合器及加藥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在固液分離設備的前端,為了保證泥水的充分分離,都會在脫水機的前端增加一個絮凝混合槽或通過一些管道混合器。
絮凝混合槽在槽底污泥和絮凝劑相遇后,在攪拌器的攪拌下,讓污泥與絮凝劑混合并逐漸形成絮團。但是這種絮凝混合槽具有如下缺點:
1.由于絮凝混合槽的槽體本身的結構,難免在攪拌器攪拌的時候,會導致盲區死角的攪拌的力度不夠或不均勻,導致絮凝效果不理想不穩定。
2.攪拌器的攪拌速度不會太快,導致污泥和藥劑混合的不夠均勻,而且聚集的能量不夠,導致許多藥劑沒有被最有效的利用。增加了藥劑的使用量,以及絮凝的效果也不夠理想。
3.因為攪拌槳葉偏大偏長,容易導致葉片的變形折斷,導致運行起來不穩定。
管道混合器會讓污泥和絮凝劑盡可能地在管道上完成絮凝?,F有常見的管道混合器輸送污泥的鋼管是一個圓管結構,從圓管側壁開設通孔,垂直插入攪拌器進行攪拌,由于攪拌器的攪拌軸與圓管的中心軸相互垂直,攪拌器的攪拌葉就很難與圓弧形的管壁貼合,盲區死角不可避免,該盲區死角的攪拌的力度不夠或不均勻,導致絮凝效果不理想不穩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在于提供一種高效管道絮凝混合器,通過單獨設置圓管狀的攪拌管,使攪拌葉恰好容納在攪拌管內,不會出現盲區死角,使攪拌更加充分。
本實用新型的高效管道絮凝混合器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高效管道絮凝混合器,包括進料管、攪拌管、出料管和攪拌器,所述進料管、攪拌管、出料管并行設置且依次連通;所述攪拌管為圓管且兩端為盲端,所述攪拌器包括驅動電機、攪拌葉和中心軸,所述中心軸一端連接所述驅動電機,另一端連接攪拌葉;所述攪拌葉的軸向長度滿足攪拌葉能恰好容納在攪拌管內。
進一步的,所述進料管、出料管的側壁開設有一缺口,所述攪拌管的側壁開設有兩缺口,所述攪拌管的兩缺口分別與所述進料管、出料管的缺口直接對接以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缺口均為軸向長條形,且缺口的長度等于攪拌管的長度。
進一步的,所述進料管與進料口相反的一端為盲端,所述出料管與出料口相反的一端為盲端,且所述進料管的盲端,所述出料管的盲端與所述攪拌管的一盲端平齊。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電機直接連接在攪拌管的一盲端外。
進一步的,所述攪拌管的一端還設有一加藥室,所述驅動電機連接在加藥室的外端,所述攪拌器的中心軸為中空軸,中心軸的上段位于該加藥室內,下段則位于所述攪拌管內并連接攪拌葉,所述加藥室的側壁上設有一連通加藥室的加藥孔,所述中心軸的上段設有軸心藥劑入口,下段設有藥劑噴射口。
進一步的,所述藥劑噴射口為軸向長條狀。
進一步的,所述加藥室的上端設有用于穿設所述中心軸的軸孔,且軸孔處設有機械密封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進料管的側壁上直接開設有一加藥孔。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二,在于提供一種加藥攪拌裝置,藥劑經加藥室可引入中空的中心軸內,再由中心軸中噴出至攪拌室,這種加藥方式可使攪拌更加充分。
本實用新型的加藥攪拌裝置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加藥攪拌裝置,包括驅動電機、攪拌葉、中心軸以及加藥室;所述驅動電機與加藥室固定連接,所述中心軸一端連接所述驅動電機,另一端穿過所述加藥室后連接攪拌葉;所述中心軸為中空軸,加藥室的側壁上設有連通加藥室的加藥孔,所述中心軸處于加藥室內的那段設有軸心藥劑入口,連接攪拌葉的那段則設有藥劑噴射口。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1、通過單獨設置圓管狀的攪拌管,并限制攪拌葉的攪拌范圍和攪拌管的內部空間,這樣,攪拌葉的攪拌范圍與攪拌管內表面基本吻合,使攪拌在一個相對封閉而且狹小的腔體內進行,從而不會出現盲區死角,讓攪拌的更加穩定均勻;
2、攪拌管與進料管、出料管并行布置且直接通過缺口對接連通,物料與絮凝劑經過高速攪拌混合后,又經過出料管的側壁的阻擋和緩沖絮凝效果也會更加穩定;
3、因為攪拌管設置為兩端盲管,驅動電機可以直接安裝在攪拌管的一端上,所以不需要更長的中心軸,有利于在告訴旋轉的時候,增加穩定性,同時降低對密封性的要求。減少對攪拌葉片的損害;
4、加藥方式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通過進料管直接加入絮凝劑,也可以通過設置加藥室,將絮凝劑引入中空的中心軸,再從中心軸噴射加藥,使攪拌更容易均勻。
附圖說明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管道絮凝混合器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管道絮凝混合器另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A為圖2的沿A-A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管道絮凝混合器中進料管、攪拌管、出料管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加藥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高效管道絮凝混合器,包括進料管1、攪拌管2、出料管3和攪拌器4,所述進料管1、攪拌管2、出料管3并行設置且依次連通;
所述攪拌管2為圓管,且兩端為盲端,可使攪拌在一個相對封閉而且狹小的腔體內進行,以使攪拌沒有盲區。所述進料管1與進料口相反的一端為盲端,所述出料管2與出料口相反的一端為盲端。且所述進料管1的盲端,所述出料管3的盲端與所述攪拌管2的一盲端平齊,比如可以通過同一塊封板5進行密封。
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進料管1、出料管3的側壁開設有一缺口11和31,所述攪拌管2的側壁開設有兩缺口21,所述攪拌管2的兩缺口21分別與所述進料管缺口11、出料管的缺口31直接對接以連通。通過缺口直接對接可流程短、流速快,攪拌管2出來的液體可直接沖擊到出料管3的側壁,相當于再次攪拌,從而進一步提高攪拌效果。
所述進料管1的缺口11、攪拌管2的缺口21和出料管3的缺口31均為軸向長條形,且該些缺口的長度等于攪拌管2的長度,這樣可使缺口較大,進一步提高流速、縮短流程,從而進一步提高攪拌效率。
所述攪拌器4包括驅動電機41、攪拌葉42和中心軸43,所述中心軸43一端連接所述驅動電機41,另一端連接攪拌葉42;攪拌葉42的軸向長度略小于攪拌管2的長度,所述攪拌葉42的軸向長度滿足攪拌葉42能恰好容納在攪拌管2內。這樣攪拌葉42在轉動的時候,與攪拌管2的前后兩個盲端的內表面吻合,不會出現攪拌盲區死角。所述驅動電機41為正反雙向調速電機,且轉速由一變頻器(未圖示)來控制,如此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速攪拌方向和攪拌速度。
至于加藥方式,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兩種方式進行加藥:
第一種,如圖1、圖3和圖4所示,為進料管加藥方式,所述進料管上設有用于引入絮凝劑的加藥孔6。這樣,所述驅動電機可以直接設置在攪拌管的一盲端。
第二種,如圖2和圖2A所示,所述攪拌管2的一端還設有一加藥室7,所述驅動電機41連接在加藥室7的外端,所述攪拌器2的中心軸43為中空軸,中心軸43的上段位于該加藥室內7,下段則位于所述攪拌管2內并連接攪拌葉42,加藥室7的側壁上設有連通加藥室7的加藥孔6,所述中心軸43的上段設有軸心藥劑入口431,下段設有藥劑噴射口432。當藥劑從加藥孔6進入加藥室7后,通過軸心藥劑入口431進入中心軸43,然后從藥劑噴射口432處噴射而出,所述藥劑噴射口432為軸向長條狀,其長度可以接近攪拌器2的長度,使絮凝劑的噴射更加均勻。
所述加藥室7的上端設有用于穿設所述中心軸43的軸孔23,且軸孔處設有機械密封裝置72,以防止絮凝劑從軸孔流出。
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加藥攪拌裝置,包括驅動電機101、攪拌葉102、中心軸103以及加藥室104;所述驅動電機101與加藥室104固定連接,所述中心軸103一端連接所述驅動電機101,另一端穿過所述加藥室104后連接攪拌葉102;所述中心軸103為中空軸,加藥室104的側壁上設有連通加藥室104的加藥孔105,所述中心軸103處于加藥室104內的那段設有軸心藥劑入口106,連接攪拌葉102的那段則設有藥劑噴射口107。
使用時,將攪拌葉102伸入攪拌室內,從加藥孔105引入藥劑至加藥室104內,再經軸心藥劑入口106進入中空的中心軸103,最后由藥劑噴射口107噴射至攪拌室,一邊噴射一邊攪拌,使攪拌更加均勻和充分。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我們所描述的具體的實施例只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的限定,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依照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飾以及變化,都應當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