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貼標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旋桿機構及旋裝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保證藥水衛生而不被污染,醫療器械領域中出現一種一體式一次性注射器,其結構包括針桿、針管、膠塞等部分,藥水在生產階段已經注入到針管內實現封裝,由此確保在運輸、使用等過程中不會受到污染。該一體式一次性注射器的生產過程為:將排列整齊的針桿一一對應地旋入針管內的膠塞中,并在針管外貼上一張標簽。然而現有的貼標設備中沒有針對針桿與針管進行旋裝的有效加工機構,導致針桿與針管的裝配質量無法達到產品要求,且針桿與針管的旋緊程度無法可靠保證,容易導致針桿與針管過度旋緊而使得針管緊壓破裂,以及針管內活塞損環,或者活塞上下移位使管內藥水溢出,致使產品報廢,影響產品質量和生產企業的經濟效益。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本發明有必要提供一種旋桿機構及旋裝裝置,能夠使針桿與針管可靠旋緊,保證產品質量,避免出現因過度旋緊導致針管緊壓破裂,導致產品報廢的問題發生,有利于提升產品質量和企業的經濟效益。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旋桿機構,包括:
安裝座;
固定輪組件,所述固定輪組件設置于所述安裝座上,且所述固定輪組件包括至少一個固定惰輪,所述固定惰輪用于布置在主動轉盤的一側、并通過摩擦力驅動針管旋轉;
旋轉輪組件,所述旋轉輪組件設置于所述安裝座上,且所述旋轉輪組件包括設置于所述固定惰輪的下游的至少一個旋轉惰輪,所述旋轉惰輪用于與針管接觸打滑以防止針管與針桿過度旋緊而破裂,以及針管內活塞損環,或者活塞上下移位使管內藥水溢出;及
扭力組件,所述扭力組件可轉動設置于所述安裝座上,所述旋轉惰輪設置于所述扭力組件上,且所述扭力組件用于提供所述旋轉惰輪轉動扭力。
上述旋桿機構使用時,通過將扭力組件安裝在安裝座上并調節好合適的轉動扭力值,之后將固定輪組件的至少一個固定惰輪布置于主動轉盤的一側,以使得隨主動轉盤轉動而來的針管與固定惰輪轉動接觸時,在摩擦力的驅動下針管實現旋轉從而與夾固于夾桿機構上的針桿完成旋裝;之后完成初步旋緊的針管和針桿繼續隨主動轉盤轉動至位于固定惰輪下游的至少一個旋轉惰輪處,旋轉惰輪在扭力組件提供的合適轉動扭力作用下實現打滑,從而避免進一步使針管旋轉導致與針桿過度旋緊,確保針管不會緊壓破裂,消除了產品報廢的安全隱患,保證了產品質量,有利于提升產品質量和企業的經濟效益。
下面對本申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地說明: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包括三個所述固定惰輪,三個所述固定惰輪沿所述主動轉盤的轉動方向依次間隔設置。如此使針管依次通過三個固定惰輪的摩擦力驅動而實現三次旋轉,從而確保某些大旋距的注射器產品實現針桿與針管的可靠旋裝。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三個所述固定惰輪沿縱向交錯布置。如此可避免相鄰兩個固定惰輪發生干涉碰撞,同時可以減小占用空間的大小,使設備的整體體積更加緊湊、輕小。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扭力組件包括扭力彈簧、設置于所述安裝座上并設有安裝孔的固定座、可轉動設置于所述安裝孔內的摩擦片組和支撐桿組,所述支撐桿組包括設有環形凹臺的套筒、嵌固于所述套筒內并用于支撐所述旋轉惰輪的旋桿,所述安裝孔的孔壁向中心方向凸設有環形卡臺,所述扭力彈簧抵壓設置于所述環形凹臺和所述環形卡臺之間,所述摩擦片組包括固定于所述旋桿的端部的第一摩擦片、設置于所述安裝孔內并與所述第一摩擦片轉動配合的第二摩擦片、及設置于所述第一摩擦片和所述第二摩擦片之間用以產生摩擦作用的摩擦體。如此通過調整支撐桿組與固定座的安裝孔的裝配程度可以靈活調整扭力彈簧的松緊程度,進而配合第一摩擦片、摩擦體與第二摩擦片的摩擦轉動,可以使扭力組件產品合適的轉動扭力給旋轉惰輪,以確保在于針桿接觸時產生保護性打滑,保證不會擰爆針管。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安裝孔的孔壁設有第一螺紋,所述套筒的外筒壁設有第二螺紋,所述第一螺紋與所述第二螺紋螺紋旋接。如此便于針對不同尺寸和規格的注射器產品,調整套筒與固定座的旋入深度,進而調節扭力彈簧的扭力大小至合適值,以適應不同產品的保護需求,提升設備的適用范圍。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安裝座還設有通槽、及位于所述通槽內的轉軸,所述旋桿遠離所述旋轉惰輪的一端設有轉動部,所述轉動部可轉動設置于所述轉軸上、并與所述通槽的兩側槽壁間隙配合。如此使得旋桿可以在轉軸上實現小角度的擺動,以保證旋轉惰輪在針管經過而接觸時實現一定的讓位,以對針管起到保護作用。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扭力組件包括沿所述主動轉盤的轉動方向間隔設置的第一扭力組件和第二扭力組件,所述旋轉惰輪包括第一旋轉惰輪和第二旋轉惰輪,所述第一旋轉惰輪設置于所述第一扭力組件上,所述第二旋轉惰輪設置于所述第二扭力組件上。如此可以對針管起到雙重保護作用,進一步確保產品質量。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調節螺母和可調張力彈簧,所述安裝座設有調節螺孔,所述調節螺母旋裝于所述調節螺孔內,所述可調張力彈簧的一端與所述轉動部抵接、另一端與所述調節螺母抵接。如此可靈活調整旋桿的靠緊張力,以使旋轉惰輪適應不同尺寸的針管壓緊,避免壓緊力過大出現損壞。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旋裝裝置,其包括主動轉盤和如上所述的旋桿機構,所述主動轉盤的邊緣向內凹設有至少一個用于容納針管的容置凹槽,位于所述容置凹槽的兩側分別可轉動安裝有一個承托軸承,所述旋桿機構與所述主動轉盤間隔設置,且兩個所述承托軸承與所述固定惰輪之間配合形成旋裝間距,兩個所述承托軸承與所述旋轉惰輪之間配合形成讓位間距。
上述旋裝裝置工作時,將旋桿機構安裝于轉動轉盤的一側,通過將扭力組件安裝在安裝座上并調節好合適的轉動扭力值,之后將固定輪組件的至少一個固定惰輪布置于主動轉盤的一側,以使得隨主動轉盤轉動而來的針管與固定惰輪轉動接觸時,在摩擦力的驅動下針管實現旋轉從而與夾固于夾桿機構上的針桿完成旋裝;之后完成初步旋緊的針管和針桿繼續隨主動轉盤轉動至位于固定惰輪下游的至少一個旋轉惰輪處,旋轉惰輪在扭力組件提供的合適轉動扭力作用下實現打滑,從而避免進一步使針管旋轉導致與針桿過度旋緊,確保針管不會緊壓破裂,消除了產品報廢的安全隱患,保證了產品質量,有利于提升產品質量和企業的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旋桿機構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旋桿擊鼓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旋裝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安裝座,110、通槽,120、轉軸,200、固定輪組件,210、固定惰輪,300、旋轉輪組件,310、旋轉惰輪,400、扭力組件,410、扭力彈簧,420、固定座,421、環形卡臺,430、摩擦片組,431、第一摩擦片,432、第二摩擦片,440、支撐桿組,441、套筒,441a、環形凹臺,442、旋桿,500、調節螺母,600、可調張力彈簧,700、主動轉盤,710、容置凹槽,800、承托軸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設于”、“設置于”或“安設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一個元件與另一個元件固定連接的具體方式可以通過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優選采用螺紋連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本發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體的數量及順序,僅僅是用于名稱的區分。
如圖1所示,為本發明展示的一種實施例的旋桿442機構,包括:安裝座100;固定輪組件200,所述固定輪組件200設置于所述安裝座100上,且所述固定輪組件200包括至少一個固定惰輪210,所述固定惰輪210用于布置在主動轉盤700的一側、并通過摩擦力驅動針管旋轉;旋轉輪組件300,所述旋轉輪組件300設置于所述安裝座100上,且所述旋轉輪組件300包括設置于所述固定惰輪210的下游的至少一個旋轉惰輪310,所述旋轉惰輪310用于與針管接觸打滑以防止針管與針桿過度旋緊而破裂,以及針管內活塞損環,或者活塞上下移位使管內藥水溢出;及扭力組件400,所述扭力組件400可轉動設置于所述安裝座100上,所述旋轉惰輪310設置于所述扭力組件400上,且所述扭力組件400用于提供所述旋轉惰輪310轉動扭力。
上述旋桿442機構使用時,通過將扭力組件400安裝在安裝座100上并調節好合適的轉動扭力值,之后將固定輪組件200的至少一個固定惰輪210布置于主動轉盤700的一側,以使得隨主動轉盤700轉動而來的針管與固定惰輪210轉動接觸時,在摩擦力的驅動下針管實現旋轉從而與夾固于夾桿機構上的針桿完成旋裝;之后完成初步旋緊的針管和針桿繼續隨主動轉盤700轉動至位于固定惰輪210下游的至少一個旋轉惰輪310處,旋轉惰輪310在扭力組件400提供的合適轉動扭力作用下實現打滑,從而避免進一步使針管旋轉導致與針桿過度旋緊,確保針管不會緊壓破裂,消除了產品報廢的安全隱患,保證了產品質量,有利于提升產品質量和企業的經濟效益。
請參照圖1,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包括三個所述固定惰輪210,三個所述固定惰輪210沿所述主動轉盤700的轉動方向依次間隔設置。如此使針管依次通過三個固定惰輪210的摩擦力驅動而實現三次旋轉,從而確保某些大旋距的注射器產品實現針桿與針管的可靠、有效旋裝。具體的,固定惰輪210可選是采用塑膠輪或鋼輪外周套裝膠圈的材質和結構,能夠提升與針管的接觸摩擦力,避免出現打滑。
進一步地,三個所述固定惰輪210沿縱向交錯布置。如此可避免相鄰兩個固定惰輪210發生干涉碰撞,同時可以減小占用空間的大小,使設備的整體體積更加緊湊、輕小。當然,作為可替代實施方式,其他實施例中固定惰輪210的數量和布置方式還可以是其他的變形。
此外,所述扭力組件400包括扭力彈簧410、設置于所述安裝座100上并設有安裝孔的固定座420、可轉動設置于所述安裝孔內的摩擦片組430和支撐桿組440,所述支撐桿組440包括設有環形凹臺441a的套筒441、嵌固于所述套筒441內并用于支撐所述旋轉惰輪310的旋桿442,所述安裝孔的孔壁向中心方向凸設有環形卡臺421,所述扭力彈簧410抵壓設置于所述環形凹臺441a和所述環形卡臺421之間,所述摩擦片組430包括固定于所述旋桿442的端部的第一摩擦片431、設置于所述安裝孔內并與所述第一摩擦片431轉動配合的第二摩擦片432、及設置于所述所述第一摩擦片431和所述第二摩擦片432之間用以產生摩擦作用的摩擦體。如此通過調整支撐桿組440與固定座420的安裝孔的裝配程度可以靈活調整扭力彈簧410的松緊程度,進而配合第一摩擦片431與第二摩擦片432的摩擦轉動,可以使扭力組件400產品合適的轉動扭力給旋轉惰輪310,以確保在與針桿接觸時產生保護性打滑,保證不會擰爆針管。具體的,安裝孔的孔底設有孔口,安裝座100上還固定有固定軸,固定軸的端部伸過孔口并與第二摩擦片432固定連接,使得第二摩擦片432不會相對第一摩擦片431轉動,而通過摩擦體產生摩擦力。
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孔的孔壁設有第一螺紋,所述套筒441的外筒壁設有第二螺紋,所述第一螺紋與所述第二螺紋螺紋旋接。如此便于針對不同尺寸和規格的注射器產品,調整套筒441與固定座420的旋入深度,進而調節扭力彈簧410的扭力大小至合適值,以適應不同產品的保護需求,提升設備的適用范圍。
如圖2所示,更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座100還設有通槽110、及位于所述通槽110內的轉軸120,所述旋桿442遠離所述旋轉惰輪310的一端設有轉動部,所述轉動部可轉動設置于所述轉軸120上、并與所述通槽110的兩側槽壁間隙配合。如此使得旋桿442可以在轉軸120上實現小角度的擺動,以保證旋轉惰輪310在針管經過而接觸時實現一定的讓位,以對針管起到保護作用。
如圖1所示,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扭力組件400包括沿所述主動轉盤700的轉動方向間隔設置的第一扭力組件和第二扭力組件,所述旋轉惰輪310包括第一旋轉惰輪310和第二旋轉惰輪310,所述第一旋轉惰輪310設置于所述第一扭力組件上,所述第二旋轉惰輪310設置于所述第二扭力組件上。如此可以對針管起到雙重保護作用,進一步確保產品質量。
如圖2和圖3所示,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還包括調節螺母500和可調張力彈簧600,所述安裝座100設有調節螺孔,所述調節螺母500旋裝于所述調節螺孔內,所述可調張力彈簧600的一端與所述轉動部抵接、另一端與所述調節螺母500抵接。如此可靈活調整旋桿442的靠緊張力,以使旋轉惰輪310適應不同尺寸的針管壓緊,避免壓緊力過大出現損壞。
請參照圖3,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旋裝裝置,其包括主動轉盤700和如上所述的旋桿442機構,所述主動轉盤700的邊緣向內凹設有至少一個用于容納針管的容置凹槽710,位于所述容置凹槽710的兩側分別可轉動安裝有一個承托軸承800,所述旋桿442機構與所述主動轉盤700間隔設置,且兩個所述承托軸承800與所述固定惰輪210之間配合形成旋裝間距,兩個所述承托軸承800與所述旋轉惰輪310之間配合形成讓位間距。
上述旋裝裝置工作時,將旋桿442機構安裝于轉動轉盤的一側,通過將扭力組件400安裝在安裝座100上并調節好合適的轉動扭力值,之后將固定輪組件200的至少一個固定惰輪210布置于主動轉盤700的一側,以使得隨主動轉盤700轉動而來的針管與固定惰輪210轉動接觸時,在摩擦力的驅動下針管實現旋轉從而與夾固于夾桿機構上的針桿完成旋裝;之后完成初步旋緊的針管和針桿繼續隨主動轉盤700轉動至位于固定惰輪210下游的至少一個旋轉惰輪310處,旋轉惰輪310在扭力組件400提供的合適轉動扭力作用下實現打滑,從而避免進一步使針管旋轉導致與針桿過度旋緊,確保針管不會緊壓破裂,消除了產品報廢的安全隱患,保證了產品質量,有利于提升產品質量和企業的經濟效益。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