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凈水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
背景技術:
近幾年來,凈水產品作為健康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凈水行業也隨之在高速地發展。自來水通常通過過濾系統過濾后得到純凈的凈化水。
凈水設備通常包括水路板、濾芯、控制裝置及相應的管路。濾芯座是安裝濾芯,提供水路流通的作用。水路板提供了濾芯工作中液體交換的腔室。通常,凈水設備設置為多級過濾,由多個濾芯完成,不同的濾芯實現不同的過濾功能。現有技術中的濾芯,通常是分別與一個對應的濾芯座裝配,每個濾芯座插接裝配于水路板對應的位置。這種裝配方式不僅容易導致體積增大,而且容易出現接口漏液的問題。
此外,由于濾芯需要經常更換,在濾芯進行更換時,濾芯座留存部分的積液無法及時排走,導致在更換濾芯使用后,會因為積液的存在造成水的污染。
因此,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以克服現有技術不足甚為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該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集成有濾芯座,具有體積小且不會漏液的特點,并能夠在濾芯更換時產生的積液及時排出,利于水的保鮮。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手段實現。
提供一種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設置有基座和多個濾芯座,所述濾芯座固定設置于所述基座的一面,所述濾芯座的底部設置有用于排出積液的排水機構。
優選的,上述排水機構設置為排水孔。
優選的,上述排水孔與濾芯座的底部連接的一端具有弧形喇叭口,弧形喇叭口的一端與濾芯座底部連接,弧形喇叭口的另一端與排水孔連接。
優選的,上述排水孔設置為一個或者兩個。
優選的,上述濾芯座設置有外底座和內座,所述內座插入并固定裝配于所述外底座,所述排水機構設置于所述外底座的底部。
優選的,上述內座的上表面與所述外底座的上表面相齊平。
優選的,上述外底座與所述基座設置為一體成型結構。
優選的,上述外底座設置有底部和多個圍擋,所述多個圍擋固定于所述底部,由多個圍擋和底部構成容置所述內座的空間;
所述內座設置有主體部,所述主體部插入所述外底座并通過所述圍擋固定。
優選的,上述主體部設置有與所述圍擋數量相等的裝配凸柱,所述裝配凸柱通過相鄰的兩個圍擋之間的間隙固定卡住;
所述底部設置有承載環,多個圍擋固定于所述承載環,所述主體部插入所述外底座并與所述承載環抵接;
還設置有凸起部以及與所述凸起部匹配的凹部,所述凸起部設置于所述圍擋的內壁面,所述凹部設置于所述主體部的外壁面,所述凸起部與所述凹部對應裝配。
優選的,上述的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還設置有與所述圍擋數量相等的裝配凹柱,所述裝配凹柱設置于相鄰的兩個圍擋之間,且所述裝配凹柱的兩側分別與兩側的圍擋固定連接;所述裝配凸柱通過所述裝配凹柱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設置有基座和多個濾芯座,所述濾芯座固定設置于所述基座的一面,所述濾芯座的底部設置有用于排出積液的排水機構。該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將濾芯座直接集成于上蓋板,能夠給解決濾芯多次更換插接容易造成濾芯座松動、漏液等問題,通過排水機構能夠在濾芯更換時將所產生的積液及時排出,利于水的保鮮。
附圖說明
利用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但附圖中的內容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的一個濾芯座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的另一個濾芯座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的濾芯座的排水孔與基座連接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在圖1至圖5中,包括:
基座01、
濾芯座001、
濾芯座002、
水流渠道003、
控制閥接口004、
外底座11、
底部111、
承載環1111、下裝配孔1112、
圍擋112、
凸起部1121、
環體113、裝配凹柱1131、
凸起部1121、
內座12、
主體部121、
上裝配孔1211、凹部1212、
裝配凸柱122、
螺紋旋位13、
排水孔14、
弧形喇叭口15。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
一種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如圖1、圖2所示,設置有基座01和多個濾芯座,濾芯座固定設置于基座01的一面,濾芯座的底部設置有用于排出積液的排水機構。
具體的,排水機構設置為排水孔14,排水孔14可以設置為一個或者兩個,也可以根據具體需要靈活設置。通過在外底座11的底部設置排水孔14,使用中進行濾芯更換時,濾芯滴漏出來的液體可通過排水孔14排走。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濾芯更換時積液存滯的問題。
濾芯座設置為多個,以便根據不同的需要靈活裝配濾芯。本實施例中,濾芯座設置為兩個,分別為第一濾芯座001、第二濾芯座002。將濾芯座直接一體成型到上蓋板上,避免了現有技術中插接方式容易出現漏水的問題。此外,該結構設置,也便于裝配濾芯后,濾芯與水路板內部的渠道的連接。
通過多個濾芯座,不僅方便濾芯的更換。而且也便于根據不同濾芯的使用性能進行相應的位置、水路設置等。
需要說明的是,對應裝配的濾芯和濾芯座均具有水路連通的通道,此為本領域公知常識,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4所示,其中一個濾芯座001設置有外底座11和內座12,內座12插入并固定裝配于外底座11。內座的上表面與外底座的上表面相齊平。優選的,外底座與基座設置為一體成型結構,防止濾芯在更換插接過程中造成濾芯座的松動。
具體的,外底座11設置有底部111和多個圍擋112,排水孔14設置于底部111位置,多個圍擋112固定于底部111,由多個圍擋112和底部111構成容置內座12的空間。圍擋112均勻分布于底座周圍。內座12設置有主體部121,主體部121插入外底座11并通過圍擋112固定。
主體部121設置有與圍擋112數量相等的裝配凸柱122,裝配凸柱122通過相鄰的兩個圍擋112之間的間隙固定卡住。
該可集成于水路板的濾芯座1,還設置有凸起部1121以及與凸起部1121匹配的凹部1212,凸起部1121設置于圍擋112的內壁面,凹部1212設置于主體部121的外壁面,凸起部1121與凹部1212對應裝配。
為了進一步提高固定效果,底部111還設置有承載環1111,多個圍擋112固定于承載環1111,主體部121插入外底座11并與承載環1111抵接。
主體部121設置有上裝配孔1211,承載環1111設置有與上裝配孔1211相匹配的下裝配孔1112,上裝配孔1211、下裝配孔1112通過鎖定裝置鎖定。具體的,上裝配孔1211、下裝配孔1112分別設置為螺紋孔,上裝配孔1211、下裝配孔1112通過螺釘固定。
主體部121的內壁面設置有用于與濾芯裝配的螺紋旋位13,承載環1111的內壁面也設置有用于與濾芯裝配的螺紋旋位13。螺紋旋位13的設置,便于濾芯安裝于該濾芯座1時能夠旋轉裝配并最終通過濾芯外部的螺紋與螺紋旋位13固定。
如圖5所示,另外一個濾芯座002其它結構與濾芯座001的結構相同,不同之處在于:設置有與圍擋112數量相等的裝配凹柱1131,裝配凹柱1131設置于相鄰的兩個圍擋112之間,且裝配凹柱1131的兩側分別與兩側的圍擋112固定連接,裝配凸柱122通過裝配凹柱1131固定。由裝配凹柱1131和圍擋112構成環體113。
該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一面設置水流渠道,另一面集成濾芯座,能夠實現小體積、防止漏液的效果,通過其組成的水腔在制水完畢后積液較少,利于水的保鮮。此外,該結構設置,也便于裝配濾芯后,濾芯與水路板內部水腔內的渠道的連接。
該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將濾芯座直接集成于上蓋板,能夠給解決濾芯多次更換插接容易造成濾芯座松動、漏液等問題,通過排水機構能夠在濾芯更換時將所產生的積液及時排出,利于水的保鮮。
實施例2。
一種自清除更換廢液的水路板的上蓋板,其它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如圖5所示,排水孔14與濾芯座的底部連接的一端具有弧形喇叭口15,弧形喇叭口15的一端與濾芯座底部111連接,弧形喇叭口15的另一端與排水孔14連接。通過弧形喇叭口15,便于積液流入排水孔排走。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