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攪拌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增壓噴射攪拌罐。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攪拌罐的分散不好,導致攪拌的時候常常會發生局部混合不均勻的現象,攪拌的時候無法根據攪拌過程中的變化自動改變攪拌速度和攪拌進料多少,攪拌的時候,其噪音較大,因此需要研發一種分散性好,噪音較小、智能自動調節控制的攪拌罐。增壓泵體型較大,設備占用安裝空間大,無法安裝在攪拌機頭上。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增壓噴射攪拌罐。
本實用新型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新型增壓噴射攪拌罐,包括底座和罐體,攪拌用電機,上述罐體內設有實心軸、空心攪拌葉片、加料管、雙頭中空增壓泵;
電機,其設于保護罩內頂部,上述保護罩連接升降機構,升降機構設于懸臂上;
實心軸,其一端連接電機的主軸,另一端與上述空心攪拌葉片相連,其上端還設有旋轉盤,上述旋轉盤頂部設有進液槽;
空心攪拌葉片,其沿上述實心軸徑均布設置并構成一個攪拌分散體,上述攪拌分散體沿上述實心軸軸向均布設置;
加料管,其一端與上述雙頭中空增壓泵相連通,另一端貫穿連通多個上述空心攪拌葉片,上述空心攪拌葉片上設有噴射孔;
雙頭中空增壓泵,包括圓罐狀泵體,所述泵體內設有帶中空軸的雙頭電機,所述雙頭電機兩端伸出的中空軸上設有泵葉,所述中空軸與所述泵體之間均設有軸承,所述雙頭電機的側壁通過定位管與所述泵體連接固定。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上述進液槽的上空還設有進液管,上述進液管上設有電控閥門。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上述罐體內部設有溫度計、粘度計 、液位計。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上述底座上還設有控制器,上述控制器分別連接上述電機、電控閥門、溫度計、粘度計 、液位計。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上述噴射孔包括設置于上述空心攪拌葉片底部和頂部的縱向噴孔,設置于上述空心攪拌葉片側邊上的橫向噴孔,上述縱向噴孔孔徑大于上述橫向噴孔孔徑。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上述電機與上述保護罩之間還設有安裝臺。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上述升降機構包括與上述保護罩連接的齒條,上述齒條通過齒輪與升降電機相連。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上述定位管內設有雙頭電機的電源線。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上述泵體的頂部設有至少3個水泵進口。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上述泵體的底部設有至少2個水泵出口。
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優點:
1、通過設置空心葉輪,可以使得添加物質更均勻快速分散到攪拌罐中。
2、同時豎直設置的加料管上下連通空心葉輪,既起到輸送物質作用,又起到加強攪拌的空心攪拌葉片的穩定性和連接強度,防止損壞,還能夠降低攪拌噪音。
3、根據溫度和粘度的變化,綜合智能控制攪拌速度和加料速度,攪拌過程更加精確,溫度和粘度控制更精確,產品質量更好,獲得均一性的成品時間更短。
4、水泵旋轉軸為中空軸,可以供其他部件通過,增加了使用的便利,提高了設備緊湊率。
5、雙頭電機型設置,內部與電機轉子相連的中空軸兩端從電機伸出,并與泵體通過軸承二次滾動相連,水泵的穩定性更好,運行更平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AA剖視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雙頭中空增壓泵的剖視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雙頭中空增壓泵的剖開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一種新型增壓噴射攪拌罐,包括底座1和罐體2,攪拌用電機6,罐體2內設有實心軸3、空心攪拌葉片4、加料管5、雙頭中空增壓泵81;
電機6,其設于保護罩61內頂部,所述保護罩61連接升降機構,升降機構設于懸臂62上;
實心軸3,其一端連接電機6的主軸,另一端與空心攪拌葉片4相連,其上端還設有旋轉盤7,旋轉盤7頂部設有進液槽8;
空心攪拌葉片4,其沿實心軸徑均布設置并構成一個攪拌分散體,攪拌分散體沿實心軸軸向均布設置;
加料管5,其一端與進液槽8底部相連通,另一端貫穿連通多個空心攪拌葉片4,空心攪拌葉片4上設有噴射孔。
雙頭中空增壓泵81,包括圓罐狀泵體31,泵體31內設有中空軸32的雙頭電機33,雙頭電機33兩端伸出的中空軸32上設有泵葉34,中空軸32與泵體31之間均設有軸承,雙頭電機33的側壁通過定位管35與泵體31連接固定。中空軸32既能夠旋轉,在現有技術設備上進行改造,使用雙頭中空增壓泵81連接并抽取進液槽8中液體,大大提高了噴射孔的噴射壓力。
進液槽8的上空還設有進液管9,進液管9上設有電控閥門。
罐體2內部設有溫度計、粘度計 、液位計。
底座1上還設有控制器,控制器分別連接電機6、電控閥門、溫度計、粘度計 、液位計。通過溫度計、粘度計、液位計、根據溫度和粘度的變化,綜合智能控制攪拌速度和加料速度,攪拌過程更加精確,溫度和粘度控制更精確,產品質量更好,獲得均一性的成品時間更短。
噴射孔包括設置于空心攪拌葉片底部和頂部的縱向噴孔10,設置于空心攪拌葉片側邊上的橫向噴孔11,縱向噴孔10孔徑大于橫向噴孔11孔徑。
電機與保護罩之間還設有安裝臺65。
升降機構包括與保護罩61連接的齒條63,齒條63通過齒輪與升降電機64相連。
定位管35內設有雙頭電機的電源線。或者控制線,用于防水。
泵體31的頂部設有至少3個水泵進口36。用于軸向進水。進口與進液槽8底部連通。
泵體31的底部設有至少2個水泵出口37。用于軸向出水并連接所述加料管5。
泵體31上還可拆卸的設有與外部連接的支架或連接螺栓孔。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