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人造煤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污泥垃圾制造的再生煤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污水處理廠排放的污泥和垃圾的處理最主要的方式都是采用填埋方法進行處理,以減少環境污染。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垃圾的產生量日益增多。污水處理產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污泥和垃圾的產生量逐年累積增多,不僅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還會造成二次污染和對地下水資源的破壞,同時也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污泥的主要成分是有機物,其中有一部分能夠被微生物分解,成為水和二氧化碳,分解后的干污泥具有一定的熱值,可以燃燒,與垃圾中的有機質固體廢棄物如廢木料、樹葉樹枝、秸稈、廢織物、廢皮革、廢塑料等可燃物混合能夠制成再生燃料。目前正是能源日益緊缺的時候,全世界都在關注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夠實現廢棄物資源化,開發新的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當前科研人員最關注的主要任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污泥垃圾制造的再生煤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為廢物利用,具有燃值高,燃燒后的灰渣又能夠適用于作為生產水泥的原料,為廢棄物循環利用,無污染,成本低,效益好的優點及效果。從而解決了污泥、垃圾處理難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污泥垃圾制造的再生煤及其制備方法,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污泥40-60份、廢植物粉料20-30份、廢織物粉料15-25份、廢塑料粉25-35份、廢皮革粉料13-15份、氧化鈣3-5份、硫酸鈣4-6份、硫酸亞鐵5-7份、硫酸鎂2-4份、廢機油8-10份、廢水50-60份、助燃劑1-3份。
進一步: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污泥40份、廢植物粉料20份、廢織物粉料15份、廢塑料粉25份、廢皮革粉料13份、氧化鈣3份、硫酸鈣4份、硫酸亞鐵5份、硫酸鎂2份、廢機油8份、廢水50份、助燃劑1份。
進一步: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污泥50份、廢植物粉料25份、廢織物粉料20份、廢塑料粉30份、廢皮革粉料14份、氧化鈣4份、硫酸鈣5份、硫酸亞鐵6份、硫酸鎂3份、廢機油9份、廢水55份、助燃劑2份。
進一步: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污泥60份、廢植物粉料30份、廢織物粉料25份、廢塑料粉35份、廢皮革粉料15份、氧化鈣5份、硫酸鈣6份、硫酸亞鐵7份、硫酸鎂4份、廢機油10份、廢水60份、助燃劑3份。
進一步:本發明制備方法具有如下步驟:
步驟一、將原材料按照所述的比例摻配攪拌,攪拌過程持續25分鐘;
步驟二、混合攪拌呈潮濕狀后用機械振動擠壓成型,在20~30Mpa的壓力下制造成棒、球形的再生煤,在常溫下自然干燥后,制成產品。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為廢物利用,具有燃值高,燃燒后的灰渣又能夠適用于作為生產水泥的原料;
2、本發明廢棄物循環利用,無污染,成本低,效益好的優點及效果;
3、本發明解決了污泥、垃圾處理難的問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一種污泥垃圾制造的再生煤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污泥40-60份、廢植物粉料20-30份、廢織物粉料15-25份、廢塑料粉25-35份、廢皮革粉料13-15份、氧化鈣3-5份、硫酸鈣4-6份、硫酸亞鐵5-7份、硫酸鎂2-4份、廢機油8-10份、廢水50-60份、助燃劑1-3份。
實施例二:
一種污泥垃圾制造的再生煤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污泥40份、廢植物粉料20份、廢織物粉料15份、廢塑料粉25份、廢皮革粉料13份、氧化鈣3份、硫酸鈣4份、硫酸亞鐵5份、硫酸鎂2份、廢機油8份、廢水50份、助燃劑1份。
實施例三:
一種污泥垃圾制造的再生煤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污泥50份、廢植物粉料25份、廢織物粉料20份、廢塑料粉30份、廢皮革粉料14份、氧化鈣4份、硫酸鈣5份、硫酸亞鐵6份、硫酸鎂3份、廢機油9份、廢水55份、助燃劑2份。
實施例四:
一種污泥垃圾制造的再生煤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污泥60份、廢植物粉料30份、廢織物粉料25份、廢塑料粉35份、廢皮革粉料15份、氧化鈣5份、硫酸鈣6份、硫酸亞鐵7份、硫酸鎂4份、廢機油10份、廢水60份、助燃劑3份。
實施例五:
一種污泥垃圾制造的再生煤的制備方法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將原材料按照所述的比例摻配攪拌,攪拌過程持續25分鐘;
步驟二、混合攪拌呈潮濕狀后用機械振動擠壓成型,在20~30Mpa的壓力下制造成棒、球形的再生煤,在常溫下自然干燥后,制成產品。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